公主陵村探访记

2020-12-03 13:54吴限
共产党员·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公主

吴限

沈阳市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公主陵村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不少村民的祖辈是清朝守陵人。这里曾是皇家封地,是科尔沁部落左翼前、中、后三旗的王公祖陵所在地。村内有齐默特多尔济王爷、和硕端柔公主、僧格林沁亲王等人的墓葬。这个古老村落不仅记录了八旗子弟挥戈征战的骁勇与豪壮,也是清朝满蒙政治联姻的历史见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辽代。

因清朝公主葬此而得名

公主陵村坐落在沈阳第一高峰——巴尔虎山(蒙古语“强盛”的意思)的东麓,依山而建。走到村子的尽头,就能看到层峦叠嶂的巴尔虎山。松柏、枫林生长于山间,或绯红,或金黄,或浓绿,仿若给山峰披上了一袭五彩羽衣。

走在公主陵村,不难找到一位对古村历史十分了解的村民,因为在这里几乎人人是“历史学家”,他们都知道发生在村子里的历史故事。如果你深入村中,没准儿那个正坐在村口大柳树下歇息的老者就是一位家族历史悠久的“皇亲国戚”呢。

虽然早已没了当年皇上给的按月领的守陵“俸禄”,但如今的公主陵村人靠党的好政策和勤劳的双手,发展旅游业和设施农业,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村民称这是新时代的“吃皇粮”。在绿水青山的掩映下,这里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舞蹈四季不断,每年举办的登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蒙古族特色美食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走在街头随便找人聊天,只要提及“和硕端柔公主”“僧格林沁”“巴尔虎山”等关键词,瞬间就能拉近与当地人的心理距离。他们会热情地告诉你,哪条路进山更便捷,哪家蒙古族风味菜馆做得更地道,回程时要带哪几样当地特产。别小瞧这些散落于乡村路边的小饭馆,在这里,客人能吃到正宗的蒙古烤羊肉、雪面肠、羊汤、羊肉包子,还有香喷喷的红焖牛肉。

年过八旬的马景材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当过公主陵村的村干部,说起村子的历史如数家珍。他介绍说,公主陵村原称“下金台”,这地方原来是蒙古族科尔沁左翼郡王的世袭领地。当时的蒙古王公贵族都是看上了这里的山川风水,纷纷在此修建陵寝。公主陵村里共有4座王公陵墓,分别是端柔公主陵、二太王陵、僧格林沁陵和贝勒陵。

清朝实行“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政治策略,对蒙古王公实行联姻、封爵、重用。于是,蒙古王公之女入宫当皇后、贵妃,而清廷公主、格格则远嫁漠北。其间,科尔沁蒙古族部落是最早与满族人通婚、关系也最好的一支。据史料记载,清朝共有24位爱新觉罗氏的女儿下嫁到科尔沁草原,成为和亲公主,和硕端柔公主就是其中一位。清雍正八年(1730年),庄亲王允禄将16岁的女儿和硕端柔公主下嫁给科尔沁郡王博尔济吉特·齐默特多尔济。史书上对这位和硕端柔公主的评价是:貌美才高、聪明伶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说到这位和硕端柔公主,还有一个传说。和硕端柔公主起初不想嫁到蒙古草原,便启奏雍正皇帝说:“塞外草衰,蚊、虻、蚱、虫过多,水土也不好……”而雍正皇帝骗公主说:“我封塞外后旗王府,方圆60里内没有蚊、虻、蚱、虫。”公主信以为真,就嫁过来了。

和硕端柔公主在蒙古草原生活了24年,41岁时香消玉殒。乾隆十九年(1754年)葬于此地,并将这里改名为“公主陵”。守陵人在此世代繁衍,后来逐渐形成村落,成为沈阳地区蒙古族的聚居区之一。如今,公主陵村的老于家、老白家、老丁家等都是过去守陵人的后裔。

马景材介绍说,公主陵村还葬着另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力的人物——被清政府“倚为长城”的蒙古族枭雄僧格林沁。

笔者在马景材的带领下,经过一段颠簸难行的碎石路来到村北头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门前。一眼望去,这个院子与普通的农村宅院没有什么区别,院门旁建着一个小偏厦,房顶上晾晒着刚刚打下来的苞米,只是院墙上钉着一块书有“僧格林沁碑”的铁牌,才使这座小院显得与众不同。

进门一看,院子不大,约有100平方米。苍穹下,一座5米多高的青石蟠龙碑伶仃矗立,虽然经过150多年风雨的洗礼,石碑上刻的字仍然清晰可见:荷三朝之宠眷,经百战之勋名……督师五省,侵寒耐暑;临阵六年,奋爪士以同仇……这是清朝同治皇帝的圣旨。

僧格林沁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既重要又复杂的人物,这位科尔沁亲王曾参与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时期的朝政,忠君报国,深得三朝皇帝的宠信,备受重用,地位尊荣,人称“铁帽子王”“僧王”。

道光皇帝驾崩时,僧格林沁是顾命大臣之一,他曾指挥并赢得大沽口保卫战的重大胜利,是清朝“倚为长城”的蒙古王公。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军击毙。僧格林沁死后,朝野震惊,清廷为此辍朝三日,同治皇帝亲往僧王府中致祭,并在北京和盛京为僧格林沁设立祠堂。1865年7月,清廷派人护送僧格林沁的灵柩北上,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就在今天的公主陵村里。

辽宰相韩德让于此建头下军州

村里人说:“自古以来,巴尔虎山就是圣山。”

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巴尔虎山下发现了一座南北长230米、东西宽190米的土筑古城。

考古工作者、著名的辽史专家冯永谦长年在野外考古,晒得黝黑。如果没有那部常年背在身上的专业相机,还真以为他是一个在地里种庄稼的老汉。从1965年开始,冯永谦多次在巴尔虎山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和调查,先后发现古代城址23座,其中大多数为辽金时期的。据冯永谦回忆:当年,他听说当地农民在建房時挖出500多公斤宋代和辽代的古钱,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跟踪调查多年,终于确定了城址范围,大量古钱币被挖掘出土。这些古钱币装在缸里或六耳铁锅内,上面盖有石板,随之出土的还有十几面铜镜、铜印和众多铁器、陶器、土石磨、石碾砣、土石臼等。最后证实,这座依山傍水的古城就是辽代著名宰相韩德让所建的头下军州——宗州。如今,遗址上生长着茂盛的刺槐树、山枣树、榆树、山杏树,四周皆有山岗。据当地村民说,有时大雨过后,古城里还能见到洪水冲刷出来的盔甲、箭头等文物。

据《辽史·地理志》“宗州”条记载,宗州“在辽东石熊山”,辖一县,因山得名,为“熊山县”。经过多位考古专家多方考证,辽代的石熊山就是今天的巴尔虎山,是与木叶山齐名的辽代圣山。巴尔虎山下的宗州是辽代契丹族和汉族等最早开始农桑稼耕、冶铁畋猎、兴商通货的地方。同时,在宗州的西面叶茂台,是驸马都尉萧昌裔所建的渭州;在南边包家屯,是辽国国舅金德所建的原州;在西南三合城,是另一位国舅萧宁所建的福州。由此,这里成为辽代萧氏后族的重要聚居地,一时人烟稠密、市井繁荣,先后有辽太祖、太宗、圣宗、道宗等7位皇帝以及萧太后等帝后皇妃、名臣良将,到巴尔虎山地区狩猎、拜山、游玩和屯练兵马等。据《辽史》和《契丹国志》记载,辽代共有宰相32人,宗州及其附近的巴尔虎山地区就出了6位,即辽圣宗时期的萧排押、韩德让,辽兴宗时的萧惠,辽道宗时期的萧乌尔古纳、萧袍鲁,辽天祚帝时期的萧义。这里还出了10位辽国皇后,名臣良将则更多了。所以直到今天,当地民间还有“太宗德光拜圣山”“太后萧绰走宗州”等故事流传,世人称这里为“大辽福地、宰相故里”。

从巴尔虎山下来,再回到公主陵村,已是下午时分。阳光斜照在巴尔虎山上,回首峰岚,一片灿然。

猜你喜欢
科尔沁蒙古族公主
《辽史·公主表》补述
《爱哭公主》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粉红兔公主镜
科尔沁永恒的眷恋
科尔沁情
美丽的科尔沁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小公主
梦回科尔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