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03 05:56章昭
科教新报 2020年42期

章昭

摘要:本文从“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关键词:想问;敢问;好问

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学生的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我认為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像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1以渴,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二、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身心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

例如在“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50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见了这题,学生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经过讨论,他们也很快得出了结论,因为80%=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

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另一名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怀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