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动物

2020-12-03 01:55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0年41期
关键词:杜鹃鸟子规寒蝉

古诗词曲作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鸟兽鱼虫等动物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与古诗词曲融为一体,用来表达作者的种种情愫——

鸿雁:对亲人的思念、书信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经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回去。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即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的。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絕,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寒蝉: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开头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则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早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蟋蟀:思乡

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值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于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曾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杜鹃:悲苦、哀怨、凄凉、乡愁乡思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如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就这样,古诗中的杜鹃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再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鹧鸪:乡思、羁旅行役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叫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游子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再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猜你喜欢
杜鹃鸟子规寒蝉
子规声声
科技公司联合致信印度政府 称其“专利费”调查恐制造寒蝉效应
谁说得对?
杜鹃鸟的损人利己行为
立秋
圈里事儿
送 春
宣城见杜鹃花
杜鹃鸟(外一首)
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