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舟
(武汉轻工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23)
2020年0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1]。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用户的急剧增加,传统科技期刊纷纷转战网络市场,借助新媒体来提高知名度和扩大期刊影响力,微博、微信、抖音作为网民最常用的社交软件,已经成为科技期刊进军新媒体的首选,变成其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科技成果的主要阵地。
一直以来,有关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讨论和探索从未停歇,创新的形式从期刊集群网到独立阅读客户端等,但鲜有特别成功的案例[2],研究人员就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进行转型和融合的讨论也从未停止。目前探讨传统媒体进行新媒体应用转型的文献很多,如学术期刊[3,4]、科普期刊等[5]在微博上的应用,医学类期刊[6]、地理类期刊[7]、文学类期刊[8]等在微信上的探索,报纸[9]、电视台[10]以及消防宣传[11]、政府形象宣传[12]在短视频上的涉足等。
民以食为天,食品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北京疫情的发展和蔓延,新发地市场的部分食物被检测出受到污染,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2020年6月20日发布了夏季低风险地区防护指南,提出食品消费者处理生肉的具体方法,食品问题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中心议题。食品类科技期刊作为国内外食品类学术和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反映了我国食品行业的前沿科研成果,代表了食品行业中的领先学术水平,对食品行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食品行业科技期刊也面临着与新媒体的融合和转型,然而鲜有相关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食品类科技期刊的新媒体运营现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工业类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指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食品类期刊在互联网浪潮中的融合和转型提供思路和参考。
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八版(2017年版)对食品工业类21种期刊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他们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三类新媒体中的运营情况(见表1)。
表1 食品工业类核心期刊基本情况表
由表1可知,在21种食品工业类核心期刊中,创刊最早的是1964年创办的《茶叶科学》,创刊最晚的是《保鲜与加工》,2000年创办。按照主办单位来划分,由研究机构和行业学会主办的期刊最多,有16种,占总数的76.2%,高校主办的仅有5种,占比23.8%。从刊期来看,半月刊4种、月刊13种、双月刊4种,分别占比19%、61.9%、19%。从新媒体使用情况来看,开设微博的期刊有9种,占总数的42.8%,开设微信公众号的期刊有16种,占总量的76.2%,开设抖音账号的仅有1种,占比4.76%;开设2种及以上新媒体账号的期刊为9种,开设1种新媒体账号的期刊为7种,一个新媒体账号都没有开设的期刊有5种,三种分别占比42.8%、33.3% 、23.8%。
分别对21种食品类核心期刊在微博、微信、抖音3种新媒体中的运营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时间范围为2020年5月1日至5月31日。
1.微博运营情况
21种食品类核心期刊的微博运营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在开通微博账号的9种期刊中,完成认证的只有7种。微博开设年限不等,最早使用微博的是《食品科技》,第一条微博的时间是2010年,最晚的是《河南工业大学学报》,开通账号时间不足一年。运营时长上,最长账号历时8年左右,最短的仅1天,仅有《食品科学》《中国油脂》的微博账号现在仍在使用且几乎每天更新5条左右,其他账号已于2020年以前停更。在发博数量上,只有《食品科学》超过1万条,其他期刊微博数量从几千条到几条不等,最少的《河南工业大学学报》仅有7条。发博条数、更新频率对微博粉丝数有重要影响。微博内容以食品健康相关科普、期刊动态为主,除《食品科学》原创微博占比较高以外,其他期刊账号原创数量几乎为0。
表2 微博运营情况
2.微信运营情况
21种食品类核心期刊的微信运营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在开设微信公众号的16种期刊中,《食品科学》和《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分别有两个公众号,18个账号中完成认证的有16个,账号类型上,订阅号、公众号的数量相差不大。微信账号的开通时间不等,最早的为《食品科技》,发文时间为2013年5月,最晚的是2020年5月开通的《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运营时长上,最长的账号运营6年左右,最短的仅为1天,有10个账号截止5月底仍在运营,部分期刊可能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上半年更新很少。《保鲜与加工》已于2017年1月底停止更新。消息推送频率上,《食品科学》订阅号、《食品工业科技》《中国油脂》《肉类研究》4个账号几乎每天更新,《食品科学技术学报》订阅号每2天更新一次,其他账号更新较少。二级菜单设置上以网刊、查稿审稿、期刊简介等为主,内容上以论文荐读、食品健康相关科普、期刊目次为主,原创消息除《食品科学》所占比例较高外,其他账号几乎为0。
表3 微信运营情况
续表3 微信运营情况
3.抖音运营情况
21种食品类核心期刊的抖音运营情况见表4。由表4可知,有且仅有《食品科学》开通了抖音账号,其他期刊均未涉足短视频领域。《食品科学》抖音账号于2020年6月开通,由于运营时间短,作品数量和粉丝数量极少,影响力极低。
表4 抖音运营情况
4.运营情况小结
中年人一愣,毕竟自己只是把盒子放在桌子上,又没开盖子,这人怎么知道这个里面装的是钱币呢?一般看到这么个精巧的盒子,都会认为装的是珠宝玉器吧。中年人也觉得事有蹊跷。
经过对21种食品类核心期刊在微博、微信和抖音3种新媒体中的运营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食品类核心期刊整体的新媒体运营情况较差。在三类新媒体中,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最多,短视频的运营最少。总体上期刊在认证意识上比较高,但使用意识薄弱。消息推送整体频率较低、数量少,内容类型较为单一,原创内容少。《食品科技》进行微博、微信运营最早,但后续乏力。《食品科学》是其中唯一使用三种新媒体类型的期刊,新媒体手段运用较早,运营效果较好。《河南工业大学学报》对新媒体运营晚,不仅没有专门针对自然科学版进行运营,而且缺乏持久性。《中国食品学报》《食品与机械》《粮食与油脂》《中国乳品工业》《食品工业》5种期刊更是完全没有进行新媒体运营。
1.对新媒体运营不重视
新媒体运营在食品类核心期刊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10年微博井喷式发展,2012年微信公众号上线,随着4G网络的发展,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数据也在近年来呈现了爆炸式增长,但食品类核心期刊对互联网潮流始终不够敏感,各类账号开通都比较晚,最早的期刊也至少在一年以后才开设相关账号,究其原因是不重视新媒体运营,也没有充分意识到新媒体能带来的传播红利。传统媒体闭门办刊,对新媒体的发展态势把握不足,没有配备相关的新媒体专业人员。不少期刊的运营人员都是编辑兼任,无法在保证实体刊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对新媒体的运营进行思考和创新。许多期刊即使开设了各类账号,但由于轻于运营,开通以后不能保证内容的持续输出,后续乏力,导致账号成为摆设。
2.更新不及时且内容单调
普遍来说,食品类核心期刊在新媒体运营上存在着消息推送频率低、内容单调呆板的问题。消息推送时间不定或者更新频率过低,不易于用户培养阅读习惯和保持粘度。发布的内容以食品健康类科普、论文荐读和期刊动态为主,类型单一且原创性不足,对时事热点不够关注,这都会使账号失去吸引力。
3.功能使用不全面
相对于微博和抖音,微信公众号能够开发和使用的功能更多,各期刊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刊情况开发相应的功能,来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食品类核心期刊的18个微信公众号中,有15个设置了二级菜单,但主要为网刊、查稿审稿、期刊简介3个功能,其他功能的使用率很低,对已有功能的运用也不够深入。
新媒体强大的互动性特点在食品类核心期刊中也发挥得不充分。以微博为例,微博的粉丝数和关注数是反映互动性的其中两个重要指标,粉丝数以及每条微博的转赞评数可以看出该条微博的宣传力度和传播效果,关注数可以反映对其他账号的关注水平。食品类核心期刊的粉丝数较少,最多的《食品科学》也仅有4.7万粉丝,粉丝少互动性就低。关注数也可以反映互动水平,一般来说,食品类核心期刊关注的多为食品相关行业的微博账号,关注的越多,越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食品行业的动态,与相关博主进行互动也可以提高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但事实上,食品类核心期刊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与其本身纸质期刊在其行业内的地位不相符。
1.配备专业的运营团队
专业的运营人员是保障新媒体运行良好的基础。期刊社要对新媒体运营有足够的重视度,可以设置专门的运营岗位,聘请有一定新媒体工作经验的员工负责微博、微信和抖音账号的运营,具有一定规模以后,可以考虑配备专门的新媒体运营团队。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纸刊的逐渐没落,传统的食品类期刊要紧跟时代步伐,在未来编辑队伍的选择上也要倾向于更具有信息素养、互联网运营思维的人才。
2.策划有吸引力的内容
为改变各类新媒体账号内容单调乏味的问题,策划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必不可少。新媒体推送的内容不能仅仅是实体期刊内容的简单照搬,可以根据期刊的栏目设置不同议题和版块,有规律地定期进行推送以增加用户粘度。另外,要有对时事新闻的敏感,追踪前沿、紧跟热点,并进行相应的内容策划。如此次北京新冠肺炎的流行使人们从对疫情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对生肉、水产、薯片、可乐等食品问题的担忧,食品类核心期刊在新媒体运营时可以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予以解答和科普,并将相关论文和科普内容相结合,把有理论深度的专业文章和简明易懂的科学知识一齐推送到用户面前,以专题的形式呈现,不仅可以回应大家关心的问题,还可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在内容上也应有必要的审查,新媒体是提升期刊知名度的重要载体,推送的内容要真实、权威,食品类核心期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三审三校”“责任编辑”等制度运用在新媒体的运营工作之中。
3.多重运用各种形式和功能
微信公众号可供开发的功能很多,除了已有的论文查阅、投稿审稿等基本功能,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出购买支付、广告推送、会员管理、防伪溯源等功能,给用户多重选择。推送形式上,三种新媒体账号可结合各自不同特点,注重图文、字体、篇幅的选用,而不是千篇一律地保持一致。食品类的研究或者科普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使用视频的形式可能更加有力和直观,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可以推送的类型已经不仅仅限于传统的文字和图片,要充分运用短视频的优势,拍摄或者选取合适长度和效果的短视频,展现食品类科研成果的不同面貌。
4.多平台、跨媒体融合
要想使传播效果尽可能达到最大化,纸刊、微博、微信和抖音不能各自为政,要将这些平台进行联动,实现线上线下的跨媒体融合。例如,有些期刊会定期承办食品行业的学术会议,并将会议成果刊登在纸质期刊之中。如若要扩大学术会议和期刊自身的影响力,使更多相关学者、专业人士以及对食品健康有兴趣的人参与进来,可以开会前在微博、微信上提前宣传预热,开会过程中选择有创新或者有趣的学者发言内容制作成时长合适的短视频发布在抖音账号之中,有条件也可选择直播的形式,增强互动效果,吸引更多相关人士的关注,扩大期刊知名度,为阅读纸质期刊引流。会议结束后,在实体刊上刊登论文成果的同时,可以在文末附加抖音账号的二维码,便于读者多角度了解科研成果。二维码也可作为“入口”跳转至微博、微信平台,用户可以在线阅读优秀的会议论文[13]。
在互联网浪潮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食品类核心期刊应积极对新媒体进行长效稳定的运营,配备具有专业素养的运营团队,并运用创新思维推送有价值有吸引力的内容,充分开发各种功能和形式,利用新媒体强大的互动性特征,紧跟时代,多媒体、跨平台展现当今食品类科研成果,传播前沿科技理念,使其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与期刊在食品学术界的实际地位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