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能忠,黎恒杆
(武夷学院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学院2007年举办本科高等教育以来,不断开展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武夷学院被批准为福建省教育厅首批建设的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之一,智慧城镇建设专业群是学校整体转型的6个试点专业群之一。智慧城镇建设专业群依托该校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以及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的物联网、通信工程专业,共6个专业组建,以闽北丘陵山地地区中小型智慧城镇建设产业为服务对象。
智慧城镇建设催生新兴产业形态、引发相关产业链的多方位整合,具体涉及产业载体建设、商业配套建设、服务平台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医疗服务建设、智能电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智慧城镇建设产业可以划分为前端产业、中端产业和末端产业三个部分。前端产业有智慧基础设施、建筑信息化与智能控制、数字建造、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等,中端产业主要是物联网感知城镇,末端产业涉及智慧城镇基础设施平台和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政务、智慧旅游等各类功能应用平台建设。
智慧城镇建设产业对土木建筑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土木建筑类专业原有培养方案培养出的人才与产业需求存在明显落差,是土木建筑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学分学程制”最早开始于德国,随后在美国得到迅猛发展[1]。20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在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与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办学改革举措是引入“学分学程制”[2]。根据台湾地区《大学法实施细则》第8条的定义:“学分学程”指发给学分证明之跨系、所、院专业领域之课程设计及组合,以相关系、所、院为基础,由系、所、院提供授课师资和教学设备[3-5]。在台湾教育管理部门的技职再造计划的推动下,形成了跨领域学程、契合式学程、就业学程、三创学程等百花齐放的局面。
与学士学程不同,学分学程是一种非学历学程,只授予完成学业的学生以规定学分,这些课程更加重视跨院系、专业领域,更加符合产业技术需要。学分学程制人才培养优势有四点:首先,学分学程班灵活对接产业,特别是各种新兴产业,“学分学程制”根据产业发展、岗位变迁设置新的学程,而不必动辄成立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具有及时性,避免出现传统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现象;其次,学分学程班为学生提供跨领域学习机会,学分学程制是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教师,整合校内外优势教学资源而开设的一系列课程,让学生拥有多元化学习环境,提供跨专业领域的学习条件,学生可获得多项专长训练;再有,学分学程属于契合式开发,学分学程是学校与产业机构共同开发符合产业发展、以实务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分学程,从制度上约束了校企合作学程开发机制,推动了产教融合向深度发展;最后,学分学程是套餐式选修,学分学程是若干门系统化设计的课程模组,能够满足产业新兴技术岗位和传统岗位发展演化需要,学生选修学程克服了单门选课的盲目性。
武夷学院智慧城镇建设专业群组建以来,一直聚焦产学落差和人才供需矛盾,为满足智慧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对现代土木工程与建筑业科技整合趋势,增加学生多元学习机会,培养智慧城镇建设跨领域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从创建转型发展示范校之日开始,探索建立了以实际工程项目为驱动的产业学分学程班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教学成效显著,形成了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共赢、良性互动、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介绍以实际工程项目为驱动的产业学分学程班的具体做法,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以期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建设提供一个具体特色的转型发展教学案例。
2015年12月转型发展示范校创建开始,武夷学院智慧城镇建设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聚焦产学落差,瞄准智慧城镇建设产业的新兴技术岗位需求,面向专业群6个组群本科专业,即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建筑学、城乡规划、物联网工程、通讯工程等,按照“底层打通、中层分流、顶层融合”的原则,构建了专业群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底层打通,就是建立智慧城镇建设专业群的基础平台课。中层分流,就是依据国家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规范等要求[6-7],保持组群专业的特点,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顶层融合,就是直接面向智慧城镇建设产业的新兴技术岗位,在岗位核心能力分析基础上,设置“城镇智能建筑新技术与信息化(BIM)”“智慧城镇防灾减灾工程”“物联网(感知城镇)工程”“智慧城镇空间信息采集与信息处理”等4产业学分学程班。将学分学程制纳入智慧城镇建设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群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融合。
在我国台湾地区实行的各类学分学程班中,产业的参与主要是提供部分师资,其动机是产业新兴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这种仅仅以单一人才需求为目的的学程班教学实践,常常难以持续开展,主要原因是受到办学经费的约束。
学分学程班的举办需要有经费的投入,将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形成工程项目,引入学分学程班。这种以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为驱动的产业学分学程班,为学分学程班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和师资,不但满足了产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又满足了企业对技术成果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学分学程班的受益面,办学效益显著提升,产业学分学程班因此获得了持续的发展动力。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与闽北地区建筑企业长期保持合作关系,3年来先后与南平市高速公路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武夷山神秘地球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城村汉城博物馆等单位签约各类产学合作项目十余项。遴选其中具有明显专业技术岗位适应度和引领度的工程项目,作为产业学分学程班的驱动项目和教学载体。这些工程项目提供了学分学程班所需的经费,凝聚了师资,吸引了学生,保障了学分学程班的顺利实施。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驱动的产业学分学程班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驱动的产业学分学程班人才培养模式简图Fig.1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ject-driven industrial credit program
在对应岗位技术能力分解的基础上,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规范要求,保证每项专门的技能训练有2门以上课程实现,制定学分学程班人才培养方案。每个学分学程总学分为6~10学分,学生修业完成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及证书,在学校范围内,这些学分可以冲抵专业群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选修课学分。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按照学校课程教学规范开展教学。鉴于学分学程班设置的课程,一般都是现行国家专业教学规范中没有的课程,为了保障学分学程班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会与产业界师资一起探讨,更多地满足产业技术岗位对课程的要求。
从工程项目业主单位、专业群各专业和产业学分学程班依托企业,遴选优秀教师担任课程的教学任务,原则上每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是产业界专家,校内教师辅助教学,负责批改作业、课程考核。产业界专家不仅参与课程教学,还参与课程成绩评定,及时检视课程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
2016年12月,“城镇智能建筑新技术与信息化(BIM)”学分学程班第一期按期开课,首批学员来自武夷学院智慧城镇建设专业群所属的6个专业,人数超过350人。该产业学分学程班由武夷新区绕城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北京柏慕进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与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三家单位共同举办,培养智慧城镇建设产业急需的BIM技术人才,通过教学,有163名同学获得了课程学分和BIM技术证书,4位教师获得了BIM技术证书考评员资格。与此同时,依托该学分学程班的产业横向项目“武夷新区绕城高速公路工程童游-将口段BIM构建及应用”也同时完成既定合同任务。
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学分学程班的办学成效有以下几点:
(1)以实际工程项目为驱动的产业学分学程班教学实践,形成了学生在学分学程班课程学习和项目研发过程中得到了学分和创新实践技能训练。学分学程班为企业输送急需人才的同时,还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实现学校、产业、学生三者共赢局面,学分学程班在产业和学校之间搭建了人才培养与技术供求的桥梁。
(2)“以实际工程项目为驱动的产业学分学程班”成功实践,满足了新时期“互联网+”建筑行业对建筑类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要求。为学分学程班在大陆境内的实施提供示范,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开办智慧城镇建设产业学院奠定基础。
(3)产业学分学程班教学实践中,校内专业教师在辅助课程教学中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一个成功的学分学程班教学实践,打造了一只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为后期学分学程班的持续开班积累了优秀师资。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驱动的产业学分学程班,对传统学分学程班进行了流程再造,创新了学分学程班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分学程班受益面,实现了学校、产业、学生三者共赢局面,比以往台湾高校单一的学分学程班更具有吸引力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产业学分学程班整合了校企双方优质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多元学习之机会,能够满足智慧城镇建设产业之跨领域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需求,是大陆境内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解决产学落差的重要尝试,具有明显的创新意义。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新兴技术岗位不断涌现。这些新兴技术岗位的出现是开展产业学分学程班教学实践的基础。由于现有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足以及时跟上新兴技术岗位需要,同时,受人才培养过程的制约,兴办新的专业也不能够短期内凑效,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学分学程班是解决产学落差的一个好办法,具有很强的推广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