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胺培南西司他汀治疗重症感染不同给药方式的疗效比较

2020-12-03 15:44卢潇潇静艳钟强
药品评价 2020年16期
关键词:亚胺抗菌药天数

卢潇潇,静艳,钟强

1.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6;2.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江西 萍乡 337000

重症感染指的是致病生物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引起某一脏器或全身感染,且因感染而致该脏器或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或死亡的疾病[1]。血液病患者,因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皮肤及黏膜屏障遭破坏、原发病及化疗药物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抑制及化疗方案中激素的应用等,使其机体免疫力下降,极易出现医院感染,严重者常并发感染性休克等重症感染。相关文献报道,感染性休克、不合适初始抗感染治疗是急性白血病血培养后治疗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为广谱杀菌药,主要用于重症感染患者,但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广泛使用,临床出现了一系列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细菌,耐药菌的出现导致该类药物的抗菌活性受到影响,临床疗效欠佳。而抗菌新药研发的滞后,使得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改善预后成为目前研究的发展趋势[3]。根据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PK/PD)的特点,优化给药方式,从而提高现有药物抗菌活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笔者通过观察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亚胺培南西司他汀两种不同给药方式,比较其治疗重症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我院血液科、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感染患者40例,根据给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男8例,女12例,年龄16~75(中位年龄49)岁。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23~72(中位年龄46)岁。两组患者临床诊断主要为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均了解本研究的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给药方式

两组患者均给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默沙东(中国)有限公司,注册证号:H20181007,规格:亚胺培南500 mg,西司他汀500 mg]治疗,给药剂量均为500 mg/次,每6 h给药一次,采用静脉给药。观察组:使用输液泵持续给药,每次维持2 h。对照组:滴注时间为常规给药速度,单次约30 min左右。用药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1)患者用药前后体温、血压、呼吸、脉搏、临床症状;(2)血常规、降钙素原、血清C反应蛋白、血培养;(3)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3.2 疗效判定标准 快速显效:患者24 h内体温恢复正常,血压、呼吸、脉搏恢复平稳,感染相关症状明显好转;显效:患者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血压、呼吸、脉搏恢复平稳,感染相关症状好转;有效:患者5 d内体温恢复正常,血压、呼吸、脉搏恢复平稳,感染相关症状好转或好转趋势;无效:患者持续高热,病情进展。总有效率=(快速显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两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及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20)

2.2 两组用药天数比较

观察组平均用药天数为(3.68±1.6)d,对照组平均使用天数为(6.43±1.41)d,观察组用药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均有1例不良反应,观察组表现为皮疹,对照组表现为谵妄。两组均未出现输液方式相关性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率高达67.4%~68.1%,且因血液病患者免疫力低下,通常感染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不典型,感染灶也常不明确,若没有及时给予恰当的抗感染治疗,感染相关死亡率高[4]。因此,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出现体温突然升高至39 ℃以上,伴有畏寒或腹痛或血压下降时,需警惕感染性休克的发生。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表明,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5]。因抗菌药的广泛使用,使得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日趋严重,院内耐药菌产生增多,同时多次化疗患者大多存在90 d内广谱抗菌药的暴露史,此也为耐药菌感染高危因素之一,因此临床对于此类重症感染患者需选用广谱、强效类抗菌药,重拳出击有效控制症状后再行降阶梯治疗。本研究共观察40例患者,出现重症感染后选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治疗,总有效率为90.0%,表明亚胺培南西司他汀在重症感染患者的抢救治疗中起关键作用。

亚胺培南西司他汀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属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与治疗效果相关的药动/ 药效学(PK/PD)目标参数为T >MIC,即维持大于MIC的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佳[6]。PK/PD理论及蒙特卡洛模拟法证实了对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延长输注比传统的0.5 h短时间输注具有更好的药效学特性[3]。基于此理论,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采用的输注方式为持续泵入维持2 h。通过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更短,表明观察组抗菌效力更强。

根据《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年版)》[7]中推荐的对病情较为危重的患者采取降阶梯策略,以改善预后。抗菌药物治疗的疗程一般需持续整个中性粒细胞缺乏期,直至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在观察组中患者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的平均天数为(3.68±1.60)d,然后降阶梯使用其他抗菌药,直至血象恢复。对照组中患者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的平均天数为(6.43±1.41)d,后改用其他抗菌药直至血象恢复。观察组中患者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的平均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抗菌药物清除细菌能力更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组中各有1例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出现了皮疹,对照组患者出现了精神症状,观察组虽然延长了输注时间,但患者并未出现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

亚胺培南属β-内酰胺类抗菌药,其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该环易受酸、碱、温度和浓度的影响[8]。说明书推荐,亚胺培南西司他汀宜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500 mg亚胺培南加入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室温下(25 ℃)稳定期可达4 h。因此,对维持输注患者,尽量做到现配现用。一项系统评价中也提到,与间断输注方式相比,延长或持续输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可提高治疗严重感染的疗效,两者安全性相当[9]。

综上所述,治疗血液系统疾病重症感染患者,首选亚胺培南西司他汀,能快速、有效控制细菌蔓延。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延长单次输注时间,可有效缩短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减少亚胺培南西司他汀使用天数,治疗中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表明根据PK/PD原理,优化给药方案,可增强抗菌药物活性,提高清除细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亚胺抗菌药天数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品接触用纸和纸制品中乙烯亚胺的迁移量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
氨苄西林预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亚胺培南敏感性的可行性研究
质量管理工具在减少CT停机天数中的应用
最多几天?最少几天?
抗菌药的常见使用误区
我国雾霾天数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雾霾天数影响因素分析
生日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