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宁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腕管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病症,主要指位于腕部的正中神经受到压迫产生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桡侧3个手指端早期感觉异常、麻木、刺痛、夜间加剧等症状[1],正中神经受压后出现神经缺血低氧状态,患者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发生障碍。本文旨在讨论超微针刀配合正中神经阻滞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效果,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8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骨科疾病诊断标准》症状确诊标准[2]。采用计算机程序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7~72岁,男女比例为15∶25,平均(58.69±4.41)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1.05±0.32)年;对照组患者年龄28~73岁,男女比例为14:26,平均(58.41±4.2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1.01±0.27)年。两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口服甲钴胺药物,每日3次,每次0.5mg,连续服用1周。观察组采取超微针刀联合正中神经阻滞治疗1次,(1)先行超微针刀(不打麻药)。定点:自掌长肌腱尺侧与远侧腕横纹的交点向掌心延长20mm,在该线的两端及中间定2~3个点。操作:在不行局部浸润麻醉情况下,术者以辅助手拇指按在进针点处,使超微针刀垂直于皮肤表面,刀口线与上肢纵轴平行,使针尖快速穿过皮肤,穿过掌腱膜达屈肌支持带表面,小心缓慢切割2~4下,幅度不超过2mm,如患者出现向手指的触电感则轻提针刀再切割,术毕出针,按压止血。(2)再行正中神经阻滞治疗。定点: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与远侧腕横纹两交点的中点。操作:患者握拳屈腕,用一抽取2%利多卡因1ml、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生理盐水2ml、维生素B12注射液1ml组成的混合液的5ml无菌注射器,在进针点垂直于皮肤进针,并小心探寻直至诱发异感,然后注入3~5ml配液。1周后观察两组疗效。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运动功能。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将疗效划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大标准。参照Boston腕管问卷调查表评估患者运动功能,总计40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越好[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运动功能对比 观察组40例患者均有效,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患者32例,有效率80.00%,两组有效率差异显著χ2=12.46,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44.21±1.64)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0.12±1.41)分,两组结果比较t=7.96,P<0.05,两组改善结果差异显著。
腕管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位于腕关节掌侧,由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该病发病诱因主要是长期劳损,组织韧带、肌腱逐渐增厚,体积膨胀压迫患者正中神经[4],神经血液循环受阻碍,出现缺血性水肿和充血,营养性障碍引发神经萎缩,诱发疾病,初期患者症状感觉为疼痛、麻木等。祖国医学将腕管综合征纳入到“筋伤”“痿证”范畴,认为其发病机制为体虚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侵袭,寒湿淫筋,或因不慎外伤,慢性劳损等原因使得筋脉受损,瘀血内停,脉络受阻,进而出现红肿疼痛,神经受压日久出现局部酸痛麻木、肌肉萎缩等痿证表现,最初记载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超微针刀治疗受到中医针刺启发,在传统中医疗法基础上改进,其作用机制主要切割松解屈肌支持带,减轻腕管压力,避免对神经的压迫卡压;具有创伤小,患者痛感轻微,接受度高,无需行局麻等优势,且可避免行局麻后针刀操作因麻醉药的作用患者感觉减退而不慎伤及神经,提高了操作安全性。但超微针刀操作中需要注意定点位于正中神经表面,进针深度需严格掌握,深度以切割屈肌支持带为宜,切割幅度控制在2mm以内,勿进入腕管,若针刀碰触正中神经时患者会出现触电感等异感传向手指,此时应立即停止进针并提起针刀。而正中神经阻滞治疗可通过药物作用降低腕管内容物容积,减轻正中神经水肿,改善循环,营养神经,从而缓解正中神经的受压。
综上所述,超微针刀配合正中神经阻滞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