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惠萍小学 朱健健
朗读就是将文字通过语音表述出来,小学语文课堂中通过课文朗读,不但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还能调动学生学习联想与创新能力,体现其学习素养。现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每一个阶段的学生都要有良好朗读与默读能力。通过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下面几点内容。
社会与经济不断进步的现在,教育行业也面临着各种竞争,如入学率、升学率等,导致很多学校教学功利化严重,小学生入学后,为了提升成绩而学习,忽视了素质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很多新型教学模式还没有普及就已消失,更多优秀元素丧失。虽然已经开展了教育改革,但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式传统,学生未发挥主导地位,阅读课堂也只重视词句的教学向学生灌输文章大意,缺少其主动探究的过程,创新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丧失。更不用说给学生充足时间进行文章的朗读了。长期如此,学生会降低学习能力,课堂逐渐变得枯燥无趣。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更好地发展做出改变。如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说”出来,通过带有感情的朗读,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的故事众人皆知,良好的环境下,孟子逐渐变得懂礼貌、守秩序,也开始热爱读书,并成为影响千年的儒家宗师。所以说,没有当时琅琅读书声,就没有孟子的成就,可见朗读对人发展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堂亦是如此,带有读书声的课堂充满了灵性,所以阅读课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将其作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但是有一些教师认为朗读影响教学进度,是耽误时间的行为,其实不然。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才能体会其本质。如古诗中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很强的音韵和谐美,如不大声朗读出来,又怎能感受其美妙?默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文字信息,大声朗读就能让学生感受文字中丰富的表现力,所以在语文课堂中,使用朗读手段是语文课堂中的主要教学模式。
另外,教师还要在每节课中抽出3~6分钟,带领学生朗读名著,小学生对书籍的甄别能力不足,此时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推荐广为流传的文学名著。本人从接手新班开始,就着手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兴趣爱好,并针对性地介绍适合的名著,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每天带领学生朗读,如面对高年级学生,推荐《王子与贫儿》《少年漂流记》《爱丽丝漫游奇境》《海底两万里》等等,要求其在朗读的时候,进行记录,通过此方法提升学生朗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文章的生命是情感,因此在朗读的时候也要带有情感,学生语速的快慢、高低音、停顿点等都是表达情感的要素,即使是简单的标点符号,都表达语句中的声调。例如部编版教材《小马过河》课文中,松鼠对小马说的话要以吃惊与恐惧的语气朗读,如“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表达了松鼠极力阻止小马过河的情感,通过带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如朗读《荷花》前,教师先带领学生找出描绘荷叶特点的词汇,如:碧绿、圆、大等,找到这几个词汇后重点标记,然后在朗读的时候,这些词汇加重语气,表达了荷叶欣欣向荣的生长状态。还有就是课外阅读,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如《狼和小羊》的朗读,当狼说:“即使是这样,你也是个坏家伙,去年你就背地里说我坏话。”这是狼第一次找碴失败后的第二次找碴,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将语速放缓,体现出狼残忍的语气。
所有的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学生在朗读中可以通过想象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愿,并配以适合的语气。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建适合的阅读情境,充分调动其联想,并结合自己生活、学习经历,感受文章内容,也可以在教师描绘的情境中,身临其境,激发情感。例如古诗《静夜思》的学习中,利用多媒体播放古筝音乐,让学生在此凄凉的情境中朗读,进而体会作者李白当时被流放在外,正值中秋佳节家人团聚之际,作者一人在外看着月亮,思念家乡的情怀。当学生理解了作者的这种情怀后,就能进一步将古诗的情境朗读出来,逐渐入情入境。并通过这种形式,丰富学生情感,并爱上语文学习。
综上所述,经过本人对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现状的了解可知,语文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有效开展朗读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和课堂外都能科学朗读,提升自身朗读能力的同时,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更好地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