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梁
(甘肃省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民勤 733399)
新时期,“大课间运动”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活动内容包括走、跑和投等多种运动项目,深受师生的喜爱,为体育课程增添诸多趣味,也提升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课间运动内容进行创新,加强管理,这样才能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大课间运动”的实施,不仅是国家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一种改善中学生体质的手段。在“阳光教育”下,教师要合理控制学生的运动时间,让他们走进操场,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中学生的体能。同样,教师也应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只有在劳逸结合的条件下,教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部分中学在体育场地、器材方面的投资较少,很难保障学生对场地和器材等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再加上近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在增加,运动场地建设严重不足,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一些学校,体育设备、器材过于简陋和陈旧。
国家规定的中学生广播体操在内容和功能上比较单一,只能简单地缓解学生的疲劳,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从实施效果来看,课间操的效果和质量较差,学校没有从整体的角度看待大课间运动。因此规划“大课间运动”的内容时,理应根据学校客观条件,设计和开发一些适合本校学生开展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但实际情况是,在具体尝试时,生搬硬套现象比较严重。
“大课间运动”中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场地的安全问题。场地设施包括布局的合理性、设备的安全性等。然而,在一些老校区,学生活动场地非常小。第二,学生、班主任的安全意识不够,常出现一些危险的动作和做法,而且,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如在足球活动中出现用力过猛,球砸到学生的眼睛等问题。
“大课间运动”作为一种全新的运动模式,虽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但仍处于初始阶段,开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学校领导是课间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对活动实施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学校一定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做好正面宣传工作,将“大课间运动”列入教学计划,制订相应的奖励、惩罚机制,对那些表现好的年级、班级进行奖励,让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同时,严格按照《中学体育健康和标准》的相关要求,切实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 小时左右,建立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的课间操制度,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对一些寄宿制学校,要定期组织晨练,在没有体育课的下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文体活动,将其列入教学计划。此外,将800米作为体考重点项目,把体育与健康成绩列入期末总成绩,各地区都要制订体育考试分数和项目达标计划,不断完善各项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且测试项目要涉及身体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等[1]。最后,利用校园网和公示栏告知家长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按照所在地学校公布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各年龄段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
“大课间运动”的实施,应将学生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注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学校可以按照所处区域的特色,开展一些舞蹈、艺术操或者武术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间活动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某中学在新学期开始前,就将“大课间运动”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学期开始以后,组织教研组长、体育和音乐教师召开专题会议,将“田径”作为“大课间运动”的主要内容。在练习田径的过程中,要做好基础准备工作,这是实施“阳光大课间”活动的关键所在[2]。体育、音乐教师则不断优化和完善大课间运动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礼仪操、放松操等,以激发学生的投入热情,提高他们的训练水平。在这些活动中,还可邀请家长参加,让他们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日常体育运动情况:上午9:40,学生先做眼保健操,随着课间音乐的响起,排队下楼,有序进入操场;到达活动区域以后,随着音乐开始跑、跳和投,将“一校一品”的理念融入课间活动。整个活动时间控制在30 分钟左右,让学生在这种浓厚的运动氛围中将积极向上的面貌呈现出来。从最终实践效果来看,家长对学校深入开展大课间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这也是课间活动向制度化和课程化迈进的必经过程[3]。
在安全管控工作中,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学校要积极开展一些纪律性较强的活动,秉承“安全第一”的原则,定期检查体育设施,教授学生正确的体育技能、康复知识,让他们掌握一些运动技巧。然后,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规划,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大课间运动”中安全的重要性,避免出现严重的校园安全事故。第二,合理安排活动场所。学校在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时,应尽量将时间错开,这主要是针对比较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的学校,一定要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运动场地,采用全新的活动模式,给学生提供大一点的运动空间[4]。第三,优选安全项目,及时排除设备隐患。在开展运动游戏过程中,始终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考虑各种情况,如场地要求、趣味性等。对于一些快速追逐的游戏,安全隐患较大,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将所有可能的因素都考虑在内。另外,学校要安排体育教师和设备管理人员对场地进行合理划分,并定期检查,排除隐患。
各中学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大课间运动”。学校领导对这项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要有全面的认知,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将创新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融入其中,按照区域特色、季节变化等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同时,学校要加强安全管理,避免在“大课间运动”中发生意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