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祥富小学 费亚超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的主旨、作者流露出的情感、语言文字的魅力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语言优美意义深刻,学生反复诵读,能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上演了各种活动,如演、画、唱等。教师不考虑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这些环节,只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教《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学生只读了两遍文章,还没进入文本,对文中陶罐、铁罐的神态、情感、语气等还没深入感悟,教师便让学生戴着头饰表演,课上学生异常兴奋,语文课变成表演课;课下,问学生这一节课学得多少知识,他们表现得很茫然,这值得教师深思。
有的教师把阅读教学误认为理解文章内容,只要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中蕴涵的情感,就会运用这些语言文字了。因此,教师把阅读重点转移到理解文章上,忽略了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注重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更不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有的教师把理解课文作为阅读重点,学生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还是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价值、意义。
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教师不细读文本,他们按照教师教学用书或一些教辅用书去解读教材,不通过细读去解读文本,把教辅书中的思想、观点“搬”过来用;有的教师直接借用网络的一些音频资料及文字资料。许多教辅资料对教师来说有利也有弊。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静下心来读教材,既能“钻进去”还能“跳出来”,从学生的视角,依据文本特点,确定阅读重点。教师不应在诸多教辅面前迷失自我。
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时,教师应要求他们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明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尾,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中的情感基调,指导学生在读中悟,培养学生的语感,这种阅读方式能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但纵观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有的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后,引导他们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有的教师在让学生划分段落上花费很大的精力与时间,小学生不可能读一两遍课文就能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及主旨,这种阅读方式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但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必须从激发兴趣开始。学生有兴趣去阅读,进而才能掌握阅读的方法,通过阅读学习到语文知识,收获阅读带来的乐趣,从而真正爱上阅读。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他们的终身阅读打下基础。
学生善于模仿。小学语文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把文中描绘的美景借助声音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入文中描绘的意境,陶冶其情感,净化其心灵,能让学生产生读的欲望。教师范读,能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先读,读的过程中要细细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要正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要注意读的语气、语速等,用范读去感染学生,激发其读的欲望。
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维持读的冲动、欲望。教师让学生预读课文,也可读文中的重点部分,可边讲解边引导学生阅读,也可全班学生齐读、个人读、领读、分角色读、问答式阅读等。不管采用哪种阅读方式,目的都是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中肯的评价,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读得不太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同时应指出朗读中存在的不足。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必须要养成的,除了要用心阅读、随时记录、书写阅读心得等,教师还要不定期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肯定他们阅读过程中的收获。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读书活动,同学间交流经验及阅读心得体会,引导他们做到取长补短。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是阅读又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事。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必须组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如阅读内容的表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课外读物中的一个片段或故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课上进行表演。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演讲比赛,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小组或个人给予肯定、鼓励。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让学生为了读而读,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知语言,积累文中精彩的语句及段落,并学会应用语言进行表达。因此,阅读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读,而应丰富学生阅读的内涵。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复杂的事物,只有提供的感性材料足够丰富、正确,才能在此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然后形成理性认识。把这一规律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就要求教师不能再让学生为读书而读、纯粹地读。要借助多种手段及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阅读中去,达到在读中思、以读促思,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能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媒介,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播放与阅读内容有关的视频、教材插图、展示图片、配上优美的乐曲……创设与文本有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通过看、听、读,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中描述的事物与美景、思想、情感。例如:教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图片,播放静态的白鹭、飞翔中的白鹭、嬉戏中的白鹭、进食中的白鹭及它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学生对视频中的白鹭发出一声声的赞叹。这时,配乐让学生读课文,他们读起来就更有情感,对文本的理解及作者的情感把握得也更到位,学生能深深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进行阅读训练。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并积累、运用语言,提升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应把读、说、写等结合起来。
在训练学生读与说、读与写的过程中,教师应把“读中说”“读中练”“读中议”“读中写”这几个步骤结合在一起。“读中说”是指让学生初读文本,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读,在读的过程中感知语言,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说出对文本的“初步认知”:说出你对文章中哪一部分、内容印象最深;在阅读过程中有哪些疑问等。“读中练”是指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后,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选出文章的主要段落、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完成相关练习,深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文中表达的情感。“读中议”是指让学生在小组内谈自己阅读此文的收获及心得体会;谈与文本有关的故事、史料等;或文中语句或段落的读法及情感流露;文中的表达方式;作者这样写的好处等。“读中写”是指学生学到了本文的表达手法及叙述顺序后,教师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仿写、续写。通过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一种让学生能够享受语文魅力的体验。但是,课堂上小学生的阅读往往是被动的,是教师要求他们进行阅读他们才开始阅读。其实,这种现象往往是教师造成的。在平时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只要教师让学生读书,他们肯定会放开嗓子大声地去读。但是,往往刚刚读了几句,就被迫停下来,让学生听教师对课文的分析,或者做一些与之相关的练习题,阅读就这样被教师的讲解或训练打断了。这样的阅读往往都是被动的,学生没有主动阅读的权利。如果要想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必须改变这种现状,逐步实现学生阅读的“自动化”。要实现学生阅读的“自动化”,必须重视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应该是自由的,因为阅读更重要的是个人的一种体验。面对各种阅读资料,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赏析去体会,并产生自己的感悟,阅读才会有真正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阅读,不能布置任务一刀切,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个性体验,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自由,保证对阅读的兴趣与热爱。
二是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古语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生从小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朱熹所说的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当读到一段内容的时候,不仅眼要看到,心里还要想到,也就是及时产生阅读出现的问题、想法。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在阅读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学生的阅读行为,成为阅读“自动化”的表现。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小学生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找到更多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阅读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