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与教学策略的研究

2020-12-03 13:33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总校第三小学陈志刚
青年心理 2020年23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传统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总校第三小学 陈志刚

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学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优秀的文化知识也渗透在教材之中,因此,语文学科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此,2014 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之后,人教版初中教材中选编了更多传统文化的内容,从而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成效。

一、初中语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初中阶段是义务阶段的基础教育向高级教育的过渡阶段,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人才全面发展,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首先,从教学改革发展角度来看,语文课堂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先辈的智慧,产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其次,从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来看,虽然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快速,但是各种不良思想也影响着学生。体现在文化教育领域中,许多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目标性、功利性很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出现缺失。传统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思想内容与精神,在丰富资源支持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特质与风貌,是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的具体表现,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以儒、佛、道为核心的古诗文、词曲歌赋、国画书法、曲艺戏剧等,几乎涵盖学生发展所需的精神层面内容,对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价值。2014 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与表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家国情怀”为重点的爱国教育。培养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信,进而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理想追求,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历史上历经挫折而文化从未断层,除了文化具有较强感染力之外,烙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的“家国情怀”才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主因,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因素。例如:初中教材中选编的爱国诗人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表达的渴望祖国山河完整,驱逐外族入侵的梦境,展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怀。

二是以“社会关怀”为主的处世教育。“社会关怀”即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尊老爱幼,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文明、树新风,做有爱心中国人的重要基础。“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是每个中华儿女所追求的最高道德之一,是古人的处世哲学之一,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深刻的体现。例如:墨子《公输》中展示出的“兼爱”“非攻”精神;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所住的茅屋被风吹破无处安身之时依然想到“天下寒士”,展示出诗人关爱天下的高尚情怀。

三是以“修身养性”为主的人格修养教育。在教育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知荣辱、守诚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人做人,这与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修养相同。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展基于人格修养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辨别是非,审视自身进而引导学生情感发展,最终达到修身养性的文化教育目标。例如:初中语文中选编的《论语》十二章所论述的“谦虚好学、勤学好问”等治学态度;《愚公移山》中“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诸葛亮《诫子书》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谆谆教诲,无一不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风貌与追求,是值得学生继承和发扬的。

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选择中也有许多诗人、哲人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和谐统一、平衡发展的内容。“和谐发展”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顺应自然的最佳状态,是世间最文明的景象。初中语文也选编了许多的相关内容,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既描绘了许多山水景色,但又超越了“赏景”的狭隘心情,将景色的风雨阴晴与自己心境有效结合,升华了文章境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路径

通过前文论述可知,这三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集中以古代诗词的方式进行呈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力,有利于促进初中生知识情感与思想品德的发展。但是在具体教学中,由于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不足,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兴趣不高等因素,初中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不佳。对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项教学策略。

(一)基于教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

人教版教材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材中的名家名篇都是古代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体现,这些深邃的内容与情感能更好地滋养学生心灵。因此,突出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以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其中文化内涵,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内容挖掘中,教师要尊重作者的创作背景与主观感受,既不能过度解读,脱离文本,也不能忽视作者思想情感,在挖掘过程中必须在作者给予的解读空间内进行解读。然后结合传统文化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与调整,让学生自行感悟与理解,促进学生情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我国古代文学家经常借助描写祖国山河风光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在挖掘过程中就需要了解作者寄情山水、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感受文本中传统文化内涵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对于古诗文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但是对于其中的情感内容却了解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与之匹配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感受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应避免采用背诵等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将古诗文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等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的方式展示出来,让抽象、浓缩的古诗词更加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如李白的《行路难》是诗人被贬后产生悲愤情感,而又充满希望,因此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但随后也表现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心态。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示“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达到认知祖国山河的目标。

(三)生活应用,升华传统文化认知

初中语文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其目的在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因此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必然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加入一些介绍节日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去品味、去感悟节日内涵,进而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也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升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古代诗歌教学中,虽然这些诗歌创作时间久远,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爱国热情却流传至今。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本中的情境与学生生活结合,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知识内化成为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可以发现,许多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缺少实践,影响传统文化教学成效。所以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品味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之后,可以通过作文、演讲比赛、诗词吟诵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无形间让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进而爱上传统文化。

(四)积极实践,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落实,只有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实践,才能最终达到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在目前教学机制下,许多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侧重学习其中的文化内容,品味内涵却缺乏实践。在实践活动设计中,可以将活动范围、活动内容进行扩大与拓展,在各种活动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最终形成传统文化自觉,在生活之中践行。例如:传统节日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在清明之际缅怀先烈、端午之时悼念、中秋之时相聚、重阳节之尊老。每个节日中都蕴含着传统文化内容,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实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可以从这些节日出发,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自信与认同。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振兴成为目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必须加强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体现,传统文化内容与要素更广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所以在未来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材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教材精读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