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志选 临沂市检验检测中心
粮食物资是开展社会经济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粮食产品的质量安全对人们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一定要研究落实粮食质量监测工作要求和部署,使其能够得到有效实施。下文围绕新时期食品安全影响下粮食全产业链质量监测工作的完善展开一系列的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不断提高,保持食品质量安全局面的持续向好,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我国仍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食品安全事件集中爆发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1]。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人们群众议论的焦点话题之一。在食品领域,粮食是社会经济生产的重要原料,也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势必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其具有延续性和非独立性的特征,因此粮食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导致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2]。
一些地方工业违规排放“三废”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非法添加和制假售假等问题依然存在,农药兽药残留和添加剂滥用仍是食品安全的最大风险[1]。
粮食全产业链涉及环节较多,粮食经营主体众多,粮食质量检验能力、仓储管理水平差异巨大。粮食生产经营企业多、小、散,绝大部分为小企业,企业诚信观念和质量安全意识普遍不强。互联网销售粮油产品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1]。
食品安全标准基础研究滞后,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待提高,部分农药兽药残留等相关标准缺失、检验方法不配套[1]。部分粮油标准长期得不到修订,现实指导规范作用不足。
我国粮食种植方式仍以家庭种植为主,农业协作程度低、种植技术落后、管理粗放,过量施肥、滥施高毒、剧毒农药现象仍大量存在。收获后粮食干燥储存条件受限,易造成粮食质量不达标、易受潮霉变、真菌毒素和苯并芘含量超标[3]。消费者食品安全消费意识不断增强,但关于如何挑选、购买、储存和科学食用粮油产品的知识不足,增加了食品安全隐患。
粮食产业链条长,涉及粮食生产、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销售与进出口等活动,而且粮食产品品种多、质量差异大、用途广泛、要求多样,保障原料和制成品质量安全的任务尤为艰巨。目前粮食质量监测仍以条块化监测为主,粮食种植生产环节质量监测主要由农业部门负责,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环节质量监测主要由粮食部门负责,粮食加工、成品粮销售环节质量监测主要由市场监督部门负责,粮食进出口环节质量监测主要由海关部门负责。不同地区出产的粮食、不同品种粮食的质量监测数据仍然分散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缺乏互联互通,无法达到数据共享、监测全覆盖。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于饮食健康也日益关注。在粮食检验方面,不仅要加强粮食安全监测工作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对营养成分的检测工作。我国地域辽阔、地形气候多样,造就了我国丰富多样的粮食产品,尤其是杂粮的数量品种众多。据有关统计,我国15 种小杂粮作物有300 余个品种[4]。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杂粮已由食品配料转变为功能食品,市场空间巨大,为杂粮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营养指标的要求较少,造成粮食检验检测机构和科研机构对营养检验工作不积极,消费者在选择粮食产品时缺乏相应的挑选依据。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进一步提升肥料、农药利用率,研发和生产高效、环保、安全的新型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优质高效和绿色生产技术,开展生产性社会化服务[5]。积极开展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市场收购条件下农民收粮、储粮、卖粮、清理烘干等诸多难题,提高粮食质量和品质[6]。加大粮食质量安全宣传,向全社会普及粮食质量安全知识,营造人人关心粮油食品安全的浓厚氛围。开展粮食质量安全宣传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引导市民科学膳食、健康消费,实现粮油膳食消费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健康”“吃得科学”转变。
调整粮油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引导粮油加工企业改变加工方式,在保证产品安全品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粮食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达到节能降耗、提高营养的目的。加快修订老旧粮油产品标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粮油产品的需要,促进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推动粮油消费供给侧改革。
粮食全产业链条长、质量影响因素多。只有抓住粮食全产业链质量监测,才能有效发现和防范粮食质量隐患,提高最终粮食产品的质量。围绕粮食生产、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和成品粮销售等环节,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测。从粮食种植生产源头开始监测,做到监测关口前移,实现粮食污染源头治理,使质量监测更具有针对性,降低整体监测业务量和监测成本;粮食收购、存储、销售环节要强化过程质量监测,实现粮食质量可追溯;粮食进口环节要把好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及时发现重大疫情、质量及安全卫生问题;粮食生产加工环节要把好原料入厂关和成品粮出厂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的产品;成品粮销售环节要做产品质量抽检,强化政府监测作用;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协调配合、全过程监测的粮食质量监测体系。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都有开展粮食质量监测,但监测数据往往只局限在某个地区、部门系统中,监测数据呈现碎片化状态,监测数据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统计制度,建成全国粮食质量安全管理电子信息平台[7],整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监测数据,实现监测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发现区域性、趋势性质量问题,做好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国家要培养、引进风险监测人才,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加大监测资金投入,开展好风险交流工作[8]。
国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谋划建立完善从上到下的检验检测体系,形成既相对独立、又密切配合的监测体系。食品药品部门建立完善以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为龙头,省级检验检测机构为骨干,市、县级检验检测机构为基础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8]。农业部门形成以国家为龙头、省为骨干、地市为基础、县乡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9]。粮食部门建立与完善由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粮食质检机构构成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实现“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和国家、省、市、县四级工作联动机制[6]。粮食经营主体要积极提升粮食质量检测能力,加强粮油制品进出厂检验,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放心的粮油产品。
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粮食、农业、营养等方面的科技力量,系统开展我国主要粮食及油料油脂加工品质、营养特性及不同人群消化吸收与代谢特性、健康机理及与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关系研究。发挥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大力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促进城乡居民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让中国人“吃出健康”[6]。
前文以新时期食品安全影响下粮食全产业链质量监测工作的完善为主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描述。总得来讲,粮食质量安全对社会经济生产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各有关单位必须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提升粮食质量监测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粮食质量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