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洮县文峰中学 郭鹏忠
古诗词具有独到的审美价值和意味,它在学生文学素养、审美能力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过,受应试教育影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明显缺少深度和美感,古诗词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古诗词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语文教学内容繁多,压力较大,所以许多教师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都是以课文背诵、文言语法知识讲解、背景和情感分析为主,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但是教学的功利性也很明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知识,通过考试。这种固定直接套用模板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古诗词的内在美,它只能使学生学习停留在记忆的层面,无法达到艺术鉴赏、深层体会的层次,所以,即便学生能掌握古诗词知识,他们也无法进行古诗词鉴赏和解读。
古诗词鉴赏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诗词鉴赏的重点和有效途径是:抓住诗眼,品味诗情,创设情境,进入诗词意境,师生互动,了解诗词深意。但是,在诗词鉴赏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是以个人经验为主,以教科书、工具书为参考去解读古诗词诗情诗意的。这种单一粗暴的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也脱离了许多内在的背景知识,所以,学生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在背诵、牢记的基础上获得的,并且许多都是老师强加于他们的,他们不过是知识的容器,自然也无法深入理解诗词内在的东西。
在语言教学中,阅读和朗诵是一个宝贵而成熟的经验。古诗词意境深远,语言韵味十足,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味。不论是想要理解古诗词内容,还是体会古诗词意境,都要先过古诗词阅读、朗诵这一关。所以,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阅读、朗诵为基础,在学生与诗词作品、作者之间架起一道情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精读古诗词内容,挖掘古诗词的情感,感受古诗词的内在美。
如在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时,我们知道,这首古诗是一首感怀抒情的咏史诗,是一首七律。但看诗歌的语言和风格,这首诗的语言精练,通篇对偶,带有杜甫作品的特色——“沉郁顿挫”,情感浓郁而深沉。结合这首诗的特点,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感受诗歌的感情,体会杜甫的诗风,关注历史人物。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完成以下阅读、诵读任务:先阅读、朗诵这首古诗,在读的时候要读通语义,发音准确,读出节奏,品味情感。然后,结合书本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课文翻译,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诵读诗歌,培养语感。随后,听录音范读,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诗的头联、颈联、尾联的,结合录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这样让学生通过阅读反复斟酌诗歌情感,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诗歌的情、景、意。
诗词感动人心、渲染情感的主要手段就是创设意境。可以说,诗词“感人心”的基础和前提,是“先乎情,深乎义”。许多作者在古诗词创作中,为了寄托内心的情感,都会从景入手,寓情于景。从诗词鉴赏、学习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想感受隐藏在诗词文字背后的东西,必须要根据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创设教学情境,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有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的感觉。
如在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时,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曾讲述、演绎过。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就热烈歌颂了两人之间的爱情,《长恨歌》中的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也成为人们歌颂爱情时经常出现的咏叹调。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真的值得歌颂吗?李商隐在《马嵬·其二》一诗中做出了另类解读。在诗中,作者用徒闻、空闻、无复、如何、不及等词,讲述了家国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悲剧,揭露了唐玄宗虚伪自私的面目,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另类解读,是诗人最真实的体验。然后,教师结合重点字词和个人情感,讲述诗歌的基调、意境,让学生走进诗歌意境,有更深的感 悟。
在古诗词创作中,许多诗人、词人都会采用修辞手法去刻画诗眼、词眼,表达诗眼、词眼,诗眼、词眼在诗词创作和情感走向中起着统领作用,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字或词。在教学中,教师也要以诗眼、词眼为窗口,带领学生管窥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体会诗词的意象意境。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我们知道,这首词的词眼是“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少讲多练,围绕词眼有目的地来教学:首先,以问题为统领,让学生思考问题,确保思考的方向。《雨霖铃》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词中的虚景和实景各是什么?它一共刻画了几幅画面?每一幅画面都突出了什么主题?最能表明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既然伤和离别是词的中心,伤字强调了作者怎样的心态?找出能反映词人伤、离别情绪的字词、意象,思考并讨论这些字词、意象的特点和作用。词中的一些字词如寒、晚、骤、歇、催等,可以换成其他字吗?形象解读词的语言,将词作描绘的内容图像化,体会作者情感。这样抓住词眼来教学,可以让学生找准词的感情基调,与词人产生情感共鸣。
古诗词是古人情感和智慧的结晶,古诗词虽然意蕴丰富,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但是,许多古诗词距离现在都时间久远,它们在语言运用、情感抒发等方面,与现代人都有明显的不同。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词的内涵和真谛,具有一定的难度。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要求古诗词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向,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鉴赏能力和文化品质,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要创新教学手法,拓展教学空间。所以,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多元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高素养。如在学习《咏怀古迹·其三》这首怀古诗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为什么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作者借“画图”表达了什么情感,是表达了对贪得无厌的毛延寿的反感,还是讽刺了汉元帝不辨真伪、不识美丑?作者如何借王昭君的遭遇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感慨?然后,给学生安排课外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搜集一些怀古诗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等等,进行群文阅读,并概括、总结怀古诗的特点、内容和价值。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想步出应试教育的困境,必须要创新教学手法,抓住诗眼,品诗情,创设情境,入诗境,只有这样才能使诗词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