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帮
在写作过程中,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到润色修改,思维都贯穿其中。譬如要写一篇以“师爱”为主题的文章,大脑就会显现教师与自己共处的画面,思考有哪些代表性的事件与细节最能表现这种爱。选好事例后,进一步思考如何调整文章结构,排比开头还是篇末点题等。写作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既要运用发散思维,又要运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还要发掘积淀在心底的情感。写作思维是复杂且动态多变的,但是有规律可循,是可通过练习提升的。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应具有广阔性、灵活性、独立性,要求再高一点,还应具备独特性与批判性。
一、发散与核心:围绕中心,多维思考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向辐射性思维,是从多方面、多层次去发现、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客观事物正如庐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发现其多面与多变。这一特性提示我们,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对现象或事物有较为全面、准确的认知。写作时,合理运用发散思维可以让作者灵感迸发,妙笔生花。
凡事皆有两面,发散思维可以让学生想到更多,也会导致学生漫无目地胡思乱想。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协调发散思维和核心思维的关系。核心思维是以某个对象为中心,从多方面将思维指向中心的一种思维方法。在写作中,核心思维会把飘在空中的思维平稳降落到中心,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思维和核心思维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与完善。
二、形象与抽象:深度加工,反映本真
形象思维是基于对事物的印象,依据主观的需要对大脑中的事物进行加工,再以恰当的形象输出反映事物本真状态的思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嫉恶如仇,《水浒传》中林冲的隐忍等,典型人物都需要运用形象思维来塑造。形象思维是通过形象反映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呈现给读者的是真实的生活画面。《第一次抱母亲》中作者那意想不到的用力,《水》中一瓢水给四兄弟带来的快乐,《船长》中船长如雕塑一般随着轮船沉入大海……文学作品中传神的动作、微妙的心理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最好诠释。
观察力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善于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学会准确观察事物,对客观事物进行形象化感知。一串成熟的葡萄摆在面前,除了用眼睛看见紫色的圆形果实,还能用手摸一摸,用嘴尝一尝,用鼻子闻一闻等。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对,是指通过概念、判断等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是写作中运用很广泛的一种思维方式,有明显的思维生成性。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辩论会。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会注意对方的说法是否符合逻辑,会组织材料与语言说服对方。
三、辩证与创造:一分为二,与众不同
辩证思维要求思考者用一分为二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审题时,学生需要一分为二地解读材料,读懂材料的隐含义。构思、行文阶段亦然。一些学生对待同样的材料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发现其他人看不到的角度与问题,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辩证思维在发挥作用。辩证思维的训练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解构作文要求,多元化、多维度地作文。比如写作“我的妈妈”这个文题,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发现妈妈的特点,甚至可以是“讨人嫌”的一面,则更容易写出佳作。
辩证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是好伙伴,它们的训练都重在培养学生的作文内驱力与写作热情。学生喜欢写作,对周围的人和事也会感兴趣,内心的欲望就会被激发,期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肯定。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命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上,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教师要给予赞美,而且,不要批评学生稍显“奇怪”的语言表达,因为那是学生本真的东西。
四、作者情怀与读者意识:心中有你,笔下生辉
“写作可以沒有教师,不能没有读者。”学生作文时如果能够关注读者,有特定的倾诉对象,更容易激发起写作欲望,为真情而写,为倾诉而写,为发泄而写,目的明确,写作欲望与指向性会更强。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进行限定“读者”或拟真情境的训练。看到作文题目,先引导学生思考我的作文“写给谁看”。教师应该开放思维,用多种方式展示学生的作文,吸引更多真实的“读者”参与进来。特级教师管建刚的《作文周报》便是制造读者的典型代表。学生的作文不断得到“读者”的肯定,便会期待下一次的成功,使作文成为自我表达的一部分,尽情地发挥创造力,展示自己的个性,以满腔热情去写作文。
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需要循序渐进,培养的空间不局限于写作指导课,应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