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西方媒体所写,新疆到处都遮遮掩掩,有劳教所、再教育中心,甚至是‘集中营……人们不准出城旅行,不准拍照。然而事实证明完全不是真的。”多年在华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让格雷愤慨于西方媒体对中国带有偏见性的报道。
杰瑞·格雷是在英国出生的澳大利亚人,在英国做了10年警察。自2005年起,他开始在中国生活。多年在华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让格雷愤慨于西方媒体对中国带有偏见性的报道。
格雷热爱骑行,曾5次进入新疆地区。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讲述了在新疆骑行的经历,以及真实的所见所闻。
新疆对安全的要求非常高
在西方媒体的叙述中,新疆所谓的“集中营”和“强迫劳动”似乎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可。然而,格雷说,“那并不是真实的”。
他说,新疆对安全的要求非常高,这使得它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联合国官员弗拉基米尔·沃龙科夫曾在2019年表扬了新疆的反恐行动(联合国反恐事务副秘书长沃龙科夫于2019年6月到访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外交部表示双方就国际反恐形势、中国和联合国反恐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然而,沃龙科夫之行遭到了美英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抨击)。新疆已经有4年没有发生任何恐怖袭击事件。然而,联合国的赞誉没有得到西方媒体的青睐,一旦报道里中国被贴上“人权侵犯”“種族压迫”的标签,就立马变成了“大新闻”。
新疆的安全防卫程度高,实施范围广。如果去那里短暂访问,可能会稍感不适。但是,这种“不适感”在几天后就会完全改变。
有了安检措施和设备,新疆没有人因恐怖主义而丧生
2019年末,格雷和妻子、朋友到达乌鲁木齐,计划从这里骑行4500公里回广东。在等待自行车运抵期间,他们购买了一些物资装备。一天早上,在去喝咖啡的途中,他们经过了一个安检仪器,仪器突然作响,闪光灯也闪烁起来。格雷打开袋子向安检员展示,安检员挥挥手就让格雷通过了。几个小时后,当他们进入酒店,将行李放在安检带上,蜂鸣声和灯光再次启动,保安微笑着挥手让他们通过。“安检人员通过安检机器的X射线看到了袋子中有两个气体罐,他们知道我们的骑行计划,所以微笑着让我们通过。”格雷说。
在新疆,进入商场时,每个人都要出示身份证,并通过面部识别扫描,面部识别与身份证相匹配才可以进入。格雷遇到了一点儿小尴尬,他的妻子通过了身份验证,而他不行,因为他用的是护照。但一位面带微笑且友好的安全员很快过来扫描了格雷妻子的身份证,告诉他跟在妻子的身后就可以通过。
学校围墙上安装了铁丝网,校门口设置了旋转栅门,上学的孩子们扫描证件后可以一个一个地进入。学校内外都有保安人员。进入学校的车道上还设置了配有轮子的障碍物,必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开。
“孩子和工作人员在里面很安全。这些是对人权的侵犯吗?配备这些设施花了一些时间,但自从有了这些措施和设备,新疆没有人因恐怖主义而丧生。所以,答案是否定的。”格雷说。
因为新疆大量购买铁丝网、围栏床,西方所谓的“专家”就假定结论认为是在修建监狱。但是,一旦去到新疆的任何一个城镇实地看看,就会发现很多物资被用作办公室基础设施改造和学校的安全防卫。此外,新疆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企业为员工修建了大型宿舍。为员工提供宿舍是中国工厂文化的一部分。
格雷说:“我们所住酒店的接待处有保安人员。他们没有配备武器,但有一个限制器,那是一个长杆,顶端半圆,可以约束人的行动。这个被称为防暴钢叉,是非常有用的约束罪犯的工具,比枪支安全得多。”
“与西方媒体叙事相比,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
格雷还指出,照西方媒体所写,新疆到处都遮遮掩掩,有劳教所、再教育中心,甚至是“集中营”。这些报道中还提到:人们不准出城旅行,不准拍照。然而事实证明完全不是真的。
格雷一行人骑行从郊区出发向西南方向行进,大约90分钟后看到了一座建筑,前方的道路被挡住了,这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检查站。他们被装备齐全的警察带出行车道。
停放好自行车后,他们走进一栋现代化的大楼,一位女警官请他们坐下并给他们倒茶。“我们一开始有些担心,想着我们是否会被遣返。特别是在读过那些西方的报道之后,我们以为会碰上很糟的情况。然而事实却相反。两名警官坐下,查看了我们的护照,并记录了详细信息,与此同时一直和我们谈论骑行事项。喝了茶,饮了水,享用了一盘水果之后,警察请我们拍照留念,并建议我们往回骑5公里选择另一条路,因为现在这条路上卡车多,并且路途陡峭。然后,我们采纳了警察的建议,继续自由骑行。”
一路上,格雷他们时不时地要接受检查,有时一天会碰上好几次,但检查人员都非常友善、乐于助人。“我们从未收到指令说哪里可以去,哪里不能去。我的自行车车把上装有一个相机,我的背包里还有一架无人机。我的妻子也有相机,我们同行3个人也都各自有手机。从来没有人问我们都拍了什么照片。”
在采访的最后,格雷指出:“我亲身经历的与西方媒体所说的‘痴迷于安全的政权‘到处分布着秘密集中营的地方完全对不上号,西方媒体简直是谎话连篇。与西方媒体的叙事相比,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
(《北京周报》 思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