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钱塘江上,矗立着多座大桥,最早一座是钱塘江大桥。该桥建于1937年,毁于战火,1948年修复,至今没有进行过技术上的大修,实现了“炸药不放对位置都炸不掉”的豪言。它的设计者,就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的茅以昇。
茅以昇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时,仅用一年就取得硕士学位。在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时,挤时间到桥梁公司实习。其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中的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
1920年,茅以昇回到祖国,在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执教……之后于1933年受命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地理环境复杂,杭州有句歇后语:“钱塘江造桥——办不到。”这里江涛汹涌,每月都有大潮水。遇到狂风、暴雨、大潮“三碰头”时,狂风巨浪,极为凶险。
工程之难难以想象:江底淤泥又滑又厚,木桩一打就裂;600吨重的沉箱一入激流,犹如脱缰野马乱窜;日军飞机也空袭不断。茅以昇毫不退缩,他说:“钱塘江大桥的成败,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而是能不能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大事!”
1937年9月26日清晨4時,一列火车从钱塘江大桥上隆隆驶过,两岸一片沸腾。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打破了外国桥梁专家“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上建桥”的谬论。
通车不久,茅以昇接到命令:炸掉大桥,不让日军占用!茅以昇忍痛执行了命令。
抗战胜利后,茅以昇带着精心保护的14箱资料回到杭州,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钱塘江大桥修复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昇又参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如今,武汉长江大桥虽已超过设计时限,但仍然能正常通车,安全无恙。
千百年来,历代人民辛勤而聪慧地在水深风急、波涛激荡的河流上架起了一座座坚固美观的大桥。对我国有记载以来修建的各种桥梁,茅先生作过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著成《桥梁史话》。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文笔清新朴实,字里行间,我国古代桥梁悠久的历史、卓越的成就、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在世界桥梁史中的崇高地位跃然纸上。
茅以昇还长期致力于科普工作,他始终认为:“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不能只看少数科学家,而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便要十分重视科普工作。”他提出,科学教育要从小开始,不但在课堂,还要在课外,并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
晚年回顾一生,茅以昇说:“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人物速评
茅以昇一生架桥无数,他不仅为祖国江河架桥,也为科技与人民架桥,为培养青年工程人才架桥,为海峡两岸科技交流架桥,同时还为自己架设了一座由爱国主义者通向共产主义者的人生之桥。天堑变通途。行进在大大小小桥梁上的人们,会永远记住茅以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