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葛英(绵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脑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主要包括以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的出血性脑中风和以脑梗塞、脑血栓为主的缺血性脑中风,其中脑梗塞比较常见。脑中风通常发病较急,是一种重要的致死性疾病。
(1)头痛:不管是脑梗死或脑出血,最常见的便是头疼,且头痛也是脑中风重要的临床症状;(2)呕吐:通常是头痛伴随呕吐一起出现,临床上也比较常见,呕吐多呈喷射状。如果呕吐的液体为棕黑色或咖啡色的,往往预示着病情比较严重;(3)眩晕:眩晕通常还伴随耳鸣或呕吐症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中风症状;(4)一侧面部和肢体有异常感觉、无力;(5)口角流涎:即流口水,有流口水、口角斜、从口角流出食物等现象,应充分重视;(6)突发性的视感障碍:表现为视觉缺损、左或右的物体看不见,还可能有眼前突然有一只蚊子飞过的感觉或一过性眼前发黑;(7)突发性的吞咽呛咳情况或言语不清症状:主要表现为病人吞咽或喝水时呛咳、吐词困难、说话不清等;(8)意识存在障碍:主要表现为打呼噜、呼吸不匀、神志模糊不清,严重的情况下会发生深度昏迷。
脑中风主要是因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而造成缺失局部神经功能一种疾病。出现脑中风的主要原因包括:
(1)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导致脑中风的原因;(2)心脏病是发生脑栓塞的重要原因。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都可能导致附壁血栓出现,如果存在房颤或心力衰竭等情况,导致血栓脱落而流向脑动脉,进而引发栓塞;(3)颅内血管异常发育而出现的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都是常见的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而且会经常破裂出血;(4)如风湿病、结核性、化脓性、霉菌性炎症等可对脑血管、脑膜造成侵犯而引发脑血管病,或单独对脑血管侵犯而引发脑动脉炎;(5)如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癍等血液病是引发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也有部分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6)如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疾病都和脑血管病有密切的关系;(7)各种因中毒、外伤、脑瘤、放射治疗后的脑肿瘤等都可引发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另外环境、气候、情绪等发生改变,过度疲劳、紧张等都是发生脑中风的诱因。吸烟、饮酒过度者都会大大增加中风的概率。
(1)哈欠不断:在脑动脉硬化不断加重,管腔逐渐变窄的情况下,会加重脑缺血缺氧的情况,尤其在呼吸中枢缺氧的情况下,会出现哈欠反射情况。一般在发作缺血性中风前5-10天,有80%的患者会不断的打呵欠,易引起重视,这是重要的信号;(2)口吃:流涎会表现出流口水、说话不利索等症状,这也是中风前的预兆,有突然发病的可能;(3)一过黑蒙:即眼前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在数秒或数分钟内便恢复正常,还可能伴随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4)视物模糊:表现为短暂性的视野缺损或视力障碍等,一般情况会自行在1小时内恢复。科蒂通过测定有短暂视力障碍的10例病人的脑流量和眼底情况,得出视网膜中心动脉闭塞的患者有3例,视网膜分支动脉闭塞的患者有7例;(5)偏侧麻瘫:即脑缺血短暂性的发作,实际上已经是轻度的中风,相关文献调查指出,患者在发作短暂性脑缺血的3-5年,发生缺血性中风的患者超过一半。因此只要有以上任何症状出现,应立即就诊,只有通过明确的诊断和系统的治疗,才能对中风的发生起到有效的避免作用。
(1)对中风进行预防,应最大限度的降低中风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是对中风预防的重点。高血压病人应该按时遵医嘱服用降压药,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每天对血压进行测量,尤其在对降压药物调整的阶段,应保证稳定的血压。保证情绪稳定,尽量不做或少做如打麻将、看赛事直播等易导致情绪激动的事情;应合理的控制饮食,戒烟戒酒,饮食清淡保证肠道通畅;适当参加如打太极拳、散步等活动;(2)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防治,主要是避免肥胖和防治高血脂等。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如动物内脏和肥肉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通过适量的运动使热量损耗增加;按时服用降血脂药物等。对糖尿病与如脉管炎、心脏病等疾病进行有效控制;(3)重视中风的前兆:部分中风病人发作前常有血压波动、升高,手脚麻木无力、头晕头痛等症状,一经发现应立即就诊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4)对短暂性的脑缺血进行有效的控制,如果患者出现短暂的脑缺血症状,应叮嘱其注意休养,并积极配合治疗,防止其形成脑血栓;(5)重视气象环境的影响,气候和季节变化会对高血压人的情绪造成影响,使其血压产生波动,导致其出现中风,所以应引起高度重视。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中风的死亡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因为当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临床上认为预防大于治疗,所以应对全民加强脑中风出现因素和中风前症状的普及,进而达到防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