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豪兰
广东志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自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影响评价概念引入中国以来,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史仅有40余年。随着中国绿色建筑、环保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和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作为规划及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的有力保障之一,环境影响评价响应“绿色时代”的召唤,已成为发展规划,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备程序之一,国家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以指导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能在适应当前国情的前提下得到有效开展,切实能对建设项目的实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起到预防作用[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简称环评,围绕建设项目的建设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并划分影响等级,以便为环境保护方案制定提供依据,环评工作对城乡发展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可能影响起到关键性的预防作用,对推进全面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其有效开展使建设项目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多赢。此外,环评理论、相关行政管理体系及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为环评制度的落实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概述可知,环评工作有效开展,具有推进生态保护工作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目前环境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一方面,各个环境要素的评价导则较完善,但其中对部分具体内容的界定不够清晰,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会因技术人员对导则的理解偏差造成误判;另一方面,个别类型的项目因其主管部门制定的评价导则与生态环境部制定的评价导则存在差异,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因选择参照的导则不同而评价过程及结论不同的情况;加上各个地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技术评估和审批过程中的要求也有差异,存在类似项目的环评工作在一个地区可行在另一个地区不可行的情况。
当前处于环评改革初期,法律上明确规定环评单位资质取消,生态环境部也出台了《建设项目环境影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加强对建设单位、环评编制单位及从业人员的管理。但由于多数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不足,部分环评编制单位和从业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环评工作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起到的作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管理要求及惩罚机制又不能有效约束到每个建设项目的利益相关方,部分建设单位和编制单位仅以结果为导向,使得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预防作用。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工程分析的基础进行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现状评价是预测性评价的前提。巩固环评的理论基础,要从必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三方面考虑。必要性,即是否一定要做评价,是否一定需要做基于模型的、大数据的评价。如果通过简单判断就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则不一定都要做完整的评价。事实上,简单分析也属于评价的一类方法。其次,要不断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特别是对于预测性评价,包括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污染物源强计算及模型参数选取的合理性,类比分析则要充分论证可类比性等。不同的建设项目在实际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千差万别,因此评价过程需要将充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战经验相结合,不断完善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结论的可信度,使得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并非纸上谈兵、千篇一律,而是能真正做为决策的依据[2]。
环评技术评估和审批要求逐渐增多、细化,对于从业人员来说,要想胜任本职工作,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需要对建设项目长期环境影响做出预判的复杂的工作,加之审批流程较复杂,因此需要环评编制人员夯实基础、强化能力。具体来说,编制人员既要对建设内容、工艺有充分的了解,还需要熟悉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同时对污染防治设施的工艺、实际运行情况也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准确、科学地做出判断。
应加强宣传教育,在企业工商注册阶段就将环境保护相关要求及重要性告知建设单位,让建设单位明确企业才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负责的主体,促使企业在选择环评单位、配合环评单位环评工作及环评文件审核过程中更加慎重。
分级分类的环评审批体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做法,既有其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弊端。在“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分级分类的框架有了一些变化,比如一些下级单位被授予上级单位的审批权限,再比如,在审批制和备案制之外,出现了承诺制等新的形式,游离在审批与非审批之间,还有部分地区将需做登记表的建设项目纳入备案制报告表的要求管理。当然,分级分类形式及审批要求的多样化可以有效提高审批效率,但对重要的技术上的要求应有统一的审批管理要求和指引规范,以免从业人员在面对不同区域的同类项目时无所适从。另外,加强各地审批部门与环评单位及从业人员的沟通,也是提高环评工作和审批效率的有效手段[3]。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环境评价制度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国环境评价工作也面对着非常大的困难和挑战。克服这些困难,对提升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具有关键意义。在信息共享的新时期,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环境评价的工作效率,通过加强环评审批、监管部门及环评单位的联系来提高环评工作的质量,加大对环评单位及从业人员的管理力度、增强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以此来促进我国环评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