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海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三唐乡人民政府 山东德州 253107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大国,面对如今的社会发展局面,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改变经济结构的重点。同时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也吸引了许多农村人口,导致农村留守人员年龄呈两极分化,主要是劳动能力较弱的幼童和老人。由此可知推广高产高效的农业栽培技术在经济和人文方面都意义重大。
农业种植技术落后为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种植中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制约北方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原因。我国北方农业种植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作为主要方式,具体种植农作物类型多元化,同时种植面积分布广泛。农业整体种植呈现出并未规模化与集中化特征。当前,我国建筑制造行业处于迅速发展之中,间接推动农村青年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希望能够能寻求到更好发展机遇。在这种负面发展趋势之下,农村地区所具有的青年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这样也就造成农村农业种植队伍主要表现出老龄化特点,部分农业种植者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基本上依旧习惯于采取传统耕作形式,难以第一时间学习先进高产栽培理念与农业种植技术[1]。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与建设,我国先后落实多种配套政策,涉及大型农业机械优惠补贴。即便有关政策落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上所受到的压力,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即便部分农业种植者具有充足资金采购大型农业机械设备,但因为其文化水平较低,仅了解农业机械设备维修,缺少农业机械设备维护知识。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之中要是出现故障,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够完成机械设备维修,农业生产劳动率显著下降,为农业种植技术带来负面影响。
如今,引进新型农耕机械设备,降低农业生产难度势在必行。农耕机械设备更新措施如下所述:
第一,招商引资。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然而,纵观农耕发展现状,专项扶持资金供应不足,成为农耕机械设备更新速度迟缓的主要因素。对此,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加强农村经济建设,能够为农业种植户引进新型农耕机械设备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提高农耕作业效率,并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第二,与农耕机械设备生产商建立合作关系,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农耕机械设备引进的积极性,创建完善的农耕机械设备短期租赁体系。由此,一方面,有效解决农耕机械设备落后的问题,另一方面,满足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要求。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农耕机械设备使用机制,避免农闲时节出现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的问题[2]。
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的支撑点是转变农耕种植观念,优化农耕种植技术,引进农耕机械设备。上文内容从农耕种植方式与农耕机械设备两方面进行了简要探讨,接下来,也要就如何推广应用高效高产农业栽培技术展开探究。第一,新闻推送。伴随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发展,农民群众往往更倾向于快餐式信息交互方式。为此,有必要通过新闻投稿的方式,详细介绍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例如,在资讯要闻中,加入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的相关信息,促使农业耕种户深化对新技术的客观认知。第二,建立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中,定期更新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的发展动态,设置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实践成果板块,且滚动报道,最大限度的扩大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的影响力。
一是提高对有机肥关注度。高产田每亩所使用无极肥超过10担,进而有效改善土壤营养结构,确保肥效,同时对改善水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二是按照种类特征、目标产量、泥土供肥可以有效保证水稻用肥量。杂交水稻根系强壮,具有良好吸肥效果,施肥量可以借助比例类型精准确定。就以每亩产量550公斤以上作为产量目标,其施肥量为纯氮16~19公斤。三是肥料运筹,减少基肥和分蘖肥具体占比,改善水稻肥占比,有助于提升农作物群体生产进程,进而提高农作物群体成穗率。在具体翻耕之前,需要添加一定比例无机肥。
林业若想繁荣、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需要不断提高科学化的管理和生产水平,提升林业产品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林业现代化的发展,以这些过硬的技术能力改善林业的市场经营环境,最终实现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首先要做到对设备的更新,提高生产率;不断加强对技术的革新,增强与高校及科研团队的合作;对从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发展素质为目标,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团队[3]。
由于林业行业增长速度缓慢,回报周期长,各地方企业均担心林业投资会拉低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对林业的发展不够重视。但俗话说的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业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实现体制的多元化发展,以最大的效率实现对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激发林业产业的无限可能性,不断开发市场,增强林业产品的市场率。在保障生态与经济共同增长的前提下,扩大林业产品范围,平衡好林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
综上所述,结合农业耕种发展现状可知,全面推广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有助于节省人力与物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进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