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洁 (太原师范学院)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它更是屹立于东方的先进文明,它的传承性、历史性及不断在文明过程中的修正性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德、智、体、美、劳”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行为准则。近些年来“中国经典国学”纷纷走进课堂,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已迫在眉睫。现阶段高校的教学体系一直在强调“西学东用”而忽略了在教学上更应该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在教学不断的探索中寻找出一条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之路。
舞蹈编导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它是及能动性的肢体语言、写意性的审美思想、创新性的想象空间、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交织融合的学科体系。传统的舞蹈编创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在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更倾向于对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在舞蹈作品独、双、三、群的创作中技法与情感关系无法很好的融合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诚然导致作品的形式大于内容。
以往的教学课堂中,基本上以教师解惑为主导。老师讲、老师示范、老师创作;学生听、学生模仿、学生依据老师的创作理念进行“独、双、三、群”的动作解构。以教师为主题的创作理念和系统化教学体系优势已有规律可循,劣势多以程式化的教程解惑,往往忽略了以学生为主题自我创造力的衍生和开发,导致学生主动性的创作受到了局限,过分依赖于老师教学的实践操作。
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舞蹈编导的学科建设更倾向于身体语言的动作解构,教学方法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对于身体语言素质训练和动作语言协调性上的把握,着重强调在编创过程中对于“独、双、三、群”技法的机械化训练,导致了学生的作品在呈现过程中忽略了舞蹈创作的美。综上,编导教学如果偏重于技法,势必会衍生出程式化的舞蹈作品,这也就违背了舞蹈创作的初衷。
对于传统舞蹈编导本身的教学来说,专业技法性的教材有它的优势,学生对身体语言运动路线的解构会很清晰。但是如何运用技法去创作作品,往往无功而返,技法衍生出的多胞胎大多在一个审美范畴,作品的可观赏性、情感性会异曲同工。
“国学”它涵盖了中华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的人文情怀和美学思想,它进入到舞蹈编创的教学体系中,可以丰富独、双、三、群的课堂内容,使得动作语言技法与情感的关系更加明确,形式与内容更加有机的相结合。
中国诗歌的美学范畴是意境和抒情的结合,舞蹈的优势是长于抒情,这两点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因此把中国诗歌灵性的内涵和意境美很好的释放在舞蹈肢体语言的创作中,使得独、双、三、群动作的创作风格更加生动,形成具有情感意蕴的作品结构和美学思想。当然这仅仅是“国学”魅力的冰山一角。“国学”思想渗透到舞蹈编导技法课堂,不仅仅打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学习到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懂得一个好的作品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层面的支撑,更重要的是解构出情感意象唯美的形式和内容。对于师者而言,“国学”思想进入舞蹈编创课堂,丰富了教学实践内容,逐步解决学生在动作语言操作过程中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打破以往专业技法的限制。
师者无论在哪个阶段的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有重要意义的。正如“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国学”渗透到舞蹈编导独、双、三、群的课堂教学实践,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法,老师和学生都在学而时习之中流连忘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教授学生的是编创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包含的形式与内容既要有界定性,更需要对知识给予的丰富性。“国学”思想支撑着这些诉求,师者在“国学”内容上有的放矢,学生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不一样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态度,创作的属性是美学范畴,想象力和审美态度是根基,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和辩证性是这个民族独有的气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历史艺术长河里,中国人在艺术创作上百花齐放。有着这样的“国学”精神作为指引,学生作品的内涵性和风格性逐渐在教学过程中研磨出来。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舞蹈编导专业独、双、三、群课渗透“国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重在开拓学生的“美育教育,德育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造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