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英春
(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辽宁 抚顺113001;2.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石油化工过程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 抚顺113001)
《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立了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绝对主导地位。提出了新型煤炭行业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发展的主要任务。国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煤炭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现代化生产管理的创新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多年来,国家对各级政府及煤炭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十分重视,建立并实施了多项法律和法规。同时企业管理层现代管理意识在不断地提高,企业在不断地加大投入,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培养具有高专业素质、实际经验能力、掌握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及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因此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势在必行。
1)确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要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改革发展的管理模式、人才需求方向同步协调的原则。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必须与保障机制建设和管理模式同步建设的原则,保障机制要确保专业创新改革的实施效果。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必须要结合实际,在管理层面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前瞻性、实用性、灵活性。
2)确定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为主体,结合本地区经济和煤矿企业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的原则。认真调研精心筹划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设计不仅能满足就业企业实际专业需求的能力,同时达到支持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3)确定综合素质培养原则。重点是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素质教育,创新思维教育,专业知识和新知识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将来走向社会工作的职场适应能力。强化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的提高。持续不断的进行综合性和工程设计性的实践训练,建立高等院校同企业、科研单位的共建机制,做到人才共同培养,专业互补共同建设,协同管理,共享成果。
4)确定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统一原则。为煤矿行业培养管理创新人才是专业建设的定位,课程设置要将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与煤矿行业的专业内容结合起来,融合互补。
5)确定教书育人、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能力对专业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集中精力,加大力度培养引进“双师”型专业教师,立足于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针,为教师的宽专业、跨专业发展提供上升的通道。
煤炭工业企业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企业生产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工程技术素养的高级工科人才是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定位。按照教研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10 年制定的《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试行)》,制定培养重点突出,针对煤炭工业企业信息工程建设与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1]。
1)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法律意识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通过创新教育课程,例如: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等,指导学习如何为做好煤矿企业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打好基础,培养设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2)着重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外语水平,电子信息工程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进行训练和实践。学生具有较宽的国际视野,开拓创新意识,理论实践相结合,有较好的工程设计,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意识能力,善于独立创新,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训练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2]。
3)通过与国家煤炭科研院所,煤炭生产企业,信息通信公司,煤矿安全产品生产企业等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把握创新人才需求的方向与趋势,适时调整培养重点,科学设置培养课程,确保培养目标准确,确保所培养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既符合当前的煤矿企业管理人才需求,又要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性分析和判断。
现代化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是依托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应运而生的。煤炭产业的创新进步在多个领域中,即独立发展又互相融合。MIS 系统对企业的基础数据配套平台提供基础,ERP 平台进一步在数据结构上进行规范化统一,大数据系统和云平台的建设不仅为企业提供清晰的交换通道,同时还给生产过程、安全工程、专家系统工程、预测决策工程提供基础数据源,因此对跨专业跨学科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加[3]。
复合型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必须掌握自然科学、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的世界观和发展观,掌握法律,经济管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明确为煤矿企业培养具有专业工程素质的创新型管理人才是主要目标,面向社会和企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重点培养职业素质较高的工程性、应用型创新人才。按照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公共基础设置的要求,主要开设政治、外语、基础数学、计算机基础和体育类计划课程。
在专业基础培养方面,厚基础、宽专业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部分。设置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化学,电工学,地质学,材料学,专业外语等普通应用基础知识课程,拓展基础理论应用的知识面,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学生通过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通信工程学,控制工程学,电气工程学,工程力学,安全工程学等专业基础学习,能够根据个人的爱好、能力、兴趣选择后续专业方向的学习。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数据库基础,通信原理,现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DSP 技术与应用,EDA 技术,PLC 编程技术与应用,电机拖动,结构力学,安全系统工程学,矿井通风学,安全经济学,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4]。
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现代化先进技术工具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高级语言编程引入课堂,例如,面向对象语言C++,JAVA语言,MATLAB 语言,Pathon 语言,工程设计CAD 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培养文献检索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科研开发研究及工程实践的学习和开阔眼界,能够学习到更多工程技术知识和煤矿专业方向相关知识。
企业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环节尤为重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强调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验技能,工程设计,技术应用等方面,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在课程设计体系中,必须强调做好专业实验室,实验课程,实习课,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学科竞赛,创新工程设计项目训练等方面的实践环节体系建设。
校内的实验学习与训练,主要依靠各类基础专业的实验室、工程实验训练中心、数字仿真实验室、电机和风机拖动实验、物联网工程实验平台、检测中心传感器实验室、机械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以及工程力学实验室等。开展专业基础知识理论验证实验、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设计训练等。通过通风工程演示学习,检测系统与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综合实验项目的实践与培训,在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应用4 个层次培养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5]。
校外与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在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环节进行联合培养训练。联合国家煤炭科学研究机构、煤炭行业优质企业,建立真正适合煤矿企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联合培养平台,聘请研究院和企业的专家,进行工程专业素养训练,在煤矿企业的生产及管理实践中,了解企业管理流程,建立企业管理的法律法规意识。结合专业应用实践建立良好的科学意识观念[6-10],同煤矿安全设备生产厂,煤矿产品生产单位建立实习基地,了解和学习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参与煤矿企业全信息化的生产调度过程、工作考勤与劳动工资管理系统、安全监控信息系统、井下工作人员跟踪系统、煤矿产品销售管理系统、企业信息中心管理系统等部门的工作,在参与过程中达到实习培训的目的。通过网络信息公司的实习培训,达到对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大数据和云技术、信息工程管理在多种模式下的应用的实际训练目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专业创新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等院校在现实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仅靠高校现有资源,自身的力量和能力,还远远达不到要求,专业建设及培养计划有较大的滞后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专业特点更适合与煤炭行业专业技术应用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综合优势。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必须要走出去,建立与煤矿企业、煤炭行业科研单位以及其他相关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生产、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共同完成创新人才的培养。创建科研团队,与相关企业、煤矿安全研究科研院所建立专业技术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申请国家、政府科研基金项目,申请相关企业、本校支助的培训经费,带领学生参加实际的科研、生产和学习,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放矢的培养适合现代化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同时还要请进来,聘请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参与学科专业教学活动,真正实现课堂的“双师”教学及实践过程的真实课题设计与研究,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工艺和先进技术应用,使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能够作出理性的选择,也让企业能够多方面的考察学生培养的过程,更有利于发现和选拔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高等学校应紧随时代发展,改革创新,完善专业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特色,与煤矿安全生产专业管理相结合,实现专业优势互补。优化基础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核心课程内容,突出新知识、新技术,在实践环节密切联系本地区域经济、技术发展实际,构建实用灵活可沿拓的专业课程体系,积极参与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管理过程,积极申请国家、政府专项基金,与相关企业共同进行专业课建设,共同构建培养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平台。“产、学、研”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合作,为煤矿企业现代化管理培养基础牢固,专业面宽,素质优良,创新和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