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永江
◎《说文》“聿”字下说“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尔雅·郭璞注》“蜀人呼笔为不律”。晋与秦方言近,亦应呼为笔。
◎蒙恬以前的毛笔至今未见实物出土;《太平御览》引《博物志》说“蒙恬造笔”,又引《古今注》说:“牛亨问曰:古有书契以来,便应有笔也,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笔耳,以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羊毛为皮,所谓鹿毫也”。
◎以董作宾、陈梦家等为代表的文字学家认为殷墟出土甲骨朱书、战国竹简、帛书为柘木笔所书。
◎早于蒙恬200 多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衣箱28 星宿名,笔划粗壮,似柘木笔所不能为,应该是动物毛类如尾巴尖所书。粗笔划大字与绘画大场景所需才会用动物尾巴代替笔,以动物尾为笔,启发了蒙恬造笔的基本概念:柘木为管,鹿毫为被,入管为锋。
◎竹木笔应为最早,其次为刀,最后为毛笔;画笔似应早于写字之笔,毛笔似应源于漆刷之类的绘画工具。
◎墨迹用笔的概念源自于刀笔:圆锥尖角有锋芒。
◎刀笔应有锥与刀两类,前者用芒尖,后者用刃及刀角。
◎典籍抄写用柘木笔的历史结束于蒙恬造毛笔,画粗线条绘画及写粗笔划文字用毛尾的历史在蒙恬造秦笔之前就有。
◎刀笔吏的工具竹削刀(青铜制)仅为修改笔误刮削,不是书写用具(蒙童在竹简上练字用布擦拭,当时称“幡”);石刻及青铜器修模范字仍用刀(竹木或青铜),竹削刀与竹笔、毛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也相互合作。
◎汉代纸张诞生以后,秦制毛笔极大地普及, 以北魏为中界,之后刀笔概念逐渐消失,其标志是刻碑依毛笔轨迹,仅为传递过渡工具而已,刀的独立意识以及主动意识丧失了。至唐碑已视作帖学,《淳化阁帖》《大观帖》虽刻成而以帖视之。北魏碑刻毛笔与刀互为彼此,不存在谁“翻译”谁的立场问题。
◎钢笔引入,在民国时期。西式钢笔笔头成球状,适应于字母书写,中式钢笔改球状笔头为斜尖状,适应于国人长期用毛笔的书写习惯:早期中式钢笔仿毛笔。
◎西式钢笔之后诞生的圆珠笔,圆珠笔的物理性能:球状笔头与西式钢笔是一致的。
◎至今西藏写经、丽江东巴仍用柘木笔。余庆远《维西见闻录》:“竹笔。麼些古宗皆有字,用楮墨而无笔,以竹为锥,长三寸余,膏煎其颖,令尖锐,以大食指掐而书之”。
◎今人论硬笔书法概言西式钢笔书法,非古之刀笔、柘木笔,甲骨契刻、金文削范、玺印凿铸、柘木竹简、摩崖刻碑等等,中国“硬”笔书法历史似应比毛笔久且盛,至少在隋唐以前是刀、笔并行的。
◎20 世纪80 年代兴起的钢笔书法热以当代钢笔字帖为范本,其原因是没有意识到我们的传统书法中有很大一部分为硬笔所为。而今似有重修硬笔书法史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