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2020-12-02 21:07周晓娜李国军陈德祥
计算机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

周晓娜,李国军,陈德祥

(1.重庆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 400054;2.重庆邮电大学 光电工程学院,重庆 400065;3.96812 部队,安徽 黄山 245000)

0 引言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各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等基本的软件操作技能,是一门通识课程。该课程作为后续专业学习必备的信息技能和大学学习新视野的起点,无论对后续学习和科研、工作或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因为以前接触过计算机,误认为课程内容简单而不重视;有的学生因为从来没有操作过计算机,短时间难以应用自如,又认识不到计算机基本操作对以后学习工作的价值,产生放弃情绪。更重要的问题是学生普遍不能明确自己所学专业与计算机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计算机基本技能对于发挥专业优势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向不明确,从内心缺少对本门课程的重视。学生存在的这些不良学习态度、学习心态、学习基础和学习目标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加之,课堂学生众多,基础参差不齐,单靠教师一人,理论讲授和实践指导效果往往不如预期。

目前已有很多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文献[1]提出用项目驱动实验内容代替完全依照教材顺序,验证固定题目的实验练习方法;文献[2—3]介绍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慕课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文献[4]探讨了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模块化教学和分层考核的教学方式;文献[5]提出结合专业的不同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这些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支持和指导意义。但多年以来的实际教学中,依然大量存在前述不良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系统性问题。

1 课程特点分析

1.1 培养目标:基本技能,基本素养

计算机文化基础不是培养高尖端科学研究能力,而是培养基本的计算机原理和软件操作能力,培养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即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和领悟能力。在信息时代,这是如同人们阅读识字一样的必备技能,如同人们常说的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和公民素质。相应地,这门课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可控感和后续不同方向信息技术学习的自信心。因此,这门课程是一门教育多于教学、长远重于眼前的课程,其本质是一种培养和熏陶。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更多的得益应该是在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上,体现出来的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

1.2 教学内容:理论深广,知识点多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可牵引所有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课程内容也不断扩展,涉及传统的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软硬件组成、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到程序设计、数据库以及近年新增的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既要实现教学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也要兼顾学生兴趣介绍新技术,因此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可深可浅,实践细节繁多,其内容远非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课程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伸缩性极强。

1.3 应用场景:涉足广泛,丰富多样

随着各种信息技术应用不断进入生活,人们对信息技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包含和涉及的知识点可以是计算机的起源发展、计算机名人历史、掌上图书馆、物联网原理、校园一卡通、二维码支付、小程序应用、网游手游等日常生活应用,也可以是会计电算化、药品计算机设计、机械制造等学习和工作中的不同专业应用。所有这些应用都是值得深入分析挖掘新兴需求、剖割出基础小知识点,以培养信息技术兴趣的良好契机。

1.4 潜在价值:专业应用,深层关联

近年来,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都在不断加深信息化程度。不同专业领域有不同的特点和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侧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除了培养通识技能以外,还要以自身专业特点为基础,明确能够发挥专业优势的信息技能方向,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要想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必须深刻认识这门课对于后续专业学习具有的潜在价值,在课程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将基础课知识点渗透、关联、对接到专业课需求中去。

2 教学改进方法

2.1 要求和鼓励并重,以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素养为核心目标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大学通识教育之一,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因此,应以要求和鼓励并用,相辅相成地保证教学效果和保护学习兴趣。

首先,保证一定强度的作业和练习。在目前的教育现状下,不能寄期望于学生刚进大学校门就严格自律。要想保证教学效果,作业是最根本的保障。同时,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不赞同这门课程采用“学生基础不同,内容要求不同”的改革思路,既然是通识教育,就要针对每名学生制定统一明确的要求和标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大学的起点形成积极学习的状态。甚至每节课点名,监督课堂不玩手机、不睡觉依然是教师必须做的事。

其次,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心理。要关注每名学生是否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认真努力做到教师的要求。作者倡导学生课堂精力高度集中,鼓励及时提问,充分沟通交流,营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学有激情、思想自由、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极大提高学习积极性。还与学生共同制订实践课练习作业的不同成绩标准,规定课堂完成作业分数高于课后提交作业,激励课堂高效练习,形成你追我赶的积极影响,避免课后时间资源不足成为思想借口。教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但也不限制寻找答案的途径,强调想方设法学会知识点是最高目标,排除长期形成的“学就是为了考”的固有思维,激发好奇好学的天性。教师手机、短信、微信、QQ 全公开,遇到疑问可以随时提问。

最后,引导学生深度认知课程。不断认识到大学课堂仅仅是引导性的第一课,所讲内容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技能。短时间掌握一项单独的操作技能并不难,暂时的操作技能落后容易解决,长久的保持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感知才是重点。比如,初识Office,学生一次不能完全记忆Word 相关的操作顺序和要点,此时要鼓励学生掌握熟能生巧和长期摸索的操作技巧。这样能够明显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能够鼓舞其学习积极性。

2.2 构建丰富实践场景,全面涵盖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学习知识

兴趣源于需求,大一新生对主流硬件性能评测及系统软件安装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教师可以鼓励基础好的学生做小组长,带动基础弱的学生一起调研市场产品,进行简单软件设置,能够实现课堂互助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学校每年都会举办PPT 设计大赛,借此鼓励学生预先模拟参赛、进行班级评比,提高积极性。利用学校每年举办的配音大赛,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多媒体知识,并介绍绘声绘影、格式工厂等媒体制作和转换软件,既能解决学生当下感兴趣的问题,又能让学生熟悉多媒体知识,理解文件扩展名等。讲解计算机网络章节时,因为网络的普及,学生表现得很热情,但过渡到理论知识,比如IP地址的划分等,往往就稍显枯燥了。此时根据现在无线网络流行的现状,增加路由器配置的知识,提供路由器说明书,设置一个练习场景,如家庭某个房间WIFI 信号弱时如何实现路由器桥接增强信号。

2.3 前瞻性引导专业应用意识,激发信息技术内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和教学急须包含各个专业特点及其与信息技术的联系等内容,因此可以通过介绍专业特点和前景以及专业课程对计算机的需求,做到明确其专业技能要求与信息技术的联系,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内在需求。这就需要分组培训教师,明确不同专业与信息技术的交互关系,构建与专业应用高度相关的案例题目。比如,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方法与手段,能够从事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的人才。电子商务本身是以后发挥专业特长的实体环境,其相关的计算机系列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信息安全技术、网站建设技术等都是以后开展电子商务法律活动必须了解熟悉的基本内容。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掌握最基本的、必备信息应用技能的课程,也是迈向后续计算机课程的重要先导。

此外,还可以专门开设相关选修课、第二课堂等更有深度的计算机专题课,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团队,持续打造应用最新技术的基础通用主题型题目,如深度PPT、深度Excel、计算机美术、音视频编辑等具有前期知识综合性、提高性和实用性的专题选修课。

2.4 配合政策、管理、组织和师资,落实教改

教学改革应该永不停歇。教师必须做到紧跟时代步伐,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动态,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吸引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基础课实际授课过程,必须做到备课时间、内容和深度远远大于讲课时间、内容和深度。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工程,如果不能自上而下的统一教改思想和行动目标,给予参与者合理的工作量认可,那么教职员工在各自工作任务考核的压力之下,很难主动自发做好这些事。

其次,授课教师必须不断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表面看起来内容不难、不深。以办公软件Office 为例,目前大部分教师可能并没有系统学习过,都是后期学习和工作需要才自己摸索的,自身的办公软件技能也不算精通。相信如果自上而下认识这门课的重要性,并给予配套的教改政策,教师是很愿意学习钻研更多技能、花费更多时间打造生动教学课堂的。

最后,不能忽视师资力量培养。虽然现在出现了网课、微课、慕课等很多有益补充,但若完全寄期望于云平台、物联网、智能终端这些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远程课程模式来解决学习问题,也是错误的思想。因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始终都是重心,都是人在设计和把控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授课的核心是人这一点始终不会改变。信息时代不缺信息,反而要逃离垃圾信息。学生不是得不到普通资源,学生需要的是优质课程资源和学习上的高效引导。因此,随意推荐或者建立一些网络课程是不负责任的。学生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可能无处下手,无法保持平静的心态,花费大量时间低效率的学习非常打击学习积极性。教师要用自己的课堂吸引学生,给予学生宝贵学习时间内可用的最优质学习资源。

3 结语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急须被发现和落实。只有自上而下、统一思想认识、健全和深化教改配套措施、保障高质量师资,才能彻底提高授课标准,真正提升教学质量。从大环境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思维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教师不断自我提升、钻研教学、施行教改的动力和保障。改进教学方法必须以人为本,从根本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从3 个方面入手:制订严格的学习标准,锻炼基本技能;设计丰富的实践场景,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各自专业相关应用,激发内在需求。

猜你喜欢
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2.0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