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防
(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各个环节的互动是否畅通以及各个环节的运作是否科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评价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
翻译是一门实践技能很强的学科,所以翻译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作为翻译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论文理应在培养学生翻译理论思辨能力、翻译实践能力以及翻译本质认知能力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传统的撰写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无法应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此情况下,回顾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寻找破除其弊端之道,建立较为合理的翻译实践教学体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翻译实践和翻译应用能力的毕业论文撰写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6年,翻译本科专业才获准设置。作为一个新办的本科专业,虽然其在推动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作用巨大,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传统的撰写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因此,梳理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破除其固有弊端,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一,选题缺乏新意,重理论轻应用。虽然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但翻译专业的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与英语专业并无太大的区别,两者界限模糊。于是,英语专业原有的一套实践教学体系被直接挪用到翻译专业中来,毕业论文的撰写也是如此。在以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撰写环节,由于英语专业的专业定位为语言知识和理论,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也都是理论性过强,应用性较弱。这种情况辐射到翻译专业论文的撰写上,也导致了选题的陈旧与重复;另一方面,鉴于本科生在翻译理论学习上也不太深入,所以也很难在理论上推陈出新,无非是“以某种理论为依据,探讨某一类文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或进行译本比较和分析。”(肖水来,2016)这就导致了重视理论选题却无法在理论上上革故鼎新、轻视实践又无益于翻译实践能力的提升的尴尬局面,使得毕业论文的撰写形同虚设。
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学生选题缺乏新意的原因之一。思辨性课程较少,导致“思辨缺席”,这已经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甚至是一部分英语专业教师的痼疾(黄源深,2010),翻译专业亦是如此。缺乏思辨性,自然无助于论文选题的创新。学生无题可选、无话可说成为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一种常态。要破解这一尴尬局面,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增设一些有助于思辨能力培养的课程,如翻译批评理论与实践、经典译文赏鉴、翻译理论与思辨等。其次,优化选修课的设置。开设与文化、文学、语言学等相关的选修课,让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以便在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有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最后,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除了要求学生考试过关之外,还要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让他们掌握研究方法和选题技巧,熟悉论文撰写的规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针对学生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可以在保留学术论文撰写的前提下,增加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翻译实践报告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基本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采用这种写作模式, 既可以避免学术型毕业论文出现的种种弊端,诸如理论的生硬套用, 语言的盲目摘抄、 粘贴,同时又能有效反映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蔡瑞珍,吴爱,2016)翻译实践报告是“翻译+评论”的模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定字数的材料翻译,然后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翻译问题进行总结,这种写作模式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又有助于更深刻地掌握翻译的理论知识。
其二,形式主义严重,重规范轻内容。由于翻译专业师资力量的普遍匮乏,大多数高校在指导教师的选择上采取了借用大学英语教师的做法。这些老师的研究方向大多和翻译并无关系,导致他们在论文指导的过程中无法对翻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内容给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只是流于论文的格式或者撰写规范问题。另外,教育部在高校本科评估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论文的字数、格式等形式的检查,促使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的督导进行检查的时候,也仅关注于毕业论文的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正确、形式是否美观,基本不关注论文本身的内容和论文的结构框架是否合理,更无视翻译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否促进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提升。学者常俊跃(2015)一阵见血地指出,“当前高校对毕业论文工作的形式关注过多,一味追求毕业论文文档工作的规范,而对毕业论文的内容、写作的过程、写作的质量、写作中的棘手问题关注不足。”
为规避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的形式主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首先,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要出台政策,整合资源,引导毕业论文的撰写既关注形式,又注重内容。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务处都有毕业论文督导组,有的学校还推出了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活动。但检查论文的专家,大部分是各个学院退休下来的教授,非翻译专业的专家检查翻译专业的毕业论文,很容易走过场,重形式,无法从论文的质量上进行指导和监督。鉴于此,学校管理部门可以在检查人员的组建上进行整合,将退休专家和各个学院抽调出的在岗专家共同组成论文检查小组。翻译专业论文的检查,应该由翻译专业的专家和其它专业的专家共同完成,专业人员检查论文的内容,非专业人员检查论文的形式。如此一来,该检查形式就会形成一种既要注重论文的形式又不忽视论文的质量的撰写导向。再者,要规范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方法。很多高校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方面缺乏客观、公正,这使得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在整个论文成绩评定中宽容意识占主导,虽然设置二次答辩,但基本最后所有学生都会顺利通过答辩。所以一部分同学不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写作,自己写的论文最后都不曾亲自通读一遍,语言不通顺和写作不规范便不可避免。(刘剑锋,2018)鉴于此,应该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的流程和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方法。就本科翻译专业而言,指导教师需要在选题、撰写、答辩以及材料的装袋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不能给学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另外,答辩委员会在成绩的评定上一定要公平公正,不能随便给出一个分数。撰写质量太差的,该延毕的可以根据学校相关政策延毕,以此推进学生切实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
其三,内容空洞无物,重分析轻实效。目前,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一个很大的趋势就是随手找一个理论,诸如“功能对等”“归化”“目的论”等来对别人翻译过的一个文本进行分析。由于翻译批评理论的学习不够系统,导致对译文的分析缺乏逻辑性,主观印象式的评论较多,随意而为,没有目的,导致了理论基础与译本分析两张皮的现象严重。这种无关痛痒的译本分析,体现出其内容的空洞性以及实效的不足性等特征,脱离社会对翻译人才的时代诉求,不仅导致服务社会意识的缺乏,更无助于学生翻译理论素养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升。
针对以上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破解:首先,课程设置中,一定要增设翻译批评与译文赏析。通过对翻译批评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翻译批评的定义、翻译批评的主体、翻译批评的原则、翻译批评的方法以及翻译批评的方向等相关问题,并结合译本让学生进行翻译批评的实践,这对学生日后翻译毕业论文的撰写大有裨益。其次,努力搭建学生翻译实践的平台。学生没有真实实践的经历,仅靠分析别人的译文,就没有真实的翻译体验。因此,积极为学生寻求机会,努力搭建翻译实践的平台,既可提升学生翻译实践的能力,又能很好地将之翻译的实践体验映射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上。如此,翻译批评理论的系统学习+真实的翻译实践经历可有效解决学生毕业论文空洞无物,重分析轻实效的弊端。
其四,撰写过程随意,抄袭严重缺乏创新。由于一些指导老师对论文指导的力度不够,加之学生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去进行撰写,因此,本科翻译专业的论文除了选题陈旧过于宽泛之外,撰写的过程也较为随意。“很多学生只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拼凑,无创新性可言。”(冯雪红,2013)这其中有着老师专业素养以及职业伦理的问题,但专八备考、考研复习、工作压力等则是学生无法静心写作的重要原因,他们不愿对毕业论文投入太多的时间,“能过就好”是他们的普遍心理。这种心态导致了毕业论文撰写的随意性和不良学风的盛行,抄袭严重缺乏创新。
鉴于此,学校首先应该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以缓解学生论文的撰写压力。时间合理了,学生就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准备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自然会严谨很多。目前来讲,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第八学期的课程前移,或者将第八学期的课程放在前八周之内上完,其它的时间设为实践课。其次,高校在本科论文导师的遴选与管理上应该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必要时可以通过奖惩机制对论文指导老师进行过程管理。再者,学校相关部门还要建立系统的查重机制,不能走过场,对于重复率过高的,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从而杜绝论文的抄袭现象。
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传统的撰写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是专家学者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选题缺乏新意、形式主义严重、内容空洞无物、抄袭现象严重等现状严重违背了撰写毕业论文的初衷,使得其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聊胜于无。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改革是当务之急。本文在反思传统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探索形式多元的翻译毕业论文撰写、构建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撰写的立体化模式,有利于摒除传统毕业论文的弊端,真正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
根据国家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翻译专业“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应用型特点,基于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积极推动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由单一的学术论文向多元化论文撰写形式的转换,是大势所趋。
首先,保留传统的学术论文形式。传统的学术毕业论文,虽然有其固有的弊端,但只要是管理得当,措施有力,依然可以用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传统的学术论文,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结合,对撰写的要求较高,不宜在全体学生中铺开,可由基础好、意愿强、准备进一步深造学术型硕士的学生自由选择,导师在学生撰写的整个过程进行适时监控和指导。
其次,增加以译代论的形式。以译代论,即采取翻译实践代替论文写作的形式。有的学生理论素养较差,强制要求他们写学术论文,只能导致论文质量的低劣。指导教师可以鼓励一部分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翻译,选取材料的字数在4000-5000左右,译文必须具有原创性,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译文质量打分。这种做法强调了翻译的实践性,契合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再者,开展翻译实践+实践报告的形式。除了单纯地“以译代论”的毕业论文写作方式之外,学生还可以采取“翻译实践+实践报告”的方式来完成毕业论的撰写。顾名思义,这种写作方式是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翻译体会、解决方案以及翻译收获进行总结而形成的翻译实践报告。在翻译实践材料的选择和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方面,“所选原文应为未经他人翻译出版过的文字材料,译文忠实流畅。论文/报告要求选题合理,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理有据,文字通顺,符合学术写作规范,有一定独立见解。”( 仲伟合,2011 ) 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的这种撰写方式,既有实践操作又有实践反思和理论提炼,是翻译实践和理论反思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学生提升翻译实践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对翻译理论进一步认知,同时还可以促使他们用所学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迎合了社会对实用型翻译人才的诉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可供参考的毕业论文模式。
第四,实施调查报告的毕业论文撰写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出现的双语信息越来越多,比如餐馆的菜单、公园的公示语、公司的简介、学校的网站等很多都采用了双语的表现手法,但因为译者素养参差不齐,导致了很多译文错误百出。鉴于此,翻译专业的学生可以就某一区域的某一领域的翻译状况做一调查,然后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撰写应该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过程、调查结果、解决方案以及调查反思等。这种撰写方式,让毕业论文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最后,推行发表学术论文的形式。有些学生科研兴趣比较浓厚,科研能力相对较强,在大学期间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过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并在省级及以上公开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学校和学院可以基于这种情况,制定相关措施,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发表论文,用反映其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代替毕业论文的撰写。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考研、就业等压力,还可以激发其它学生积极进行科研的兴趣。当然,此种形式的推行和推广,都要有相应的文件和政策做支撑,以保证学术论文的质量。
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是翻译实践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非同的意义。然而翻译专业毕业论文传统的撰写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翻译理论水平。
鉴于此,本文首先积极梳理和反思了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以提升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为基点,对传统毕业论文模式固有弊端的破除方法进行了研究:增设思辨性课程、增加实践报告的撰写;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优化课程设置、搭建实践平台;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加强导师遴选和管理。在此基础上,本文积极构建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撰写的立体模式:保留传统的学术性毕业论文撰写形式、增加以译代论的论文写作形式、开展翻译实践+实践报告的形式、实施调查报告的毕业论文撰写形式以及推行发表学术论文的形式。
毕业论文是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训练, 构建并选择合适的写作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翻译专业毕业论文传统的撰写模式加以改革,破旧立新,努力让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升翻译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