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仁初
浙江华业电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北仑 317600
第一,发电机组维护检修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电力生产的安全性。电厂发电本就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进行全面管理[1]。第二,有利于减少电厂发电机组维修检修费用。随着电厂的现代化发展,其已经逐步成为现代企业中的一员,不仅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人们提供优质的供电服务,提升社会效益,还要维护电厂自身的经济效益。电厂中的发电机组设备检修费用在电厂运营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电气设备运行时,发电机是出现问题频率较高的部位之一。常见现象为通风口处有电弧、火花的出现,有时有刺激性气味较强的浓烟冒出,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相关设备指针归 0 或者跳闸现象。这种现象本质为电流不稳定造成的发电机热损耗,在生产过程中通常表现为相关人员操作失误。具体如下:一是,使用型号、质量不同的压簧,导致各组件之间电流不同,压簧形变不同导致电火花产生。二是,滑环、碳刷长时间磨损导致相关组件变形产生火花。三是,碳刷型号不同或碳刷磨损不均导致各组件之间电流不同,压簧变形产生火花。四是,运行过程中部件遭到破坏致使力矩耦合不均产生电火花[1]。五是,员工实际操作中没有按照要求执行导致绝缘层老化、局部过热等现象产生电火花。一次、二次设备转换中操作不合理。由于发电厂需要长时间、不间断供电,电厂通常会有备有二次设备来保证主设备出现故障时供电工作能继续进行。但切换设备时操作不规范,导致设备之间无法正常衔接会导致电厂供电中断,严重时会对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害。
在管理发电机组设备的时候,应当实施标准化的维护检修工作,以降低发电机组设备故障发生率,确保发电机组设备的正常运行。发电厂类型的不同,其所实施的故障维修方法也将有所不同,需要分类管理电厂发电机组设备,科学选择合适的故障维修模式。例如,如果电厂的规模比较小,便可以实施故障维修这一模式,降低电厂的维修成本,提高电厂的经济性 ;如果电厂的规模比较大,可以实施预防性维护检修标准化管理模式,防止发电机组设备出现故障,提升电厂的经济效益。在整个维护检修标准化管理工作中,应当不断地创新管理模式和手段,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由上文可以发现,发电机发生问题的常见原因可以归纳为使用不规范。所以针对发电机常见问题,应采用从源头着手,以防范为主,并作好问题发生时紧急应对措施。首先电厂使用的压簧、碳刷统一标准,压簧的电阻与压力、碳刷的电阻都要保持一致,从源头上避免问题地发生。其次,对碳刷进行高频率检查,保证工作时碳刷剩余长度始终保持在全长的 2/3 以上。进行碳刷更换时,不要追求省事一次进行大批量更换,每次至少保留总数的 4/5。为保证碳刷更换后可以顺畅运作并且不与碳刷盒之间产生过多摩擦,一定要研磨至碳刷与滑环的接触面积在70% 左右[2]。最后规范员工日常操作,并做好定期检修工作。对于设备故障要早发现,早解决。
管理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管理制度的引导作用,因此相关工作者应着手对现有设备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对管理制度进行讨论研究,改变人本管理的主要地位,认清电气设备管理的严谨性与必要性,以制度化管理为主体,人本化管理为辅助,更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管理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在将其带回到实践之中去验证制度是否可行,管理效果是否能在现有基础上达到最佳。安全运行管理制度应责任到人,改变权责不明、互相踢皮球的现状,要对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进行明确规定,对个人更要严格约,结合国家规范要求与实际情况去科学制定生产步骤,在出现问题后要快速反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安全问题,当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还应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通过制度让相关人员意识到日常养护与维修的重要性所在,为各项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制度与人员保障[3]。
在电厂运营过程中,开展预防性维修工作十分有必要,需定期实施。这种维修模式,指的是要定期对发电机组实施预防性检查,及时发现发电机组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零部件损坏、设备出现故障等,可做及时调试和处理,以避免其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降低故障频发率。但在实施预防性维修工作的时候,不可过度维修,要控制好间隔时间,规避维修过剩现象。不应只单纯地使用这一种模式,因为此模式下的维修工作周期比较短,在维修工作中容易出现盲目性,难以充分体现发电机组维护检修标准化管理的作用。
电厂发电机组维护检修标准化管理势在必行,是解决当前电厂运营成本较高问题的有效措施,有利于保障发电机组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减少设备维修费用,保障人们的用电安全,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能为电厂运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供电服务水平,从而推动电厂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