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塔从宗教走向航标的演变
——以宋元泉州湾滨海石塔为例

2020-12-02 14:47:25吴金鹏
闽商文化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石塔航标泉州

吴金鹏 陈 思

塔,说文解字释义为“西域浮屠也”,梵语称为“Stupa”,即塔原为一种古印度佛教特有的古建筑,我国早期的译经者将之译作“窣堵坡”、“塔婆”、“浮屠”等。佛塔的功用为贮藏佛骨舍利、佛像、佛经和僧人遗体等。佛塔随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儒家文化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影响下,渐渐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随着朝代的更迭,佛教色彩逐渐消退,而不断衍生出更具有世俗性和不同的风格、类型、用材和功能的中国塔,外形上主要有楼阁式砖塔、密檐塔和亭阁式单层塔三种,用材也由木塔、砖塔到石塔演变。虽然在造型和饰纹等方面依旧保留了塔的佛性特征,但随着中华文化对古塔建筑的不断浸染,以及历代人民审美和需求的不同,更与区域性在地文化的融合,塔不仅仅供信徒礼拜,满足信徒们的精神需求,而且与民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满足登高远眺、调节风水、唤起文明、航船指引等方面的功能性需求。宋元时期福建泉州海洋贸易发展兴盛的时代背景下,塔实现了从宗教走向航标的演变,也成为印度佛教文化与泉州在地的闽南文化、海交文化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

据统计,如今泉州保存完好的古塔共143 座①孙群:《福建遗存古塔形制与审美文化研究》,九州出版社,2018 年,第266 页。,从年代上看,唐代1 座,五代1 座,宋代62 座,元代11 座,明代24 座,清代16 座,民国1 座,还有27 座待考②孙群:《福建遗存古塔形制与审美文化研究》,九州出版社,2018 年,第266 页。。本文拟选取宋元泉州湾滨海石塔,探讨其功能由佛塔、风水塔到海上交通定位航标塔的演变。

一、宋元朝廷发展海洋贸易促成泉州湾滨海建造石塔

北宋元祐二年(1087),宋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确立了泉州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政和年间(1111—1118 年),在泉州设立“来远驿”,专门接待外国使节,把泉州作为接待海外“朝贡”使者的一个重要口岸,泉州港与海外的联系明显增加,“蕃商以其胡僧,竞持金缯珍宝以施”③《诸藩志》卷上《天竺国》。,可见北宋来泉贸易的外商已经很多。南宋时期,南外宗正司迁至泉州,极力提倡对外贸易并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出现了达官显贵以及民间百姓都纷纷从事海外贸易的景象。另外还奖励来货多的外商并通过他们招来更多的商人和货物;给与外商一系列方便,尊重外国侨商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使得南宋时期的泉州港,与海外的联系更加密切,泉州市舶提举官赵汝适所著《诸藩志》列举了五十七国,即为泉州港对外联系的范围。到了元代,将泉州设为福建行省的首府,政府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泉州海洋贸易进一步发展,招降蒲寿庚并加封以充分利用他在外商中的地位和影响,招揽更多外商,“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④《元史》卷10。。实行低关税等政策,相比其他海港“十五抽一”,泉州港“三十取一”的优势,泉州港的繁荣出现了空前兴旺的局面,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都到泉州,在他们的游记中都记载了元代泉州港的盛况。

宋元时期,朝廷大力推动海洋贸易。特别是南宋后,中国政治中心南移,为推动海洋贸易的兴盛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在沿海形成和确立了一套海洋贸易管理的制度体系,推进港口的码头、航标塔等设施和保证海港与内陆贸易运输畅通的桥梁的建设,体现了海洋贸易的文明程度。泉州凭借其自身的“三湾十二港”的区位优势、自古善于舟楫的在地族群拥有先进的水密隔舱造船技术以及高超的航海技术,在海洋贸易中朝廷主导,皇族和地方官员助力,民间海商和僧侣等社群积极响应,共同推动了泉州航路的开辟,港口码头、航标石塔、石构桥梁等港口基础设施和水陆交通体系建设和完善。

二、宋元泉州湾滨海石塔的宗教性体现

泉州古塔的建造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渐少,早期建有木塔,但是由于材质的易燃易腐易损坏,故而从宋代开始大量使用石材和砖,目前留存的都是石塔和砖塔。塔的形式主要以楼阁式为主并且延续时间最长,其他的还有宝箧印经塔、球形塔、方形塔等,多建于寺庙、桥头、山上、江边和海滨等地方。具有追荐、普度、镇风、锁水、压胜、瞭望、标志、观瞻等功能①黄天柱:《泉州稽古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第132 页。。

宋元泉州湾滨海石塔现存自南而北分布有宝盖山万寿塔、金钗山六胜塔、石湖港水尾塔、乌屿港盘光塔、后渚港五塔、獭窟浮山五塔、塔仔澳圭峰塔。

万寿塔又称关锁塔,位于泉州湾南岸最高峰宝盖山制高点,控扼泉州湾与外海交界处,古人风水思想认为这里是晋江入海的“水口”,在此建塔可以锁住水口以保平安。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 年),僧人介殊用花岗岩建造一座通高约22.86 米、占地面积325 平方米的五层八角空心仿木楼阁式石塔,塔体壁中开。塔身中空为八角形塔心室,有楼梯可登临上达塔顶,塔顶置葫芦刹。塔身首层外有环廊一周,西侧接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石构抱厦。塔外壁角柱皆石雕作瓜楞柱,柱上以方形大斗承托叠涩岀檐,第三至五层设有平坐、勾栏,逐层相错开西门或东门,塔门前方形石亭。塔身不作雕饰,古朴无华。留存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重修塔峰记》碑1 通。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山川.宝盖山”:“宝盖山,……绝顶有石塔,名关锁塔,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往来”,《重修塔峰记》碑也载:“关锁塔者,泉南形胜也。位主离宫,焕文明之象;高出海甸,表堤岸之观”,可见,万寿塔(关锁塔)由佛教僧人建塔祈求航海平安的普度功能,兼具锁水、瞭望、文峰等功能。

六胜塔位于泉州湾南岸金钗山上,正对大坠岛与小坠岛之间的岱屿门主航道。北宋政和初年(1111—1113 年),僧人祖惠、宗什与蚶江乡绅薛公素募资兴建六胜塔,元至元二年到至元五年(1336—1339 年),蚶江海商凌恢甫捐资重修六胜塔。六胜塔为花岗石构筑,楼阁式,八角五层空心,占地面积425 平方米,通高36.06 米。塔基周长47.50 米,作须弥座。六胜塔雕饰图案精美,每层各开设4个券形门,设4个方形龛,龛内置佛像,龛外两旁浮雕“金刚”“天神”等佛教人物,形态逼真,技法精湛。塔体由塔心,回廊和外壁组成,每层设四门、四龛,门、龛的位置逐层转换,上下交错。“其壮丽不减城中开元寺塔也”①[明]何乔远:《闽书》卷八“方域志”,第177 页。,《闽书》说塔名“六胜”,并引用元释大奎(1304—1362 年)《募缘修塔疏》:“山势抱金钗,耸一柱擎天之雄观,地灵侔玉几,睹六龙回日之高标”②[明]何乔远:《闽书》卷八“方域志”,第177 页。。可见,六胜塔由佛教僧人建佛塔祈求航海平安的普度功能,兼具锁水等功能。

石湖港水尾塔,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 年)建,石构实心,八角三层,通高3.5 米。乌屿港盘光塔,南宋宝祐初年(1253 年)建,石构实心,方形六层,层层收分,通高15 米。后渚港五塔,元至元癸未(1283 年)建,五塔并列建于后渚港乡南角的滨海岸上,为5 座镇风的风水塔。1983 年泉州海交史迹调查发现,现已无存,体量和高度不详。③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合编,《泉州海外交通史料汇编》,1983 年8 月,第72 页。獭窟岛浮山五塔,位于惠安县东南端,北濒崇武海面,南峙祥芝水域,西通泉州港口,东则汪洋无际的獭窟岛浮山村,浮山五塔建于元大德七年、八年(1303—1304 年),其中两座为石构球形塔,六角形须弥座,塔身由辉绿岩石雕仰莲托覆莲座分层叠以瓜棱形和鼓形构成,上置单檐八角攒尖顶及相轮塔刹,高3 米;其他三座石构方形塔,塔身作须弥座形,逐层收分,残高2.17米。这些在港口或岛屿滨海岸上的小型石塔或单个或五个成组一列排开,或锁水口的风水塔或佛塔都具有塔的宗教性。

圭峰塔,位于泉州湾北部蜂尾半岛塔仔澳峭壁圭峰石上。奎峰塔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 年),后因战乱被毁,重建于明代。塔为四角重檐皇宫式的三层石塔,高7.5 米,基宽3.8 米。塔室内正中石壁上有一尊海神塑像,右侧刻着重建圭峰塔碑文。门边镌一对联,写“作东南巨镇,起海国文明”。可见圭峰塔是唤起文明的文峰塔。

三、宋元泉州湾石塔从宗教走向航标

世界上利用指南针和航标进行海上导航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 年)《萍州可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④陶陪陪:《航海史话》,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年,第79 页。,这里的地理指的就是陆地特征,包括有定位功能航标塔。早期航海者在海上总是保持与岸边比较近的距离航行,以根据陆地特征来判断航向是否正确。通常白天航行,晚上就停泊在港内或者抛锚在海面上,因此在显著的海岸、岬角、重要航道的附近陆地或者岛屿上,以及港湾出入口设置航标塔,成为航海技术的一部分。宋元时期随着海洋贸易的兴盛,泉州港群商船林立,航海技术也得到创新发展,泉州湾高耸的石塔也从宗教走向人文世俗,成为定位航标塔。宋代泉州开始重视利用在重点港口的主要航道、泉州湾制高点、港口等位置合理布局并己建成的原本具有宗教性的石塔来作为航标塔,如泉州湾陆地制高点万寿塔,泉州湾岱屿门主航道入口处的六胜塔,以及分布在石湖港、乌屿港、后渚港、塔仔澳、獭窟岛等港口海岸和岛屿上的略小规模的石塔,这些宗教性石塔的建造、兴起到完善并充当航标的轨迹与泉州港发展、兴盛到鼎盛的轨迹基本吻合。

早在唐代泉州就建造石塔作为航标塔的传统,据《安海志·海港》记载“唐开元八年(720年),安海港之东石澳有林銮者,首航渤泥为贸,……并引来蕃舶通贸,为导引蕃舶进港,乃于港之东岸,自外海至内港造石塔七座……引舟入东石澳以至安海港口”。①《安海志》编修小组编:《安海志》,1983 年9 月,第120、121 页。清蔡永蒹的《西山杂志》“林家石塔”条记载:“唐开元八年林銮舟至渤尼、台湾,引入蛮船,恐被礁石,故造七座石塔。其一曰钟厝塔(或曰浦头埔),为引舟入鳌江东石海;其二钱店塔,……引舟入李家港、涂家崖也;其三圆硱石菌塔,称曰龙吟,与刘氏灯塔(虎啸)俱照舟之入张家港也;……其四刘氏灯塔……;其五西港之塔,曰凤鸣,……引舟过八竖石林厝港而入王家港;其六曰西资塔,称马啸,……引舟入蔡家涯、萧家港者;其七曰象立,屹立围头之巅,台湾远来可安帆过独石。此即林氏造七塔,先后颓废于无踪”②《安海志》编修小组编:《安海志》,1983 年9 月,第128、129 页。。虽然林銮建造的七塔废毁时间史书无载,但唐代泉州开始建造航标塔,推动泉州港的发展。

到了宋代,泉州三湾十二港中的最重要泉州湾石湖港、乌屿港、后渚港更加重视利用已建成的宗教性石塔来作为航标塔,如:泉州湾岱屿门主航道出入口附近金钗山上北宋政和元年(1111 年)建造的六胜塔;泉州湾陆地制高点宝盖山上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 年)建造的万寿塔;还有泉州湾外港石湖港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 年)建造的水尾塔、内港乌屿港南宋宝祐初年(1253 年)建的盘光塔等作为港口岸边的航标塔。宋代,泉州兴起航标塔的利用,推动泉州港走向兴盛。

元代在宋代5 处航标塔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利用泉州湾北部海岛、北岸呷角增设的3 处石塔作航标塔,航标塔数达8 处。如:泉州湾北部獭窟岛大德七年—八年(1303—1304 年)建造的浮山五塔;至元二年(1336 年)重修的六胜塔;至元癸未年(1342 年),后渚港建造的5 座石塔;泉州湾北部的峰尾半岛塔仔澳至正年间(1341—1368 年)建造的圭峰塔,其中浮山五塔、圭峰塔填补了泉州湾北部航标塔的空白,六胜塔的重建让泉州湾南部航标塔更完善。元代,泉州进一步完善航标塔的布局,也推动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四、宋元泉州湾航标塔体系的形成

泉州湾滨海石塔在形成航标体系的过程当中,恰到好处地契合了远、中、近的功能布局,形成了独特的石构航标塔体系。其中远距离航标塔万寿塔(关锁塔),是台湾海峡过往船舶进入泉州近海的航标。其位于泉州湾入海口南岸的制高点宝盖山上,通高22.68 米,正对台湾海峡,北侧眺望泉州湾,南侧直视深沪湾,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在海面上有较大的可视范围,从泉州湾整个入口处的广阔海面和南侧的深沪湾都可以看到万寿塔,主要解决商船通过台湾海峡主航道进出泉州港的引航需求,是泉州和台湾海峡最主要航标。

1490 年刊行的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记载:“宝盖山,在永宁里二十都。上有石塔甚壮丽,商舶自海还者,指为抵岸之期”①[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七“地理.山川.泉州府.晋江县”,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年2 月,第124 页。,《读史方舆纪要》说宝盖山“绝顶有石塔,宏壮突兀,出于云表,商舶以为抵岸之标”②转引曹春平:《晋江古建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年6 月,第96 页。,这都是万寿塔作为商船台湾海峡航道进入泉州港航标的明确记载。祝允明(1460—1526 年)著述《前闻记》记载,宣德八年(1433 年),郑和下西洋船队航行台湾海峡时,以万寿塔作为导航标志。明代天启元年(1621 年)刊印的《武备志》收录《郑和下西洋航海图》,绘制“万寿塔”图标以及下西洋船队穿越台湾海峡的航线。章巽收藏的清代中期(17 至18 世纪)绘制的《航海图》清晰标注“姑嫂塔”图标,并注明它是船舶进入泉州港的引航标志。它与成书于18 世纪的航海图《指南正法》的描述相互印证,说明万寿塔作为泉州港外海航标的功能一直得到延续。

1860 年5 月6日,法国远征军军医阿尔道夫·阿尔芒乘船从厦门前往上海,途径台湾海峡,受暴风雨袭击,通过万寿塔航标,进入泉州港避风,并在他的书信集中留下记录。阿尔芒《出征中国和交趾支那来信》记载:“5 月4日,星期五。……我们航行在台湾海峡,位于中国东南部……暴风雨肆虐了一夜,第二天,我们不得不驶向中国海岸寻找避风锚地……山顶有座宝塔,山脚下是一片带港湾的小海滩”。

1860 年11 月30日,英国军医查尔斯·亚历山大·戈登以皇家陆军医务部事务副总监的身份,随同英国远征军来华,乘船途径台湾海峡,看见宝盖山顶航的航标万寿塔,清晰描述万寿塔八个塔檐上翘的建筑特征。戈登《一个英国军医的中国观察实录》记载:“1860年11 月30日,离开厦门岛。前一天,我们经过的海岸险峻陡峭,岩石奇形怪状……然而,此时海岸的特点已经有所变化。远处不再有高耸的山丘,海岸线变得底平,没有之前陡峭险峻……进入我们视线的第一个建筑物是一座中式小宝塔,宝塔建于一处高地。宝塔还有一个更加别具一格的特征,即每一层的八个塔檐都往上翘”①[英]查尔斯·亚历山大·戈登著,孙庆祥、计莹芸译:《一个英国军医的中国观察实录》,学林出版社,2018 年,第77-78 页。。

而位于泉州湾北部的峰尾半岛塔仔澳山崖上的圭峰塔,也是远距离的航标,引导商船从湄州湾进入泉州湾的航标。

中距离主航道航标塔六胜塔,通高36.06 米,是由近海进入泉州湾岱屿门主航道的航标塔,主要承担商船通过大、小坠岛的主航道进出泉州港的引航需求。泉州湾北部獭窟岛浮山元代五塔是商船从泉州湾北部通过獭窟岛航道进出泉州港的中距离航标。

规模略小建于港口沿岸的石塔是近距离航标塔。这些航标塔商船抵港标志,可泊船靠岸。主要有石湖港的水尾在洛阳港与后渚港之间的乌屿港的盘光塔、后渚港的元代五塔。

由此可见,宋元泉州湾滨海石塔形成远、中、近航标体系并呈现出“远、中距离都形成南北岸两塔双向引航,远中距离又互为补充,每个港口均有抵港航标”的特点。

五、结 语

泉州石塔的大量出现,体现了“此地古称佛国”的泉州佛教文化兴盛的景象。宋元时期泉州海洋贸易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多元社会结构中重要的成员僧侣、商人,主动融入,主持或参与在泉州湾滨海建造石塔,既满足了僧侣和广众信徒(包括海商)祈求平安、消灾纳福的精神需求,石塔功能从宗教演变为航标定位塔并形成体系,其演变过程中僧侣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泉州湾滨海石塔的功能转变,是泉州海洋贸易兴盛和港口设施完备的直接见证,也是印度佛教文化与泉州在地的闽南文化、海交文化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

泉州湾滨海石塔的典型代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塔、六胜塔作为泉州港口航标定位塔列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已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石塔航标泉州
航标工
工友(2023年4期)2023-04-21 08:02:52
泉州
幼儿画刊(2022年8期)2022-10-18 01:43:38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中国音乐学(2022年1期)2022-05-05 06:48:30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奇妙博物馆(2022年3期)2022-03-23 05:16:10
IALA航标工作船员培训示范课程研究
珠江水运(2021年20期)2021-12-09 07:17:54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有 缝
中外文摘(2018年2期)2018-11-20 05:40:35
补缺口
无缝人生
知识窗(2014年3期)2014-04-03 02:44:24
虚拟航标的作用与应用前景
世界海运(2014年5期)2014-03-06 08: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