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丽老师是上海市舞蹈学校(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建校后的第一批学生,虽然学校当时没有较好的物质条件,但是他们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学习芭蕾舞的学生,享受到了最早一批国外专家来中国教授芭蕾舞的课堂经验及教学理念。1994年,朱美丽老师告别了自己的舞台生涯,次年便受到上海市舞蹈学校副校长杨新华的邀请进入舞校任教。她凭借多年的演员经验,抱着振兴中国芭蕾的信念,培养出了许多芭蕾舞表演艺术家,其中包括:姚伟(2000年获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希望奖”,2001年获芬兰赫尔辛基国际芭蕾舞比赛“特别大奖”,现任丹麦皇家芭蕾舞团首席演员)、方仲静(2000年获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一等奖,2008年加入美国芭蕾舞剧院)、张媛媛(现任荷兰国家芭蕾舞团独舞演员)等。朱美丽老师通过突出的教学贡献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些荣誉与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密不可分,笔者试图将其宝贵的教学经验整理成文,供同人学习与借鉴。
谈到教学方法,朱美丽老师说:“好的教学就如同喂食一般,将有营养的食物喂给学生,有的学生吸收得快,有的吸收得慢,而帮助学生吸收的办法就是老师的教学方法。”①朱美丽老师凭借她独特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吸取营养”,更重要的是能够“消化吸收”,这一方法具体体现在其课堂内容编排与学生反馈上。
“波浪形前进”的教学期望是朱美丽老师多年实践教学总结出的经验,她说:“学生在接受教师授课时所得到的进步,不是呈一条向上的直线,而是一条波浪式上升的曲线,所以教师对课堂训练组合的编排要十分讲究,每一次更换新的组合时,要清楚自己新组合的训练目的。当上一套课程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甚至一些动作或技巧不能通过短期训练来达到期望时,接下来的一套课程就需要将学生‘往回拉’,让学生能够将先前所掌握的内容充分吸收,至于无法完成的动作和技术将会出现在第三套课程中继续训练,甚至增加强度和难度。”②例如:在训练学生完成“跳跃打击”时,由于学生脚下速度慢,难以完成起落都在准确的五位脚上,朱美丽老师便在下一套课程中不再训练该动作,她会把训练重心放在把杆部分,重视学生脚下干净利落,并且加强学生脚下的速度练习;在第三套课程中,“跳跃打击”再度出现在跳跃部分中,并且以更加复杂的方式出现,如节奏的加快或方向的变化,此时学生依然对脚下的位置及速度难以完成,但却已经可以较好地完成第一套课程的“跳跃打击”,而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在进步了,因为他们正面临着新的困难。学生在“波浪形前行”的道路上不断提高着自己的身体素质与能力。事实证明,利用编排巧妙的组合,可以使学生充分吸收“营养”,最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自身的专业能力。
1.训练肌肉素质是基础
朱美丽老师对学生整体的能力进步和提高十分关注,所以在每一节课堂练习中都有相对应的教学策略。首先,其课堂组合融入了多个学派风格,充分满足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提高自身水平的需求。如在学生做好“蹲”组合后,朱美丽老师会对学生进行“大踢腿”的训练。③再如“擦地练习”—“小踢腿”—“大踢腿”—“半脚掌上的大踢腿”的连续组合训练,学生首先要完成右边的“擦地组合”,然后转到左边完成反面动作,之后转回右边做同样的“小踢腿”组合(所有“擦地”替换成“小踢腿”),并转到左边完成反面动作,随后继续转回右边做同样的“大踢腿”组合(所有“小踢腿”替换成“大踢腿”),并转到左边完成反面动作,最后转回右边做同样的“半脚掌上的大踢腿”组合(所有“大踢腿”替换成“半脚掌上的大踢腿”),并转到左边完成反面动作。这一套组合完成下来,不仅能达到恢复学生肌肉能力的训练目的,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体力与耐力得到加强。
2.技巧训练是训练中的重要一环
朱美丽老师对芭蕾舞技术技巧的教授也十分独特,以至于班级里的学生都会被称为“美丽牌电风扇”,原因是他们在做“小转”“挥鞭转”时,快速而繁多的转圈十分像快速转动的电风扇叶,可见其对于学生旋转等技术训练十分重视。课堂上,朱美丽老师没有花费很多时间来单独训练技术技巧,而是讲究方法,通过观察不同学生的骨骼和动作,指出其问题所在,并采用语言鼓励与亲身示范的方式,使学生的旋转等技术得到提升。
在跳跃训练中,朱美丽老师会首先要求学生跳跃的高度,而训练高度的第一步是约束力量。以“小跳”为例,第一遍训练时学生要控制力量,做到脚尖离地即可,紧接着第二遍训练时,则要求学生完全释放自己的爆发力,向上拔高,同时,钢琴老师的节奏也相对放慢,留给学生更多腾空的时间。当学生的弹跳高度有所提升后,朱美丽老师则开始强调落地时脚下位置的严谨,以及变方向时脚下位置的准确度。在编排组合中,有时会在小跳中加入旋转,用复杂的脚下动作来增强小腿肌肉的灵活性。
3.足尖技术是女芭蕾舞者的试金石
对足尖的训练自始至终是女芭蕾舞者必不可少的环节,朱美丽老师对女舞者的足尖训练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首先,她要求学生脚背要“流”到鞋子外面;其次,每一次站立的时间要绝对饱满,音乐的时长决定脚尖何时落地;再次,朱美丽老师会编排花样繁多的足尖组合,方向性、节奏型都变化多端,她说:“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收紧中段肌肉,关注于脚下的站立方法。”④此外,朱美丽老师十分讲究学生对自己舞鞋的爱护与清洁,“脚尖鞋底不可以是黑色的”,她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一个芭蕾舞学生不仅在生活中要干净整洁,在对待专业相关的装备上也要保持干净整洁。”
“因材施教”四个字说来简单,真的做到却并不容易。朱美丽老师擅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班级里有的学生肌肉纤细,舞蹈感觉好,她便知道该学生擅长“柔板”,朱美丽老师就会抓住学生身上的长处进行延伸,在剧目课上根据其优势为其选择变奏,在训练中使其更加突出自身优势。再如,有的学生肌肉爆发力强,她便会在技术训练时着重观察这一类学生,帮助其将自身优势发挥出来。朱美丽老师从不放弃班里的任何一位学生,她懂得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指引每个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或者特点在舞台上出彩。
比起对技术娴熟的要求,朱美丽老师更加看重学生的舞蹈感觉,她常说:“舞蹈是艺术,不是技术,要会‘听舞蹈、看音乐’。”⑤
朱美丽老师在观看巴兰钦先生的作品后,十分欣赏其舞者的肢体张力与流动性,即使是在完成复杂的技巧时,舞者的肢体表现力也未曾减弱。巴兰钦虽然从不让舞者“炫技”,但其夸张的表演幅度和超快的动作节奏俨然是一种“炫技”,这才是芭蕾舞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即“炫技”时舞者该如何从容对待,以及如何使舞者在“炫技”时不会显得与整个舞段不和谐。对此,朱美丽老师首先会把学生当成演员一样对待,培养他们的舞台感觉,“听舞蹈、看音乐”恰好是观众观看舞蹈表演时的反应,也就是说朱美丽老师是站在音乐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舞蹈能力的。她十分注意处理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比如在训练学生技术的表现力与张力时,她会请钢琴老师配合,在技术训练过程中使音乐发生变化,使学生能够在技术中寻找到不同的旋律。例如,在对待“狂热于技术”的学生时,朱美丽老师会请钢琴老师加强旋律,以此来配合学生在完成技术时的激情;遇到一些面对技术会害怕的学生,钢琴老师则将音乐旋律变得舒缓,仿佛鼓励学生能够完成技术一般。由于音乐的变化,学生在完成技术时自然会发生变化,如果学生能够投入进去,当舞蹈与音乐融为一体时,所谓的技术也不过是一个音符罢了。
作为一名芭蕾舞教师,朱美丽老师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她将其全部应用于教学。作为一位年过七旬的艺术家,在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同时,她也更加用“心”来教学。对她而言,舞蹈艺术来源于“内心”,用“心”教学源于对芭蕾舞的热爱和追求。
“‘什么是芭蕾舞?’我经常这样问学生,也经常问自己。”在朱美丽老师眼中,芭蕾舞是一门精湛而严谨的艺术。每当有世界性的芭蕾舞比赛或者有顶尖芭蕾舞团的表演时,朱美丽老师一定不会错过,即使比赛或演出在世界的其他国家进行,她也一定会观看直播或者购买光盘。她不仅观看,还从中进行学习。她的学生姚伟每一次从丹麦回上海上她的课时,都会惊奇她的课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知识。朱美丽老师说:“我不断地从国际上优秀的芭蕾舞比赛、演出中学习,从中我获得非常多的营养,然后我再根据班级里学生的条件和优势进行修改,为我所用。”
是对芭蕾的热爱,给予朱美丽老师孜孜不倦的学习动力。在做演员时,她从俄罗斯专家的指导中学到了为使“平转”美观,最好做到过程在五位脚上完成,甚至可以六位脚旋转;学到了俄罗斯学派的“挥鞭转”与法国学派“挥鞭转”的差别,俄罗斯学派是将动力腿直接打开到旁腿,追求速度,而法国学派是将动力腿在交叉位置上打开,并在旋转中进行“划圈”的姿态。后来朱美丽老师再次遇到俄罗斯专家来教授芭蕾舞教学法时,她每天上午学习教学法课程,下午上芭蕾基训课,晚上整理笔记到次日凌晨一两点,完成了瓦岗诺娃学派八个年级的课程,之后她又亲自去俄罗斯学习了九、十两个年级的课程。这样的学习精神对于年轻老师来说可能是拼搏,但是对于当时已经年过五旬的朱美丽老师而言可以说是拼命了。当问她原因时,她说:“芭蕾舞是外来艺术,我们要学习,并且用到自己的身上。”
朱美丽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可谓人尽皆知,她会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讲述自己经历,讲述她以前的学生如何刻苦训练才取得了现在的成功。对于学生的努力与辛苦,她全部看在眼里,但是她深知作为一名芭蕾舞演员的不易,当学生们登上世界的舞台时,她的严格与关爱都成为学生在芭蕾舞学习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朱美丽老师对芭蕾舞事业的付出十分令人敬佩,甚至可以说她不仅是“奉献”,更是无私的“交换”。朱美丽老师用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来“交换”与学生的相处,每一个节假日与双休日,常亮灯的教室永远是朱美丽老师的班级。有一次朱美丽老师的先生发生了意外,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下她的教学事业,回忆起当时她说道:“我的老公年龄大了摔跤需要手术,我白天去照顾他,晚上8点钟到教室给学生上课,上到晚上10点多,再回家备课。”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是朱美丽老师倾尽一切交换来的,交换来的还有至今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方仲静、姚伟、张媛媛等优秀中国芭蕾舞演员的光彩。
所谓“德艺双馨”,“德”必然走在“艺”的前面,而“师德”在当今时代何尝不是一个逐渐模糊了的概念呢?作为舞蹈教师,比起拥有精湛的教学能力、独特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对舞蹈事业的热爱、追求以及对学生的关爱与教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将“传道”列在“授业、解惑”之前,可见,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尤其是针对从事培养艺术等精神世界从业者的教师而言,“道”高于“业”、“德”高于“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古话用以形容朱美丽老师的教学之路最为恰当,朱美丽老师以其对艺术的“热爱之道”,对学生的“关爱之道”的先行,配合其在教学领域的不断学习摸索,通过时间的积累,将芭蕾舞艺术教育事业发扬光大,作为上海老一辈艺术家,其“德艺双馨”的优秀品德实为后辈们所学习的榜样。
首先,上海一直是中国芭蕾舞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上海芭蕾舞教学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动作干净利落、爆发力强、动作幅度大等。那么该特色从何而来,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融合到上海的芭蕾教学中的呢?从朱美丽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寻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自上海市舞蹈学校建校以来,上海芭蕾舞便在不断地追求创新,追求风格的独特性。从朱美丽老师的课堂内容编排及要求中,可清晰地看见许多改编自国外多所芭蕾院团的课堂素材和表演资料。朱美丽老师将这些应用于其学生身上,对比学生与资料中舞者的完成度进行修改或加强训练。从国际前沿的芭蕾教学中汲取经验,是上海芭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次,朱美丽老师作为上海市舞蹈学校的芭蕾舞教学前辈,其教学成果颇丰,教学经验丰富,研究其教学经验有助于为研究上海芭蕾教学特色提供内容和前提。朱美丽老师现已年过七旬,仍坚守在芭蕾教学岗位上,可谓“阅学生无数”。除了考察能够成为优秀的芭蕾舞者的先天条件之外,她更加在意的是拥有条件的学生是否勤奋刻苦,勤学苦练是朱美丽老师的教学信条,同样也是上海芭蕾舞得以出人才的重要保证。
再次,“教学、表演、编创”是芭蕾舞中的铁三角,其中,“教学”环节是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着前辈们的精华传承,更连接着后辈们辛勤努力的成果与创新能力。通过研究朱美丽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方法,能够总结其宝贵经验并传递给后人作为参考,同时,也为芭蕾舞教育理论事业提供具体例证,更加完善中国的芭蕾舞教育事业。
“我爱芭蕾舞事业,更加爱我的学生。只是爱的同时不禁为中国芭蕾舞的未来而感到担忧。”⑥数据显示,如今的中国芭蕾舞人才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在逐年下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如今学生对芭蕾舞的付出和老师对学生的付出不成正比,甚至一些学生视老师的努力和付出为枷锁,对芭蕾舞不热爱,对老师的付出也视而不见,更不要说努力苦练了。
一些老师和学者把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归为“时代的变化”,然而,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是呈上升状态的,剧院里每天都有国内外的大小演出,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出现,以至于芭蕾舞越来越普及化。但专业的芭蕾舞学生自身拥有着较好的学习天分与先天条件,享受着国家提供的优质资源(如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场地以及国家级芭蕾舞教师的授课)却不珍惜,国家的大量投入与教师倾尽一生心血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馈,“真的很为中国芭蕾舞的未来而担忧”⑦。试问从一位战绩赫赫的七旬芭蕾舞艺术家前辈口中说出这样的担忧,是否能为如今专业院校的芭蕾舞学生敲响警钟呢?
朱美丽老师作为中国芭蕾舞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不仅拥有一颗对芭蕾舞事业的热爱之心,还充满对后辈的关爱之情。一位成绩斐然的艺术家前辈至今仍在为中国芭蕾舞教育事业做着贡献,这份热爱,这份信念,是当今社会最珍贵的东西。朱美丽老师的奉献与博爱精神值得后辈们学习,其发展的一套独特的“上海风格芭蕾舞教学理念”作为珍贵的芭蕾舞教学经验也值得后辈们钻研与借鉴,并将其中的精髓不断传承与发扬。
【注释】
①来源于笔者于2019年7月对朱美丽老师的口述采访。
②来源于笔者于2019年7月对朱美丽老师的口述采访。
③在俄罗斯学派的训练基础上结合了切凯蒂教学法(英国皇家舞蹈学院至今沿用)。切凯蒂教学法具体参见:Cyril W.Beaumont,Stanislas Idzikowski.The Cecchtti Method of Classical Ballet[M].New York:Mineola,2003:10—58.
④来源于笔者于2019年7月对朱美丽老师的口述采访。
⑤该语句最早由著名舞蹈家巴兰钦提出。巴兰钦参与创办了美国芭蕾舞学校和纽约城市芭蕾舞团,其编舞技法和思想将古典芭蕾领入新的时期。
⑥来源于笔者于2019年7月对朱美丽老师的口述采访。
⑦来源于笔者于2019年7月对朱美丽老师的口述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