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诞辰200周年

2020-12-02 12:50贾晓伟
歌唱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威尔第戏剧性歌剧

贾晓伟

2001年10月“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我在保利剧院见识了波兰华沙国家歌剧院版的威尔第歌剧《纳布科》。据说这是《纳布科》首登中国舞台,时值威尔第逝世100周年,媒体誉为乐坛盛事。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是威尔第歌剧,也非华沙国家歌剧院的演出水准,剧中将要出现的五匹战马一时抢尽了话题风头,议论纷纷。因为活马要站在舞台上充当角色,歌剧的宣传方不停爆料马匹喂养与运输等系列新闻,让观众担心五匹马在舞台上尥蹶子或出恭了怎么办。我的座位在剧院前排,未见成马有何异常,只觉得怪怪的,尤其是目睹以马“抢戏”,因不适应强烈灯光而嘴角白沫流动的时候。听众们的嘀咕声里夹杂了不少惊讶。

当然,歌剧属于大制作、大投入,输出卖点,剧院爆满了才可能收回成本,也无可厚非。但以真马作为噱头,在当时国内外的《纳布科》演出中已是风尚,还是给人一点马戏团与歌剧混合的感觉。不过,歌剧里那首被誉为意大利“第二国歌”,由剧中被囚犹太人合唱的《飞吧,我的思想,展开金色的翅膀》还是激荡人心,极具感染力。

《纳布科》的主题是反抗暴政。威尔第1841年写成它时,还是个年轻人,可谓才华盖天、能力超强。歌剧这种音乐与戏剧结合的形式,要求作曲家的综合能力,既要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有趣好看,还要顾及剧中各色人物展现不同的唱功。不是天才,断难写出此类曲式的佳作,而日后得以流传的更是凤毛麟角。威尔第之前,有许多意大利作曲大师一生写有几十部歌剧,但至今还能上演的少之又少,可见创作歌剧是件高耗能、高投入而又极易被遗忘的悲怆事业。威尔第无疑是幸运者,他不仅是世界上被演出剧目最多的歌剧大师之一,而且近年来舞台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时,屡有作品被重新包装,推出后引起轰动。我当年看《纳布科》,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威尔第的作品十分现代,与当下没有隔离。他的叙述线条干净,故事与人物设计既不拖沓也不臃肿;作品里有一种清新有力的东西,主题的分量又很重。

就趣味而言,听古典音乐的乐迷一般爱听键盘音乐、室内乐、协奏曲与交响乐。喜听歌剧并能品出味道,甚至听懂原版歌词的,少之又少。另外,歌剧难脱戏剧的外壳,须向戏剧性屈服,看剧与听音乐难以结合时会有眼睛与耳朵的“打架”现象。就歌剧的发展史而言,到了瓦格纳时有了终结之虞,几近告别:他的歌剧充满象征与寓言,不再塑造具体的人物,神界与人界的争执,听来听去,像一部部交响乐的图像再现。唯有威尔第出现,复活了歌剧的生机。他写的是真正的歌剧,其间充满音乐与戏剧性的高度结合。与瓦格纳相比,他的宏大与深邃更接地气,不仅对众生的苦难与矛盾充满认识,而且善于把个体遭遇上升为人类的普遍经验。威尔第为莎士比亚戏剧所写的歌剧几乎部部是精品。他对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剖析,在音乐里细腻体现;戏剧性能入能出,绝不伤害人物的鲜活感与客观性。看威尔第充满古典精神的歌剧,感觉不到火气与邪气;他从感性经验里的提炼功夫,以及形式上的得体剪裁,是当下仍能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威尔第戏剧性歌剧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19 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威尔第的《唐卡洛斯》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