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晓玫钢琴演奏的风格与特点
——以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为例

2020-12-02 05:54杨馨怡河南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2期
关键词:哥德堡变奏曲巴赫

◎杨馨怡 (河南大学)

朱晓玫在近些年来逐渐走进了大众们的视野,她钢琴演奏的风格与特点更是给人们留下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音乐作品中,用她东方的音乐审美加上独到的见解与感悟,使这部音乐作品别有一番韵味。

一、人物及其音乐作品的简要介绍

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非常重要且影响力较大的一位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通常需要演奏家技艺娴熟,同时思想方面也需要有较高的领悟。在这条通往音乐艺术的旅途中,巴赫可谓是倾其自己的所有,他对于整个巴洛克时期音乐,对于欧洲音乐的走向,对于宗教性音乐的发展,乃至当代音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巴赫信奉的宗教是基督教路德宗,宗教当中的大多数音乐作品都出于他的笔下,富有浓烈的现实生活气息,贴切生活,贴切社会,更贴合人的发展变化。

这首音乐作品《哥德堡变奏曲》是1741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晚期创作的一部羽管键琴作品。全曲共有32段,主题,30个变奏,主题反复。这首作品以宁静深远,广阔优美的“咏叹调”主题开场;接下来发展的30个变奏,每个变奏都各具特色,各富魅力,十分美妙动听,有时安静有时活泼,有时悲伤有时欢喜,有时热闹有时孤独;尾部又回到了最初寂静优美、宽广辽阔、温和惬意的咏叹调主题上。

朱晓玫,法籍华裔女钢琴家,她是一位不被大众所熟知,朴素真实又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家。她对于钢琴艺术或是对于巴赫所付出的情感是人们都无法理解、难以想象的,她一辈子没有结婚,在钢琴艺术上投入了自身所有的精力。朱晓玫的人生历经坎坷,在“文革”时期,文化输入方面阻止了西方音乐文化的进入,乐谱当然也被毁灭。一天偶然的机遇,朱晓玫接触到巴赫,得到了巴赫的乐谱,于是就偷偷把乐谱抄下,珍藏起来,这种行为在当时是十分危险的,但也在危险的环境中,她有幸认识了巴赫。后来,朱晓玫下定决心到美国去闯荡。在美国的生活朱晓玫过得也并不称心如意,她一个人打多份工,借住在别人家里,练琴时又害怕吵到邻居或房东。刚开始练琴时为了图快,就不认真看谱。于是上课的老师五分钟就想把朱晓玫打发走了,当时她在做事物清洁,一个小时只有五块钱的收入。但老师上课的钱是十分昂贵的,一节课要支付一百美金。在看到这个教训之后,朱晓玫就以此为戒,心中定好了目标与方向,并朝着这种美好向往拼搏奋斗。朱晓玫生活的磨难经历与在音乐艺术上的执着追求,她就是独一无二的朱晓玫,她对巴赫的诠释被誉为是“最纯净的声音”。

二、朱晓玫演奏的风格与特点及其音乐思想与情感

朱晓玫弹奏的《哥德堡变奏曲》在中国或在西方国家都能引起强烈的反响,获得听众们热烈的掌声和赞许的目光。朱晓玫的演出从来没有光鲜亮丽、夺人眼球的礼服,钢琴前的她总是以简单朴素的东方着装,留着利落的短发。所演奏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也像朱晓玫一样,直见本真,纯粹干净。演奏这首作品的朱晓玫不仅自身陶醉其中,听众们也十分沉醉。在音乐形式中,变奏曲本身就一种令人陶醉的变奏方式,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朱晓玫的演奏更是利用这种形式,使乐曲的呈现悠然自在,生动形象,有灵气,好像身临其境一样。没有好的音色就无法流露出好的艺术情感。在音色的处理上,朱晓玫的触键干净细腻,清晰圆润。开场“咏叹调”主题中的演奏抒情柔和、宁静广阔、优美动听,似水滴般从手掌滑下指尖;30个变奏中,时而活泼热情,灵活跳跃的双手像精灵般在舞动,时而温暖安静,柔如冬日的阳光,时而悲伤孤独,像是在讲述伤心的故事;直到结尾“咏叹调”中的最后一个音结束都是陶醉在其中,那么有力量。在横向旋律方面,朱晓玫的演奏技艺娴熟高超,表达准确,旋律结构完整,旋律线条流畅连贯,音乐流动性强,促进乐曲的发展。在朱晓玫纵向和声的演绎中,不像人们在一起说话时叽叽喳喳、喧嚣嘈杂,好似有种魔力,几个声部同时演绎亦不失和谐,层次感也非常清晰,她沉湎于多声部间的对话,演奏极富色彩,塑造了美妙生动的音乐形象。力度的强、弱、渐强或减弱等变化也是表现乐曲的重要手段,可以丰富情感的表达,并造成乐曲的对比与发展。在力度运用上,朱晓玫的“强”与“弱”的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强”时欢快豪放,“弱”时温暖柔和,依然很有力量。笔者认为,朱晓玫弹奏大多数音符的力度是趋于强与弱之间的平衡点的一种状态,她不像一些乐曲中演奏时的大悲大喜,这种强弱之间的近乎平衡的演奏状态所抒发的情感会更加的细致,更容易走进听众内心,带动听众情感的变化发展。

倾听朱晓玫弹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音乐作品的听众是愈来愈多,有些地方的音乐会人们都已经坐在了门外。这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令人们如此沉醉,如此向往呢?笔者认为,朱晓玫纯净细腻的音乐缓缓地走入了人们的心灵,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音乐作品的柔和温暖使人们静下心来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感受自己。她的演奏是用心至深、用情至深的演奏,是巴赫、她、人们情感的共鸣,能到达人们心灵的远方。在大自然中朱晓玫最喜爱的是山和水,山,巍峨屹立,给她勇气:水,汩汩流淌,给她平静。朱晓玫是信奉道教的,国家不同,宗教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对朱晓玫而言,巴赫近似于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这首音乐作品与佛教音乐相通。老子《道德经》中说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世间万物没有比水再柔弱的东西了,但攻坚克强是什么东西都无法胜过水的,柔胜过强,以柔克刚,天下的人们没有不知道的,但就是没有人们可以实行。开场朱晓玫演绎“咏叹调”的乐谱也是如此,从她的音乐中能感受到时光像水一般静静地流淌,水可以清澈见底,也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就是生命,就是人生。朱晓玫说这首音乐作品也是复调音乐,它揭示了一种生活观,要倾听每个人的声音,强者不能垄断话语权。最重要的主题是在低声部,很少有人能够听到。但她知道,艺术家应该站在弱者和被侵害的人一边。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中几乎体现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似乎是人们的所有情感的表达。巴赫使一个主题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人的一生是起伏波浪式的前进,这期间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但永远记得初衷。朱晓玫觉得这首乐曲就像是个与她生活的人,与她形影不离,一直在她身边陪伴着她。笔者认为,最后结束的咏叹调也极为能打动人,在经历过30个变奏之后再来欣赏最初的主题,会别有韵味,出现不一样的情感与体验,似乎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永无休止。朱晓玫认为,人们应该感谢巴赫,有谁比他更好地表达了人性,作出这样伟大的音乐?朱晓玫忘我的演奏,在乐曲结束后赢得了听众们热烈的掌声。听众们的答复给了她信心,相信这首乐曲会继续传承下去,它是爱和世界光荣的赞歌。

结 语

音乐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容的。著名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得好:“统一性寓于多样性之中”。正是音乐文化融合的多样性才孕育了像朱晓玫这样独具魅力的音乐家。巴赫《哥德堡变奏曲》音乐作品像是展示了人生路途的起起落落,它不仅像是对巴赫一生的描述,也像是对朱晓玫生命乐章的描绘。朱晓玫常想对巴赫说,虽然您与中国人们素未谋面,不曾相识,但是您的音乐足以让中国人深爱着您并永远的记住您。朱晓玫希望能把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带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们听到这部音乐作品,了解这部作品,感受这部作品,甚至记得这部作品。她的演奏真实、深沉、毫不矫情造作,是那样的透彻、纯净、柔美,抵达人们心灵的远方。这首音乐作品像是烙印在朱晓玫的生命里,成为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们谁也离不开谁,早已融为了一体。这首音乐作品已经伴随着朱晓玫走过三十多年,在她今后的岁月里仍会继续陪在她身边,与她一起度过接下来的生活,抵达她内心更远的美丽的地方。

猜你喜欢
哥德堡变奏曲巴赫
民歌主题变奏曲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巴赫
上学歌主题变奏曲
心情变奏曲
跑过哥德堡半程马拉松 更懂Volvo说的北欧幸福观
我是听巴赫的
我是听巴赫的
Way Out West音乐节10周年狂欢
春日条纹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