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淇/ 黄诗雨 (桂林理工大学)
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音乐,1818年登台演出,曾在华沙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在欧洲巡回演出。后来因为华沙起义的失败定居于巴黎,进行音乐教学和创作工作。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音乐为基础,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曲调多为优美、情感丰富而细腻、创作曲目多为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音乐作品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他的一生创作了大约200部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两个时期:华沙时期和巴黎时期。肖邦在华沙出生并生活了20年,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这段时期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大多表现了他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充满想象的浪漫主义情怀,同时受到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波兰民族音乐的色彩。1830年爆发了华沙起义,肖邦和他的家人离开祖国迁居法国巴黎,华沙起义的失败和波兰的沦陷使他心灵受到了严重打击,这一时期肖邦音乐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冲突性和悲剧性音乐元素,表现了肖邦对祖国深切地热爱和思念以及亡国之恨,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这一时期也是他音乐创作的全盛时期,体现了他的思想艺术的高度成熟。
夜曲是19世纪初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一种钢琴曲体裁,主要表现夜晚的宁静,对大自然的描绘,旋律抒情、柔美。肖邦在创作《夜曲》时,肖邦以菲尔德夜曲作为基础,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在音乐要素中寻求发展和创新,他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从情感表达、作曲手法、曲式结构、和声织体等方面比前人更具有创造性。肖邦的一生创作了21首夜曲,并且将夜曲贯穿于整个音乐生涯,这也是肖邦在创作音乐作品时的黄金时代,反映了他的思想和情感的变化历程。在肖邦的夜曲中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夜晚的静谧,同时抒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体现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
肖邦的音乐作品具有波兰民族音乐和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同时还表现出他独有的艺术风格以及内心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夜曲中体现得淋漓精致。肖邦创作的夜曲使得这一音乐体裁成为19世界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之一。其夜曲创作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1、旋律优美,肖邦的夜曲创作的主旋律具有歌唱性和抒情性,同时还柔和了宣叙性和装饰性。装饰音的使用使旋律更加生动、饱满,为乐曲增加了连绵不断的动感。大胆使用半音和等音进行,使之更加流畅。旋律打破了古典主义时期结构的方整性,用重复模仿、变奏等手法为旋律的气氛增加唯美的意境。2、和声、调性丰富,肖邦在和声写作时,运用独特的和声手法,持续的低音,同时加上中声部的和声变化,形成多层次的音乐色彩,营造出意境和背景。与众不同的是,肖邦的夜曲中常用离调、远近关系转调的写作手法和尖锐、不和谐的音程以及小七和弦不加解决的连接,使音乐更加细腻的同时表现出一种不稳定的因素,推动音乐向前发展。调式上多使用平行大小调交替对比,使音乐的色彩明暗度更加明显。表现出内心的纠结、平静与动荡的交织、美好与悲伤的对比。3、表现力丰富,一般的夜曲是优美恬静的,个性色彩也不突出,旋律起伏不大,大多表现夜晚的寂静或与恋人互诉衷肠,描绘梦幻般的场景。但肖邦的夜曲注入了大量的个人内心情感,尽情地诉说心中的感受,是肖邦内心的真情流露。例如c小调夜曲(op.48 nr.2),在第一乐段运用优美抒情的宣叙性的旋律,而在第二乐段转为强烈的、富有激情的、戏剧性的强烈对比,从力度、速度、织体上进行变化,在伴奏部分加入连续的三连音表现内心的矛盾、不安与悲愤,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挣扎。同时表现了流落他乡的思乡之情和祖国沦亡的悲痛心理,是肖邦音乐抒情性、英雄性,悲剧性的结合,让人产生灵魂深处的震撼。第三再现乐段是变化再现,将主题旋律进行变化重复,加入装饰音,在伴奏部分改变原第一乐段的伴奏织体呈现出来。肖邦的夜曲打破了原有夜曲的宁静、柔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生命。4、节奏变化,肖邦在夜曲中独创了“自由速度(rubato)”,是指在旋律线中的速度自由,可作渐慢渐快处理,但总时间要与节拍相吻合。肖邦在作曲风格上习惯运用慢板节奏,让情感与音乐可以通过钢琴完美融合,提高了钢琴所具有的旋律美感。
以#c小调夜曲Op.27No.1为例,分析肖邦夜曲的演奏特征。夜曲的创作几乎贯穿了肖邦的一生,在1830年到1848年期间,肖邦都在进行夜曲的创作。这一首曲目创作于1835年在这一阶段,肖邦经过了生活的体验,在艺术水平的创作上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也让Op.27No.1拥有最为庞大的震撼感。在肖邦夜曲结构中Op.27No.1是最庞大的一首,无论是肖邦的思想或者是肖邦的艺术风格,都已经进入了一个真正成熟的阶段。Op.27No.1用强烈的对比以及简洁的手法给人以非常素朴,但是却具有震撼的戏剧性,肖邦的Op.27No.1惯用了夜曲结构中的ABA三部曲,其中A部分是缓慢的,用的是4/4拍连续波动的六连音伴奏,则需要用演奏家的右手来弹奏出Op.27No.1结构所具有的阴郁、暗淡的旋律,而B部分则将缓慢的四拍子逐步转换成稍微加快的三拍子,加上左手三连音的不断持续,其目的是为了快速地展现出内心不安与悲痛,B部分属于Op.27No.1的第二主题,八度由弱到强所发出类似号角的声音,让听众在聆听这首曲子时,感受到悠长且舒展的旋律,逐步变成急促激动的连续短句,这种方式可以快速的让音乐本身的张力变强。乐曲的结尾也持续了八个小节的安静尾音,用明朗的曲调来将乐曲之前的阴暗心情逐步地吹散。想要有效演奏好这一首曲目,需要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了旋律以及力度。从旋律上分析这首曲目,需要考虑到由于这首曲目的A部分旋律气息比较悠长且舒缓,左手会在实际演奏时有大跳的琵琶和弦,在微弱的声音下衬托右手所弹出的朴素旋律,这也是肖邦夜曲作品中所具有的连贯性,不能够断弹。在演奏时手腕要极其的敏感以及柔顺,起到弹奏的连贯性。而在力度上,由于A部分和B部分的力度不同,为此从B部分开始需要连续不断增强力度,让情感越来越强烈。最后3小节转位大调,表现了云开雾散的情绪,使抑郁、不安的心情得到释放和安慰。
肖邦的夜曲既有浪漫主义色彩、波兰民族音乐风格,又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艺术魅力,不仅来自于肖邦所具有的独特音乐表现风格,同时也是肖邦对于音乐语言的不断创新,不断赋予音乐语言更多的形式与内涵。《夜曲》所具有的丰富意境以及思想内涵促使夜曲成为十九世纪杰出的音乐体裁,促进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在音乐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