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暴风雨奏鸣曲”为例分析贝多芬奏鸣曲风格

2020-12-02 05:54王潇西北师范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2期
关键词:古典主义奏鸣曲乐章

◎王潇 (西北师范大学)

提起贝多芬人们便能想起其在音乐与作曲方面的成就。他在乐曲的创作方面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古典主义风格,还创新性的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乐曲风格,其也被后世的人敬称为乐圣,而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更是被人们视作是音乐艺术的瑰宝。尤其是其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在形式上既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的乐曲风格,又利用创新的创作形式对其进行了突破。

一、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发展

贝多芬在其音乐作品的创作方面共经历了波恩时期、维也纳初期、成熟时期、危机时期等四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波恩时期。该阶段的时间是在18世纪的70年代至90年代。在童年时期受到父亲强迫的贝多芬开始了提琴和钢琴的学习,尽管其八岁便进行了公开的演出,但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同贝多芬直至十一岁才真正对德国传统音乐形式的意义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在此时其才真正融入到钢琴的学习中,这一时期其共有两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其次,维也纳初期。该阶段的时期是在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的初期。这期间贝多芬开始出入贵族的社交场合中,心态、思想等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这一时期内其创作出了极具代表性的“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和“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再次,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受战争与国际形式的影响,贝多芬的爱国主义情怀被激发,“英雄交响乐”也在这一时期被创作出来并受到了爱国人士的支持;最后,危机时期。贝多芬在这一时期所创作的作品相对较少,但从内涵等方面来看其作品的形式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无论是作品的创作形式还是在艺术层面的刻画都表现得更加丰富,传统古典主义风格的钢琴奏鸣曲形式也在这一时期被真正意义上的代替。

二、贝多芬不同时期钢琴奏鸣曲风格

(一)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也就是贝多芬钢琴创作的波恩时期至维也纳初期,其共创作有钢琴奏鸣曲十一首。就这一时期其作品风格的演变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的两阶段:

1、对传统古典主义风格的延续

对传统古典主义风格的延续阶段也是贝多芬整个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贝多芬的创作由于受前辈及老师的影响,因此在其奏鸣曲中仍保留有传统古典主义奏鸣曲创作的风格,在曲式结构等方面也有着较强的对比性。

2、贝多芬独有创作风格的形成

在此阶段,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除了对传统的古典主义风格进行延续之外,还通过大胆创新的方式对奏鸣曲的创作进行了发展,形成一种贝多芬奏鸣曲创作所独有的艺术形式。

(1)“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形式风格

贝多芬在作品创作中融入了激昂的情绪,利用更加庄严的音调形式创作出了独特的贝多芬风格的奏鸣曲形式,音乐风格浪漫且优美且无论是从内容来看还是从旋律和结构等方面,来看其都渗透着日耳曼民族所独有的理性。

(2)“降B大调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的形式风格

在这一作品的创作中,贝多芬转变了传统钢琴奏鸣曲中将第一乐章作为主要乐章的创作形式,而大大缩小的该乐章的规模将奏鸣曲的重点放在了整部作品的第三乐章中,凸显了钢琴奏鸣曲的整体性。

(二)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期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的前14年,在此期间其共创作钢琴奏鸣曲十六首。这一阶段也是贝多芬在其钢琴奏鸣曲创作方面最为鼎盛的阶段,在此期间内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体现了其独有的形式和风格,如功能性关系在乐曲中的逐渐减弱以及色彩性关系在乐曲中的逐渐增强等,直至将传统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影响彻底的消除,而创造出了更具个人特色的奏鸣曲形式,推动了钢琴奏鸣曲向浪漫主义风格的发展。

1、对传统古典主义奏鸣曲形式的转变

首先,转变了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顺序。在创作方式方面均采用了以慢乐章开始的方式,而将原本应在开头的快板乐章放置在了整首钢琴奏鸣曲的结尾处,改变了传统乐章以快慢快的顺序所构成的形式;其次,对为尾声进行了扩大处理。作品中各个乐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更突显了奏鸣曲的整体性,并将乐曲的高潮放在了作品的结尾处,使钢琴奏鸣曲的尾声处理方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再次,转变了传统乐章的数量。在这一时期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贝多芬突破性地采用了仅由两个乐章所构成的奏鸣曲形式,如“G大调第十九钢琴奏鸣曲”。最后,转变了第一乐章中的曲式结构。对传统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结构进行了转变。

2、类似于幻想曲的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所创作的类似于幻想曲的钢琴奏鸣曲中“升c小调的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作品,贝多芬在作品创作中运用了创新的新形式。比如,其在作品的第一乐章采用了自由曲式的独特形式,在乐曲的第二章中又采用了即兴曲式。

3、标题性在钢琴奏鸣曲中的使用

也在这一时期,贝多芬将标题性运用到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所谓标题性实则是浪漫主义风格中的典型特征之一。“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这一钢琴奏鸣曲的命名与莎翁的《暴风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4、进行曲在钢琴奏鸣曲中的融入

将进行曲的形式融入到钢琴奏鸣曲的创编中也是由贝多芬所创造的一种作曲形式,比如“降A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这一作品中的第三乐章就使用了进行曲的形式在其中。

5、强化的奏鸣曲的抒情性

浪漫主义风格钢琴奏鸣曲也凸显了其在乐曲中强化的情感表达,比如在贝多芬的“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和“升f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奏鸣曲”中融入了激昂的情绪和勇敢的精神在其中。

(三)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的创编方面最为鼎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其共创作了5首钢琴奏鸣曲,且每一首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他对钢琴奏鸣曲的曲式进行了发展与完善,更突显了其完整性。在这一时期的贝多芬无论是其行为方式还是思想态度等都提升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1、复调艺术在创作中的应用

贝多芬在晚年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对赋格有着特殊的偏爱,所以其在作品的创作中会将赋格融入其中。比如“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在第一乐章的创编中融入了卡农中的赋格形式,并采用了不和谐的声部表现形式来进行复杂情绪的表现。

2、和声及乐章关系的创新运用

就和声来看,这一时期贝多芬在作品创作中对其功能性进行了削弱。这主要是因为浪漫主义风格的奏鸣曲创作强化了对和声的运用,而其中减七和弦等和弦形式的大量运用造成了和声在作品中功能性的削弱。

3、变奏曲式在创作中的运用

变奏曲式是贝多芬在这一时期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所经常使用的一种的创作方式。比如在其所创作的“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便对这一变奏曲式的创作方式进行了六次的运用,同时这种创作方式也作为一种创新的形式贯穿在了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中。

三、以“暴风雨奏鸣曲”为例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

“暴风雨奏鸣曲”在其作品形式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贝多芬共用了三个乐章对“暴风雨奏鸣曲”进行了呈现,且三个乐章的创作均表现为奏鸣曲的形式,而在节奏等方面的处理上也具有典型性:

首先,对第一乐章的处理。在第一乐章的处理中充分展现了画面戏剧性的冲突特征极富创造性。贝多芬在这一乐章的创作中采用了非常复杂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节奏速度的急速转变以及难以分辨的不稳定调式的运用,使乐曲更增添了一份幻想的色彩在其中,也使整部作品的表现形式和主题之间形成了统一,提高了作品的整体性。

其次,对第二乐章的处理。相较于第一乐章强烈的对比来看,贝多芬对“暴风雨奏鸣曲”第二乐章的处理更给人以如暴风雨后祥和宁静之感,呈现给听众更加浪漫的画面感。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采用了奏鸣曲典型的快板形式,对展开部进行了省略却突出了对结尾的处理。

最后,对第三乐章的处理。在这一乐章的创作中贝多芬充分运用了小快板的形式,对十六分音符迅速的运用使乐曲的结尾更显优美性,也充分展现了乐曲各段之间鲜明的明暗转变。

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手法及特征

就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乐章来看,尽管作品存在很强的对比性,但在主题和副主题之间的运用并不存在矛盾性。这主要是因为不论是主题还是副主题其所表现的内涵均是欢快的。首先,从结束部来看,在创作过程中大量的对重复进行了运用,给予听众一种自问自答的感觉,丰富了整个结束部的和声形式;其次,从展开部来看,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的展开部对转调进行了运用并结合的动机的形式对乐曲进行了再加工,更加凸显了奏鸣曲创作的自由性;再次,从再现部来看,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呈示部的创作中利用主调的形式进行了主题的展现,因此,再现部的形式结构除了在连接处运用了转入下属调的形式之外,其他的运用往往显得非常规范;最后,从尾声来看,贝多芬在创作的手法方面对主部的材料和元素进行了运用。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中贝多芬采用的大量的重复形式,而没有对和声和旋律的使用方式进行创新,而延长音的使用也使得乐曲的结尾变得相对较为模糊。

结 语

从贝多芬所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可以看出,其作品的风格特征往往与其所处的社会形势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反映的是在特定时期下所展现的革命精神,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其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方面既有着对传统鼓点主义风格的发展与继承,又创新的运用了独特的手法开创了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音乐形式,使钢琴奏鸣曲以一种更加独特方式展现在了世界舞台上,在世界音乐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古典主义奏鸣曲乐章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向古典主义致敬
饥饿奏鸣曲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
激情 宁静 唯美
浅析布索尼《C大调钢琴协奏曲》的和声特点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