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铃 (华南理工大学)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昭示着作曲家的创作风格逐步走向了成熟。该作品创作完成于1894年,根据法国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作创作而成,是一首梦幻般的交响诗作品。
作品全曲没有非常明显的曲式结构,曲式概念较为模糊,但人们习惯性将其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从开始到36小节;第二乐段从37小节到93小节,这一乐段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37小节至54小节,第二部分为55至78小节,第三部分为79至93小节;第三乐段从94小节至全曲结束,第三乐段是全曲的再现部。乐曲的主要主题有三个,其它主题皆为重复主题、变奏主题或者假变奏主题,总共构成十三个主题。
主题第一次出现是在乐曲刚开始的前五小节,由长笛演奏出,旋律是下滑的半音阶,轻柔缓和,有一种慵懒的感觉,仿佛牧神午后初醒,睡眼惺忪的打量着周围,顺便回忆起梦里的美好景象。所以这一主题首先在乐曲开始之初就为整个乐曲创设了一种意境。
第二次主题的出现在乐曲的第11小节到第14小节。这一次几乎是第一主题的重复再现,也是由长笛演奏主题旋律,衬托伴奏声部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演奏。与第一主题相比尾部个别音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音乐表达上的一种递进,表现出牧神由初醒到渐醒的状态。
第20小节变化再现了第一主题,第一个音升C持续了六拍比原主题多了一倍。长笛演奏出来的声音也更加悠长,舒缓,后面的音型更加密集,给听众一种急促感。衬托伴奏声部由英国管、竖琴、大提琴演奏。
第22小节出现的主题是原有主题的低三度模仿,旋律线条基本和原有主题一致,但是音域更低,用长笛演奏出相比较有一种低沉的美感,其它声部有第一竖琴、第二竖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第一主题的第四个变奏主题,出现在25小节,主奏乐器依然是长笛,但是这次伴奏声部更加丰富,单簧管、大管、圆号、第一竖琴、第二竖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伴奏声部的丰富增加了主奏旋律音响效果的可欣赏性,提升了乐曲色彩。
第二主题出现在第37小节至39小节,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对比主题存在,这一次主题音乐不再由长笛演奏,由双簧引出主旋律,伴奏声部演奏乐器为大管、竖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在前面一阵紧张的音响之后,第二主题的出现使乐曲又回到了短暂的平静,这一主题旋律线条没有太多起伏,音型也比较简单,但是音色欢快明亮,饱满有力。正是有这样的主题对比才能营造出不同的梦幻意境。
第三主题从第55小节到58小节。由高声部的长笛演奏出这一主题的旋律,这一主题仍然是作为第一主题的对比主题出现,这种对比使全曲的乐思有了更大的起伏。旋律起音较高,但线条变得更加简单,简单的几个音就像高山上的流水一样,从山涧急速流下,使乐曲达到了全曲的高潮。其它声部的伴奏乐器有: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圆号、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
乐曲第三部分的主题依然是第一主题的简单再现,但是节奏进行了一定的扩充,使音乐的表现更加丰富,加上其他伴奏声部的音响,听众仿佛能够从乐曲的听觉中感受到牧神慵懒之余多了与周围事物的互动,增加了牧神醒后的传神状态。
再现部分第一次变奏出现在76小节到80小节,节奏为4/4拍。这次变奏,是主题的第一次再现,所以为了强化音乐主题印象,一个变奏之后,又连接一个变奏,只是第二个变奏在原基础上低4度。主题演奏乐器依然是长笛,伴奏声部的乐器竖琴、小提琴、中提琴、低音大提琴,演奏第二个变奏主题时加入了单簧管、大管,弦乐组加入了大提琴,小提琴只保留第二小提琴。这两个变奏音符密度较原主题更加分散,所以听觉会有空旷之感。
再现后的第二次变奏出现的小节数为84到85小节,这一次变奏和上一次变奏音符节奏型基本相当,但是旋律走向则比其第一组变奏低半音行进。伴奏乐器也类似,主要是竖琴和弦乐组。
再现部分最后四次主题变奏,各自所占时值分别为一小节,而且是每两次变奏顺次连接成一组,分别是91小节、92小节为一组和97小节、98小节为一组。前一组变奏分别用到两支长笛演奏,后两组变奏则只有一支长笛。前一组会使整个主题旋律的音调更加厚实,而后面一组则更加靠近原主题,听觉上有回归之感。衬托伴奏声部这两组几乎用到了木管乐、圆号、弦乐组的所有乐器,音响效果很饱满。
配器对于一段旋律具有非常重要的装饰性作用,《牧神午后》的乐器编配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每种乐器运用得恰到好处,比较灵活,尤其是拓展了管弦乐的发展道路,提升了乐曲旋律的可欣赏性。这首作品使用了小型乐队,主要的乐器有弦乐器、木管乐器、竖琴、古钹以及一组铜管乐。
高声部主奏乐器为长笛,这在一开始主题进入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长笛作为主奏乐器的地位,并且贯穿于乐曲全部。长笛的音色深沉有力,但是在这首乐曲中演奏出了自然飘逸的音色感觉,加上半音阶和变化音阶构成的旋律,形成了一种神秘感,比如第一主题的出现,当长笛演奏出这段旋律的时候,让人感觉到牧神午后初醒的画面如梦幻一般既朦胧又神秘。
除了长笛之外乐曲还选用了其它木管乐器,而且《牧神午后》也是偏向于木管乐器的音色,这使木管乐器演奏的旋律成为了这首作品的乐思主题。比如,第二部分出现的第二主题旋律,由双簧管演奏,当高声部的长笛演奏短暂结束之后,双簧管顺势进入,承接了高声部的音乐,完成了非常和谐的“声部交接”。
弦乐组是这首作品乐队编配中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弦乐组主要作为伴奏乐器存在,相对于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大多数管弦乐作品当中弦乐器作为主奏乐器来说,这是作曲家的大胆创新。作曲家将这些乐器多层次分部,相互交织,最大限度的开发它们的音色,用细腻的演奏创设乐曲的背景气氛,衬托和铺垫乐曲的主题旋律。
铜管乐器在这首作品中运用比较少,只用了四支F调的圆号。圆号在这首作品中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填充和弦,平衡主奏乐器和伴奏乐器之间的力度,有时候也偏向于一方使声部之间的力度形成对比。比如第17小节到19小节出现的圆号声部就担此作用。第二个作用是用圆号演奏出类似于号角的音色,增加乐曲的田园意境,让人们能够通过圆号的声音想象到牧神在田园中慵懒的样子。
乐曲中还用到两架竖琴和一个打击乐器古钹。竖琴在一般乐曲中都是色彩乐器,在这首作品中竖琴也是色彩乐器,担任背景音色的角色,竖琴音色的出现使整个乐曲显得更加典雅和有魅力。在全曲结束前出现了整首乐曲的唯一打击乐器——古钹,但是作曲家并没有像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将打击乐作为制造宏大音响的乐器一样使用,而是用古钹的独特音色唤起人们对牧神的联想。
《牧神午后》虽属于印象派作品但是遗留有很多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但德彪西的创作手法更加灵活,没有拘泥于浪漫主义时期管弦乐作品创作的条条框框,乐曲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音乐主题,增加了音乐呈现的丰富性。突出了木管乐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乐器音色的表现力,为印象派作品的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