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伟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正在急剧地发生着变化。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已经刻不容缓。对生活环境进行保护,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先民已经有了高度的认识,环保釭灯的设计、制作和使用就已经体现了这种先进的科学发明。环保釭灯在考古发掘中出土很多,它们造型各异,有着汉文化独特的时代气息,并各具特点,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河北博物院藏长信宫灯(图一)整体造型为一位跽坐持灯的宫女形象,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等部分组成,各部位均可拆卸,宫女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形成烟道,灯罩由两片可活动的弧形板合拢而成,灯盘一侧有柄,转动可以调节照明方向;带罩铜灯造型为三足鼎形,由鼎、灯盘、灯罩、烟道等部分组成,三足鼎呈扁球体,下有三兽蹄形足,与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汤鼎的样子相似,鼎口沿上承灯盘,灯盘外侧有叶形鋬,盘底圈足套于鼎口内。南京博物院藏错银铜牛灯(图二)为一头雄浑壮硕的黄牛造型,由牛身、灯座、灯盘、灯罩、烟管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均可拆卸。牛俯首站立,双角上扬,四足敦实有力,尾巴向上卷曲,牛背上有圆筒形灯座,灯罩可以转动,牛头上有弯曲形烟管与灯罩相连;云纹铜牛灯整体造型为牛的形状,由牛身、灯座、灯盘、灯罩、烟管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均可拆卸。牛的躯体浑圆结实,俯首,耸角,双目圆睁,翘尾,神态憨厚,强壮有力。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雁鱼铜灯(图三)、山西博物院藏雁鱼铜灯、山西青铜博物馆藏雁鱼铜灯造型为水禽衔鱼的形态,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雁伸颈回首,口衔鱼身,其颈部细长,身躯较胖,短尾微翘,双足伫立,鱼身则较为肥胖,器身以彩绘方式进行装饰,雁羽精描细画,栩栩如生,色彩鲜艳,显得精美而华丽。广西自治区博物馆藏凤形铜灯为回首伫立的凤鸟造型,美观庄重,凤鸟带冠,颈向后回首弯曲,口衔圆形灯罩,长尾下垂及地,与双爪确保灯具的稳定。这些精美的釭灯都是汉代先民发明创造的环保灯具,釭灯的造型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显得轻巧华丽,优雅迷人,既实用又美观,既能降低烟尘的排放而且还能调节灯光的照明方向和亮度,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珍品。
图一 河北博物院藏长信宫灯
图二 南京博物院藏错银铜牛灯
灯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具,每个时代的灯具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标志,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周礼》中记载有专门取火或照明的官职——司烜氏。在《楚辞·招魂》中有“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荣备些”的句子,这便是对烛火的最早记载。据考古资料,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铜质灯具,设计巧妙,结构合理,形制已经比较完善,且出土地区非常广,到秦汉时期铜质灯具的铸造水平已经非常成熟,使中国古代铜质灯具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汉代先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明创造出了一种可以降低烟尘排放,减少污染生活环境的环保灯具——釭灯(即腹部中空,可以储水的灯具),代表着汉代灯具发展的突出成就,是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佳作,真正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环境保护的一种意识。它是一种带烟管的灯具,烟管有单管和双管之分,能将烟气导入灯的腹部内腔,腹内储水,可以将灯烟溶于水中,减少烟尘排放,从而使室内保持清洁。汉代灯具品种之多,数量之大,质量之精,使用普及都远远地超过了战国和秦代,尤其是人物形和动物形釭灯的出现,制作得栩栩如生,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充分说明汉代已经进入了灯具使用的繁荣鼎盛时期。
造型生动是汉代釭灯的总体艺术特征,不仅生动写实,还注重对人物表情和动物习性特征的传达,具有深厚的生活审美情趣。汉代釭灯的造型有人物形、动物形和仿日用器形等,人物形釭灯有长信宫灯,造型为人物跽坐状;动物形釭灯有凤、雁、牛等动物形象;仿日用器形有三足鼎形,其中以人物形和动物形的造型更加优美生动。
图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雁鱼铜灯
中国传统的造物文化蕴涵着古代先民丰富的思想和智慧,汉代的铜质釭灯在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易加工、易清洗、便携带、使用方便等多种因素,具有便于拆卸、组合、清洗内部烟垢的功能。而釭灯又有单烟管和双烟管之区别,单烟管的釭灯如果点燃时间过长,灯腹内的烟气充溢,则烟尘的流通量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汉代工匠们又根据单烟管釭灯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改进再创造,设计出具有能更好降低烟尘的双烟管釭灯,在保证气流流通方面则更胜一筹[1]。汉代釭灯造型美观,生动写实,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生活审美情趣,它是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由此体现了汉代先民的无穷智慧与技能,做到了既简便又巧妙,造型既美观,结构又合理。
在汉代,宫殿建筑追求的是宏伟的气魄,外形庞大,自然光线则显得不足,所以需要合适的灯具对室内进行照明,又由于汉代人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坐”其实就是跪的姿势,坐的姿势比较低,所以当时的几、案等生活用具都是低矮的。釭灯的高度一般在20~50 厘米左右,而汉代的几、案高度约在30~40 厘米左右,使用时将釭灯放置于几、案上,人们跽坐在地上灯光基本上可以达到需要的高度和亮度。
在中国用烛火照明的历史悠久,汉代先民为什么要制作出很多能降低烟尘排放的环保灯具呢?《楚辞·招魂》中记载的兰膏明烛中的“膏”便是指用动物脂肪做成的灯油,以动物油脂为燃料虽然起到了照明的作用,但是动物脂肪在燃烧时烟尘较大,灯火点燃时油烟沿着灯芯火焰慢慢上升,随着上升的热气流挥发,燃烧后的油烟和灰烬在室内弥漫,从而污染空气和环境。汉代人为了解决污染环境的这个问题,所以就设计创造出许多造型新颖、工艺精湛,而且还可以降低污染的环保釭灯,并且这种釭灯的设计理念在汉代达到了顶峰,也可以说是汉代人的一种高科技的发明创造了。科技含量较高的釭灯在当时社会中是不可以随便使用的,开始有了等级、贫富的划分,民间百姓多用陶质、瓷质的灯具,皇室、王侯、贵族多用铜质灯具,所以具有环保功能的铜质釭灯大多出土于汉代的高等级贵族墓葬中。
这些汉代铜质釭灯的奇妙之处是造型设计都极为精巧,共同点是都采用了分铸后组装成型的工艺,并且都有烟道和圆筒形的灯罩,灯座中空并可以储水。无论是什么样的造型,烟道总是与灯座连接成为一体的,灯罩均作圆筒式,灯盘中心有一烛钎,并附有手柄,可以来回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也可以推动开合,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光的亮度和照明的方向,使用自如,就类似于今天台灯的功用。实用和科学的环保功能,奥妙就在于每个釭灯的灯罩上都有一个或两个连接到腹部的烟管,而这些釭灯的腹部都装有清水,当燃烧后的烟尘随着火焰中的气流上升至烟管内时,烟尘通过烟管进入釭灯腹部,使烟尘溶于清水中,经过滤后去掉油烟中的烟尘,从而减轻对室内环境的污染,同时也避免了熏黑屋内的其它器物。汉代釭灯具有能挡风调光的灯罩和能消除烟尘的水过滤系统,也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灯罩,最早解决灯烟污染的国家。
汉代先民设计创造出的人物形和动物形釭灯,把生活中常见的造型引入到灯具的设计中,使之增加了实用性之外的文化内涵,而尺度适宜、结构合理、造型生动、装饰华丽,无不包含了对审美的一种意境。汉代的釭灯在艺术性、科学性、观赏性、实用性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些釭灯表面十分华丽,工匠在传统铸造工艺的基础上,还运用髹漆、彩绘、错金银、鎏金等多种工艺进行装饰,表现出华丽高贵的美感,也反映了汉代宫廷贵族特有的审美观。长信宫灯的通体鎏金,错银铜牛灯全身的错银工艺,雁鱼灯鲜艳而华丽的彩绘纹饰都充分体现了一种融浪漫与高雅华丽于一体的艺术最高境界。
如此稀有珍贵的古代环保灯具,每一件的工艺都非常考究,它们的造型设计精巧奇特,装饰风格尽显高雅华丽,构思设计之合理,工艺技术之先进,具有的特殊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公认的艺术珍品,是古代众多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注释
[1]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中国史·秦汉时代》,山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