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婷婷
本文中微课程的“微”主要是指“教育对象范围”及“教育内容”的缩小。“好玩的泡泡”这一微课程就是以小5班幼儿为对象开展的一系列探索活动。活动来源于游戏区中我投放了用铁丝自制的吹泡泡工具和泡泡水,幼儿在用这两种材料吹泡泡的过程中,谈论起自己家里也有好玩的泡泡器。于是,我与幼儿一同收集了各种不同的吹泡泡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与幼儿一起开启了“发现各种泡泡器的不同使用方法—探索不同泡泡器吹出来泡泡的不同—发现不同角度可以看到彩虹色的泡泡—探索泡泡水的制作成分—探索泡泡水的兑水比例—知道泡泡水对皮肤的伤害—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泡泡器”的微课程。
在“好玩的泡泡”这一微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幼儿经历了发现—探索—收获—再发现—再探索—再收获的反复性研究过程。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由于微课程实施时“更灵活”“更好玩”“更有针对”的特性,使得探索面更广、探索机会也更多,且幼儿的主体地位也更得以体现。
一、微课程的“灵活性”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在“好玩的泡泡”这一微课程的开展中,课程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时间、活动场地都不受约束,可以随着课程的开展灵活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及需要,灵活创设相应的课程内容;活动形式有区域游戏、集体谈话、户外观察、个别探索等;活动时间也可以根据活动的开展随时调整;活动场地也会随着活动的开展进行变更。正因为这些自由,使得幼儿的学习氛围也更加轻松、愉悦,其探究行为也更不受约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大胆地去发现、去探索。比如,幼儿在户外玩泡泡器时,发现了站在某个地方可以看到彩色的泡泡,但是换了位置以后,那个泡泡身上的彩虹顏色又消失了。正是这个自由的场地、自由的氛围,激发了幼儿主动去观察泡泡,并发现了在不同角度下可以看到彩色的泡泡。因此,微课程的“灵活性”更能追随幼儿探索的脚步,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微课程的“游戏性”更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究兴趣
“好玩的泡泡”这一微课程,通过玩区域材料、玩自带的泡泡器、玩他人的泡泡器、做泡泡水、做泡泡器等玩中学、做中学的活动形式,帮助幼儿实现经验的积累和提升。幼儿在玩泡泡器中认识到了不同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数量是不一样的;泡泡的大小会因为泡泡器的不同或者使用者的力气不同而有变化;也发现了不论泡泡器的形状或者大小怎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球形的……这些发现都是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完成的,期间幼儿所有的探索行为都是自发的,教师只是在幼儿有需要的时候提点一下而已。因此在开展“好玩的泡泡”这一微课程中,幼儿一直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中,也使得课程的开展更加顺利、更加流畅、更加有效。
三、微课程的“针对性”更能促进幼儿个性化的探究行为
“好玩的泡泡”来源于幼儿在游戏中的一次谈话。这个课程的内容范围并不大,是仅针对“吹泡泡”这一事件展开的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因此,该课程内容的建设只需教师着眼于眼下幼儿的发现及现有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去思考如何促进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因此,在“好玩的泡泡”这一微课程的实施中,幼儿更能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去展开探索行动。如毛毛的泡泡枪在吹泡泡的过程中,因泡泡水用完了,所以吹不出泡泡了。这时毛毛说:“没水了,我去装一点。”但是泡泡枪在装满自来水后,依然吹不出泡泡。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毛毛和同伴们发现买来的泡泡水是滑滑的,还有点香味,因此他们推断泡泡水里需要加洗洁精、洗衣液、香水等材料。接着,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洗洁精、洗衣液、肥皂等生活用品。但是在勾兑这些东西后,幼儿发现放很多洗洁精后,普通的手动泡泡器勉强可以吹出一两个泡泡,但是自动的泡泡器却依旧吹不出泡泡。最后,在家长的支持下,幼儿又收集了成品泡泡水,结果发现原来买的泡泡水里有一些化学成分是我们身边不易收集且不能随意使用的。由此,幼儿了解到了泡泡水对皮肤是有伤害的,并通过自制泡泡器来适应自制泡泡水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仅针对“泡泡水的制作”这一探究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有目的的高效探究行为。因此在微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虽然内容比较微小,但是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发现形成相应的探究线索,最终在线索的开展中促进了其
有效的探究行为。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产物,更重视幼儿的需要、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也离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更进一步。因此,在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追随幼儿的经验,为生成活动做好准备,把幼儿周围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现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作为幼儿的学习载体,从而激发幼儿在探究活动中主动学习,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