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搭建支架 助力科学探究

2020-12-01 03:17徐心田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泥人层次性支架

徐心田

小学科学课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漫无目的地摆弄物品和装置,而是在老师适当的帮助下,有目的地开展探究活动。老师对学生的及时帮助也称为搭建学习支架,在具体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应该精心搭建支架,促进学生内在认知活动的开展。本文,笔者围绕搭建情境支架、问题支架、材料支架,谈一谈有效推动科学探究的方法。

一、搭建有创意的情境支架,激发探究活动的“兴趣点”

搭建情境支架是引导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的有效方法,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序曲”。一个好的情境可以起到酝酿情绪、立疑激趣、渗透主题的功效。老师要运用各种创意搭建真实而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一)巧用微课,创设生动的情境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观察方法的掌握不是很牢固,注意力集中时间也比较短,所以我们需要创设生动的情境,快速明确观察任务,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笔者在执教《石头》一课时,通过微课,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微课以柯南的口吻讲述,围绕石头的故事展开:

柯南今天要布置一个寻宝的任务!在这个盒子里装有一些石头,其中有一块是我收藏多年的宝石!你们能根据我提供的线索,在众多石头当中找到我的宝石吗?这块宝石比一元硬币小,形状像椭圆形,是浅紫色的,表面比较光滑。由名侦探柯南驅动任务,提供宝石各方面的信息,本课的主题快速聚焦到了石头上面。

(二)联系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

为了让学生快速地进入状态,我们需要创造真实的任务情境。笔者在执教《玩泥巴》一课时,以参加泥人展览为导向,创设了真实的情境:

课前先介绍无锡的惠山泥人,然后透露学校近期要举办一个泥人展,需要学生帮忙设计几件作品。接着,介绍泥人的前期胚胎——泥塑。要想得到泥塑,直接用天然的泥土做可行吗?进而引导学生如何能得到做泥塑要用到的黏土。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任务,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得到做泥塑的黏土。真实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明确任务,有效探究。

二、搭建有结构的材料支架,把握探究活动的“支撑点”

在探究活动中,材料体现了老师的思维,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探究技能的基本载体。巧妙而精当的材料一旦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就能迅速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形成新的认知。老师要精选材料,有序组合,适时呈现,把握探究活动的“支撑点”。

(一)化繁为简,选择精当的材料

材料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复杂越好。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选择典型的、有趣的、贴近生活的材料。

笔者在执教《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发现教材中需要的实验材料存在过多、过杂、缺乏层次性的现象。于是,笔者对实验材料进行了简化,设计了三组具有对比性的材料。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纸箱,引入“空间”概念;然后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小杯子中装满水,倒入大杯子,提出“占据全部空间”和“占据部分空间”的概念;进而往三个分别装满空气、绿豆和水的瓶中吹气,发现三个瓶中的气球都吹不大;最后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三组材料结构清晰,具有对比性,可以准确地引发学生思考。

(二)适时呈现,出示有序的材料

老师在考虑材料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材料的摆放、呈现时间与发放顺序。材料的出示顺序隐喻着思维的层次性,我们要适时呈现材料,才能有效把握探究活动的节奏。

笔者在执教《不同的声音》时,准备了三组实验材料,在探究过程中依次发放,避免材料堆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研究音量时,先播放音量不同的鼓声,让学生认识音量,出示小鼓,让学生研究怎样使小鼓发出音量不同的声音。在研究音调时,先播放音调不同的琴键声,让学生认识音调,然后出示铝片琴和长短不同的管子,让学生找出音调最高的音和最低的音。最后,播放一段优美的交响乐,再出示烧杯和水,让学生制作水琴。这样的出示顺序,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三、搭建有深度的问题支架,突破探究活动的“疑惑点”

问题是连接师生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通过提问,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也可以暴露出自己的困惑。搭建问题支架,要把握好问题的深度,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和层次性,突破探究活动的“疑惑点”。

(一)优化质量,设置高效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在减少无效提问的基础上,我们要针对重点内容设置高效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尽快集中到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上。

教材上往往喜欢使用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你知道些什么?”“你想研究什么呢?”“你有什么感想呢?”这些问题范围广泛,指向性不明确,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我们不妨换个问法,用“怎么样”来提问,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例如,“怎样改进可以让小水轮转得更快?”“怎样可以得到能用来作泥人的黏土?”“怎样可以知道暗盒中障碍物的位置?”等等都是高效的问题。

(二)层层深入,设置递进的问题

问题的内容要层层深入,由易到难,逐步递进,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性的问题。

笔者在执教《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问题。首先,提出问题:“你能确定老师这杯是盐水吗?”再给学生提供糖和味精,让学生继续探索并追问:“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水究竟是什么水呢?”学生并不能确定是盐水。再提问:“使马铃薯沉的水又是什么水呢?”通过不断地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质疑,学生就能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这也是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是传递知识,而是提供支架,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本文重点探讨的为探究活动搭建情境支架、材料支架、问题支架,都是为了在学生探究的过程当中产生积极有效的干预作用。但是,无论我们搭建什么样的支架,都要做到帮扶有度,促进学生的独立思维。在老师精心搭建的支架之下,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才能让探究式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

猜你喜欢
泥人层次性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我是“泥人罗”
捏泥人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价值观层次性浅析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