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殡葬的基本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2020-12-01 06:58李佳晗张同贺吕佑任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发展趋势

李佳晗 张同贺 吕佑任

摘 要:基于生态环境视角,对生态殡葬研究热点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并从环保效益、推行成效以及现实意义方面进行综述评析。传统殡葬的问题集中于土地占用、木材消耗和环境污染,生态殡葬具有节地节材、节能减排的突出优势。目前,国内已明确殡葬改革的生态价值导向并落实地方惠民政策,生态殡葬在多地的推行成效显著但尚未全民化。基于此,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仪式感和将生态殡葬纳入城乡规划三点建议。

关键词:生态殡葬;绿色殡葬;殡葬改革;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8-0112-02

目前,我国正处于资源匮乏和污染严重的紧张局势中,生态殡葬因节地节材、节能减排应运而生,但由于与传统理念尚有不完全相容的因素,生态殡葬尚未被完全接纳。为此,本文首先明晰了生态殡葬领域的研究热点,接着明确生态殡葬的起源与含义,然后从生态殡葬的环保效益、推行成效及现实意义三方面述评生态殡葬推行的研究成果,最后进行研究局限性的反思,并指出未来发展建议。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文献信息源自中国知网,以“生态殡葬”为主题词,检索时期跨度为1990—2019年,检索时间为2020年2月20日,得到检索结果共计231条。从近20年发文量的递增趋势可预见,该领域在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研究价值。

二、热点分析

据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除生态殡葬之外,相关研究热点还有殡葬改革、殡葬服务等,表明生态殡葬研究包括殡葬行业的改革、服务完善、文化转变、政策变革、景观设计等。

三、生态殡葬的起源、含义与分类

(一)生态殡葬的起源

18世纪后期,欧洲、美国城市化推进的同时死亡人数逐年激增,基于此,欧美国家开始推行生态殡葬改革。在国内,生态殡葬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97年,殡葬改革正式迈上法制化的道路。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理念。2013年,民政部强调要推广生态殡葬、文明祭祀,并辅以奖励和补贴制度。2016年,国家首次将殡葬行业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性文件,明确生态殡葬真谛。

(二)生态殡葬的含义与分类

1.生态殡葬的含义。生态殡葬以不占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消耗与空气污染作为行动导向,建立起生物链之间协调互利的关系,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广义的生态殡葬主张以人的生态意识作为行动指导,来推动生态殡葬的践行,利用先進的技术和被不断优化的管理运营方式作为辅助实现。狭义的生态殡葬具体地落实到实现目标的行动中去,即强调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倡运用土地资源节约型以及生态无污染型的墓葬形式。

2.生态殡葬的主要类别。一是海葬。海葬是水葬的一种,分为将死者沉在海中和将骨灰撒入大海两种殡葬方式。目前国内以后者为主,它的最大特点是不占地、无污染。二是现代树葬。现代树葬指遗属将逝者骨灰和着花瓣泥土或装入可降解骨灰盒后葬于树根四周,以纪念树或自然石作为标记。

四、生态殡葬基本现状的文献研究

(一)生态殡葬的效益

1.传统殡葬的资源耗费。一是土地占用与木材消耗。在钱财支出方面,当时国家的年耗资为100多亿元。在棺材用木与土地资源耗费方面,传统殡葬年消耗木材100万立方米,占地62平方千米。在土地占用、木材消耗上,从1766年至1961年土葬用地占2003年全国耕地总面积的0.84%,从夏朝至解放初期因棺材制作需要消耗的木材就达到18.93亿立方米。以国内大城市为例,北京市1.5万亩的墓地总面积中有6 000亩实用面积可用于安葬逝者,10—15年后,各地可能将会面临“死人与活人抢地”的严重墓地匮乏问题。二是环境污染。殡葬领域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废渣污染、土壤污染和生物污染六方面。火葬是我国目前殡葬改革的主要方向,但该方式也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2.生态殡葬的环保效益。目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渐锐化,生态殡葬以不占地主要目的,不仅节约生态资源,而且缓解环境恶化 。通过借鉴乔宽元的“葬式环评”指标体系,建成殡葬方式生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故新型殡葬方式对生态环境改善程度由低至高是:骨灰墓穴<草坪葬<骨灰堂<骨灰墙<骨灰塔<草坪葬(无卧碑)<花坛葬<树葬<海葬,即海葬的零占地、无污染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殡葬相对于土葬,主要在节地节能、形成厚养薄葬理念具有明显优势。

(二)生态殡葬的推行成效

1.国外推行成效。英国已有几百家生态陵园,相关协会运用高科技,如芯片、导航等为每个墓穴定位。美国的绿色墓地与教育环保机构联合发展,担负墓地环保教育功能的宣传。德国以节地为主要思想,可根据宗教和地域特征选择生态葬式。韩国生态葬主要形式包含自然葬、壁葬和骨葬。国家为国民提供自然环保或不留骨灰的方式,管理机构收微量费用代遗属管理牌位。

2.国内推行成效。上海市于1991年组织了首次骨灰撒江活动,南京市自1991年便组织骨灰撒江活动。天津市于1990年举办首次骨灰撒海活动,青岛市的公墓改造基于“园林、生态、环保”的低碳节能理念,延边朝鲜族推崇将死者骨灰当即吹散,2004年该方式数量占全市总量51%。汕头市澄海区到1999年已实现火化率100%,自1998年,福建全省生态殡葬率已增至71.7%。

(三)生态殡葬观的现实意义

作为全新的安葬方式,绿色殡葬具有特有的五大伦理功能,即文明教化、生态环保、价值提升、人文纪念、生命转化的功能。同时,通过殡葬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具象化研究,可以实施中国殡葬行业生态美学艺术实践。

五、生态殡葬研究的学术贡献及反思与愿望

(一)研究综述的学术贡献

生态殡葬属于新兴领域和起步阶段,国内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仍有较大欠缺。本文聚焦优化生态环境的视角,对生态殡葬推行的基本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涵盖环保效益分析、惠民政策列示、居民生态殡葬选择率等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反思与未来展望

1.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因目前国内研究较少,故尚未检索连续性数据,且不同文献的时间和地区跨度较大,数据缺乏可比性。国内未有概括性综述,缺乏全局观。由于被考察地区分布零散,故推行成效分析上具有偶然性。

2.发展的趋势与建议。在自然环境转恶、生态资源日渐短缺的严峻现实面前,生态殡葬节地节材、节能减排的优势决定其将替代传统墓葬成为未来大势所趋。但受传统观念等多方原因,生态殡葬尚未实现全民化。针对其推行瓶颈,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为生态殡葬立法。国家仅制定鼓励生态殡葬的奖补制度和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但尚未制定法定条例,使其因缺乏强制力保障而难以推广。第二,注重增强生态殡葬的仪式感和流程的细致程度,在节地节能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第三,将生态殡葬纳入城乡规划。将殡葬区域景观化,建设生態园区,使城乡园林兼备环境美化和缅怀祭奠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郝萍萍.生态伦理视野下的绿色殡葬[D].郑州:中原工学院,2015.

[2]  汪睿超.基于协同治理的绿色殡葬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8.

[3]  曾晨.绿色殡葬的环境伦理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4.

[4]  韩云龙.关于环保殡葬的思考[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1):55-56.

[5]  文传浩,周鸿.论风水文化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兼论其在当代殡葬改革中的政策导向[J].思想战线,1999,(2):58-64.

[6]  李成.推行绿色殡葬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30-31.

[7]  余功为,贺曲夫.基于生态环境视角对殡葬行业存在问题的探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6):28-30.

猜你喜欢
发展趋势
湖北省P2P借贷行业发展趋势研究
浅析暖通设计的问题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简析住宅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机械自动化技术运用和为来趋势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