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海平
为适应中考要求,学生很重视文章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但由于缺乏生活内容的融入、真情实感的表达,文章显得空洞无物。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加深对生活的认识,表达对生活的情感,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由于学生缺乏生活化的素材、立意脱离生活实际、结构趋于模块化,难以写出有新意的作文。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加强对写作素材的积累
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生活化的写作素材,难以写出贴近生活、情感真挚、语言生动的作品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文放在一起,让他们进行对比评析,从素材、立意、结构、主题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让他们鉴别文章的优点与不足,以便他们更好地运用生活素材。
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生活意识,引导学生立足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生活素材为写作服务。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日记的方式积累写作素材,并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灵感。初中生往往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这种生活看似乏味,其实却隐藏着丰富的素材:或是进步带来的喜悦,或是失利带来的苦楚,或是超越带来的兴奋……学生要留心周围的生活,观察人物动作、神态的变化,再筛选出观察最细致、印象最深刻、最能触动人心的内容作为写作的素材,这样在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
教师要引领学生每日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思考生活,让学生的认识不断产生碰撞,从而形成新的感知,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日记记录家庭生活,观察家人的言行举止,体悟亲人间的真挚情感。教师要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与社会生活建立联系,通过深入思考,洞悉社会热点的本质,思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深化对写作立意的指导
教师要引领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社会、生活,要对学生进行系统指导,帮助他们解决认知的困惑,对他们的不当的思想和行为予以纠正。写作过程也是学生认识生活、理解世界的过程,只有形成深刻的认识,才能摆脱“流水账”式的作文。教师要基于生活视角,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以正确的人生观理解生活、拥抱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要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让学生积累词汇学习写作方法。学生不应拘泥于某一作家、某一时代、某一方向的作品,要涉及多領域、多作家、多方向的作品,取其精华,为己所用。教师要以“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以“提升课”赏析名著,理解其中的写作手法;在“仿写课”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完成仿写训练。教师要加强读与写的联系,开展故事新编、配音对话、写读后感等活动,让学生能理解主题、把握情感,提升对写作的兴趣。学生在阅读名著,汲取知识营养的同时,能丰富生活体验,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教授写作手法和技巧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生活化的写作技巧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表达能力的提升。教材中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取材于生活,这些课文采用了生活化的写法,教师要“以读促写”,让阅读成为指导学生进行生活化写作的切入点。
如在学生阅读《背影》一文后,教师让学生从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描写中体会作者传情达意的细腻,回忆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关父母之爱的细节,让作者的体验与自我的体验彼此交融、碰撞,从而形成新的感受。教者以“亲情”为中心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富有感染力的内容。在写作中,学生要基于真情实感,用生活化的语言去描绘人物,表达对生活的体验。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词汇的积累、诗词等的存储以及丰富的想象,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作文也是学生生活感受、感悟的再现,既需词汇的积累,也需技巧的运用,等等。教师要将听、说、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表达生活的习惯。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指导,引导学生收集写作素材、拓展生活视野,让学生获得生活化写作的技巧。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要立足于学生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行文构思,对他们写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学生要拓展素材收集的范围,要对一些社会现象展开思考,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力,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总之,初中生的写作中存在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等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运用生活化的素材、挖掘生活化的立意、学习生活化的写作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生活的审视、感悟,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