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七七
用相机代替画笔,把中国画淡雅的诗画美与大气的风光拍摄做结合。把影像作为表达自我的介质,传递给观者以热爱生活、敬畏自然的态度,谢松汕风光作品大气而细腻,富有一种淡雅的诗画美。
Q:旅游世界 A:谢松汕
Q1:我看您很多片子都是在国外拍摄的,您是如何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
A:我来自桂林大河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家庭,后来机缘巧合喜欢上了摄影,在研究生毕业后做了一名自由风光摄影老师,由此开启了我环游世界的追梦之旅。
我从小非常痴迷绘画,在少年时期师从国画大师——唐道昌,成为老师的闭门弟子。老师生活清贫,但依然无偿授艺,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后来因为家长的期盼、现实的压力等原因,我在绘画梦想和考大学中,选择了后者,继而在校期间内心总是充满着遗憾和对恩师栽培的愧疚。
后来在北京读研期间,我因为兼职家教,攒了一些积蓄,购买了我的第一台单反相棚—一宾得K5+18-55套机。我发现相机可以成为我的另一支画笔,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描绘出我看到的世界,从而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风光摄影。
当毕业之时,又需要在梦想爱好和生活工作之间做选择。我放弃了一份与专业相关,在亲戚朋友看来都还不错的工作,进入了一家摄影机构从事后期修图工作。在工作几个月后,我发现前期与后期并不能分开,便毅然决然辞职,从一些摄影俱乐部起步,兼职做一些摄影教学。很幸运地得到了学员们的认可,并在这条路上得到很多良师益友的支持,还算顺利地做起了职业风光摄影师。
Q2:六年所攻读的理工科专业,现在都用不上了,会觉得浪费吗?
A:我觉得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能割裂地来看。摄影在很多人看来是偏向感性的,但是由于长期的理工科专业学习,让我在自学摄影的前期或后期时,都会用严谨的思维方式去看,也能把这些理论整理成一套系统。
青年时期学习绘画的经历也是,虽然我现在很少拿起画笔,但因为中国画是我最初接触到的艺术门类,这对于我在摄影之初就能有比较明显的个人风格有很大帮助。
Q3:在把摄影职业化的道路上,遇到过哪些困难吗?
A:风光摄影要职业化是非常不容易的,我最初最困难的还是因为经济,风光摄影师本身就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的职业,不仅需要高昂的器材投入,旅行的经费以及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另外就是身体状态的问题,由于我有过大伤,而且手术后的康复并不好,特别是手术后的三年里仍然有炎症,并且至今也无法再剧烈运动,对于需要大量户外运动的风光摄影而言,健康问题也是职业化的一个大问题。
现在是个网络时代,要职业化还离不开自我的网络运营,而网络运营方面并非我擅长的,这个也是我一直需要提高的。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很好的作品积累、知识贮备和艺术沉淀,摄影其实是一门需要综合能力很强的艺术,我初期都是自学摄影,没有系统的知识技能体系,所以建立自己系统化、风格化的技能和作品也是能否職业化的一大难题。
Q4:创作过程中,前期和后期的比例您是如伺规划的?
A:正如著名的美国风光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所说的:“前期是谱曲,后期是演奏”。两者是相铺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每一张照片并不一样,在前、后期的比例上,这个很难确定。有的作品,前期完成度高的,可能只需要非常基础的调整。对我而言,大部分作品前、后期的比例大概在7:3吧。
Q5:一些“严肃”的摄影师反对照片的合成处理,认为这是“造假”,您怎么理解?您认为后期的“度”在哪里呢?
A:很多时候风光摄影师的合成技术是为了还原真实,例如大家常用的曝光合成,景深合成,甚至时间合成。关于自然风光摄影来说,我觉得后期处理最好建立在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做,违背自然规律的处理我是很不提倡的,这也是我作为一个自然风光摄影的底线。当然就艺术摄影而言,那是另外一个艺术领域,一个创意和脑洞大开的世界,特别例如画意摄影,那是非常好也是非常有难度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和敬佩的。
初学后期的朋友往往对度的把握都会偏重,俗称“火气重”,我经常会调侃为“三高”——高反差、高锐度、高饱和。大家都希望作品的冲击力很强,一发图就能抓住大众的眼球。我在这里想特别说—下,也许是以前学画画对我留下的影响,个人觉得,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是不够的,能成为经典的,终究是有内涵、有品位、有思想、有隋感的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其实后期很多时候并非是改造,而是还原。比如还原光比、还原细节、还原现实中的色彩。关于这个“度”,其实看着自然、舒服、恰如其分的表达,就是最好的“度”。
Q6:您的后期思路和流程大致是怎样的?
A:基本思路首先是要尊重真实性和自然规律,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艺术化处理。通常修图,都是先调整整体的光线,定好基调,提取尽力多的细节,然后再局部调色。即先整体,再局部,先调光,再调色。主要会用到加深减淡的法处理影调、去除杂质、液化,也会用到曝光合成、堆栈合成、接片合成、时间合成等技巧,这也是现代数码风光摄影后期的主流思路。
Q7:好的风光摄影需要满足哪些标准?您觉得如何评价一张风光摄影照片?
A: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引用经典更为恰当。首先《纽约摄影学院教程》总结了关于好照片的三条基本原则:一幅好照片需要一个鲜明吸引人的主题、需要好的构图引导观众、画面简洁。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是我创作作品的基本思路。
要说到有什么标准,著名摄影师“哈拉尔德·曼特”早已给出了评价照片好坏的两个标准:
一是组织的质量,涉及到画面的结构和色彩设计;二是内容和陈述,涉及到照片中包含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反应,摄影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探讨摄影作品的好坏我们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如果要具体到风光摄影,我觉得我们可以看看我国著名风光摄影师“姜平”在他的著作《风光摄影之道》中说的,评价一幅好的风光作品要从这个十个字去入手,即“十字真言”:光、形、线、色、调、气、神、象、悟、升。
其中光线、形状、线条、色彩、影调、色彩体现的是作品的形式和技术层面。后五个字中,气指的是大自然的气势,神则是作品的神韵,象是指作者的内心的感受,悟就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艺术上的觉悟和灵感,是作者的内涵、审美和修养。升是指升华,让作品达到一种有精神有理想的境界。这后五字才是作品的内容和灵魂,更体现的是艺术层面的升华。
Q8:风景绝美的地方往往是危险而隐秘的,有没有一次经历令您难以忘怀?
A:那是在印尼拍摄伊真火山的一次经历,为了拍摄蓝色火焰,我们凌晨4点左右抵达火山口。那时,正值伊真火山活动最频繁的时候,二氧化硫的气味扑面而来。
黑夜、滚石、毒气和各种未知给拍摄增加了很多难度。因为伊真火山是一个凹地,只有走下魔鬼天梯,才能抵达。这里一片漆黑,地势陡峭,有松动和不稳固的岩体,非常容易打滑,路上可以看到很多硫磺摔落地面所砸出的碎屑。黑暗寂静的环境中,只有偶尔滚落的岩石声和大家的尖叫声。
防毒面具的效果也并不好,整个火山口都是毒气,就像世界末日一样。我的眼睛被硫磺熏的眼泪直流,看不见周围的环境并且呼吸困难,当时真的感觉到了死亡的威胁。我直接丢掉包和相机,跑到一个小洞口,才得以完成拍摄。现在想想当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所以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一定要带着敬畏之心去感受大自然,出行一定要注意安全。
Q9:可以给立志于风光摄影的摄影师们一些建议吗?
A:正如我们开始说到的,风光摄影职业化,首先要考虑这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职业。几乎99.9%的风光摄影师都是业余爱好者,风光摄影几乎很难作为职业。如果条件不允许,我还是建议作为业余爱好更为合适。但是有志者事竟成,首先好好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现状。如果经济条件、天赋、兴趣足够的话,那就勇敢试试吧,有些事不做怎么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