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丽燕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人才的培养与高校图书馆建设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做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概念不断渗透并应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为了更快适应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满足广大读者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图书馆不断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积极转型,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开展“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1]。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在2003年被首次提出,在创新改革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同时,为图书馆未来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智慧图书馆为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为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创造条件。当前,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依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以智能技术的研发为重心。不过,智慧图书馆并非说的智能技术及由此对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与应用,也不是单一地指对技术与智能的研究,而是实际涵盖了物联网、大数据、环保理念及智慧服务等更为广泛的内容[2]。
智慧图书馆包括互联性、高效性和便捷性3个特点。(1)互联性,就是灵活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衡馆内人与物的关系,实现多方的协调发展。(2)高效性,新形态图书馆集合环保、便捷与智慧等优势于一体,显著提高工作的高效性。(3)便捷性,图书馆能为读者带来更具人性化特色的服务。智慧图书馆虽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认知,但其在技术应用方面全面融合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完美整合资源信息,以一种更具智慧的管理模式,协调图书馆各项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3]。
高校图书馆为现代信息化时代发展提供先进的信息资源。传统图书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高校建设发展,也不能满足读者日益提升的内在需求,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成为必然趋势。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作用具体如下[4]。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受到诸多创新技术的影响,为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校建设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于校园文化内涵的塑造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点。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我国高校教育积极改革创新,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体现了高校对校园硬件与软件的重视,通过大力吸引资金,购买先进的科学设备仪器,改善教学条件,构建强大的师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智慧校园的建设,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软硬件条件。
高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对此,需要借助实训方式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实践技能。在高校教学中,伴随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一些设备仪器更新换代快,以至于学校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一些设施与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因而无法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
对此,高校学生除了运用现代设备反复训练以提升实践能力外,还要更快地掌握新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技巧。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市场趋势和时代发展特色的学习机会,避免出现“所学非市场所需”的脱节现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
伴随“智慧”概念的提出与应用,其在图书馆领域更多地表现为对传统图书馆的升级和改造,通过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的对接,积极推进图书馆的智慧转型。
智慧并非智能,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5]:(1)建造技术缺乏理论深度的支撑,建设重点停留在技术的应用层面,更多地关注在智慧化之上,过于片面的认知并不能促进图书馆实现智慧化转型,反而造成图书馆原有的职能出现边缘化现象。(2)技术应用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相对独立的特点,协同方面相对匮乏。为促进新型图书馆的稳定、健康发展,应积极推进智慧技术的融合,充分发挥智慧图书馆的功能与价值。
技术为服务提供创新发展的动力,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服务缺少创新力。智慧图书馆并非先进技术的简单集合,而是在满足基础职能之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强化读者用户对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认同感,满足各种内在需求,进而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不过,智慧图书馆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在建设应用过程中存在概念的混淆、过于追求技术创新的问题。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智慧图书馆专业能力薄弱,缺乏统一的人才选拔标准,出现严重的人员分化问题严重。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缺少专业化技术人员,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多采用传统管理模式,信息化水平低下,工作人员不了解专业、设备及网络技术,出现工作结构断层现象。在工作人员总数中,中青年工作人员占比低,并且缺少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才。上述问题都不利于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和持续、稳定发展[6]。
高校图书馆现代信息化建设受到经费、重视程度、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化发展程度不高或者不均衡。一些“双一流”高校,在图书馆建设方面有着优越的条件,经费充足,就能够买市场前沿的高级软件和系统,现代化程度建设就比较高。反之,部分高校因为经费有限,且来源单一的经费渠道,都不利于信息化设备的更新,阻碍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7]。
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化平台构建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当前硬件设施与服务质量并不足以支撑和满足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要求,加之部分硬件设施落后,经费投入有限,再加上学校发展理念影响,部分高校社会资源匮乏,使得智慧图书馆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应用中,图书馆馆藏处于一个不断更新发展的动态过程。在馆藏构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资源比重的配置,以确保能够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同时,在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中,应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集成度,确保应用系统与资源系统两者的高效结合与应用。
智慧图书馆构建资源就是实现资源的网络化,能随时随地查阅信息资源,积极利用物联网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局域网与互联网技术的互联互通和远程控制,积极融合数字化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高效整合资源。
(1)不断增加电子资源的存储量。结合读者的喜好及学习需求,积极采集购买电子图书资源,全面推进电子资源的建设。利用网上免费图书资源,解决资金限制带来的问题,为读者提供更多优质的图书和电子图书资料,丰富馆藏图书资源和读者的阅读体验。将传统纸质图书转变为电子图书资源,增加图书的存储数量,并按照专业、学科等方式进行分类,与其他图书馆积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2)高度重视图书馆的典藏工作。在构建智慧图书馆时,不管是藏书工作,还是存储工作,都给工作人员带来挑战,由此,在典藏的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图书情况提高典藏的质量,并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调整典藏内容,提高工作典藏工作质量。
(1)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积极构建“互联网+阅读”的特色阅读模式。结合图书馆实际情况,全面运用互联网技术、图书资源、渠道等优势,提高智慧图书馆特色阅读的实效性。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区域政府单位的支持,对此,需要相关部门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帮助学生和用户形成线上阅读意识。同时,推动阅读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联合。例如,促使图书出版企业与互联网联合,将传统实体书借助网络渠道以电子书的形式进行发行,进而满足社会各界的阅读需求。此外,基于互联网平台,积极开放先进的网络阅读软件,与电商加强合作,利用现有成熟的电子资源模式构建线上阅读模式,提高智慧图书馆的影响力。
(2)积极推广数字化阅读模式。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应用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数字终端设备,推广数字资源阅读模式。深入挖掘数字资源,不断建设和更新电子阅览室,吸引学生的参与和应用。整合各方面图书资源,利用地方图书馆、博物馆及文化馆等平台,与地方政府单位合作,不断拓宽数字资源渠道,构建一个与读者互动交流的平台,开发相应的移动设备软件,将信息推广与图书资源相结合。
高校教育应积极转变旧有的思想观念,站在客观的立场认识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一般传统图书馆要求藏书数量、种类越多越好,而电子图书的发展更看重图书的更新速度和读者的需求。基于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两者间的区别,要求工作人员打破常规观念的限制,积极利用电子图书的优势,发挥移动阅读的便捷性等优点,增加图书馆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的投入,在图书馆中划分专门的电子阅读区域,构建智能系统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智慧化服务。加大力度宣传电子图书阅读,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电子图书的优势特色。
工作人员要创新管理理念,增加电子图书数量,按照学科、专业构建数据库,与传统图书形成互补。工作人员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计算机能力和图书馆管理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灵活地操作图书借阅、查询等,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转型。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越发展。未来高校教学发展中,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大力发展和构建智慧校园与智慧图书馆成为一条必由之路。本文分析智慧图书馆的概况,指出其优势特色,分析发展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构建全方位覆盖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和全方位的智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