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下关一中,云南 大理,67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要求,关于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要求,关于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成为现阶段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目标任务。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鉴于少数民族地区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着眼全国一盘棋的大目标,又从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既遵循一般规律,又结合当地实际;量身定制、一地一策,才能突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五个融合”,即与实现民族团结繁荣进步相融合,与发展民族教育相融合,与推进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融合,与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相融合,与民族地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融合,从而因地制宜、卓有成效地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所有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或者说是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社会基础,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各民族人民的热情和斗志,推动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与进步。
虽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作了巨大的努力,但显而易见的客观困难存在,仍然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原因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处于边远地区、边疆地区或山区,地理位置险要,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科技文化水平低、劳动者素质不高、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以粗加工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以云南为例,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是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省份,贫困县数达73个,居全国第一,其中有27个是深度贫困县,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直过民族起源地和主要分布地,云南居住着景颇族、德昂族、基诺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等直过民族。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些直过民族多数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刀耕火种、茹毛饮血,仿佛处在人类文明懵懂的时代。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少数民族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跨越,因而被称为直过民族。如今,这些直过民族将和全国各民族兄弟一起跨入新时代,实现全面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这样的特殊省情,便决定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
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民族团结繁荣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的原则,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精神,发挥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加大扶贫力度,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内生动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整体脱贫;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个定位”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其实,这样的实例就在我们身边。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独龙族,在高德荣的带领下,坚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修公路、兴教育、种草果、养蜜蜂,4000多名独龙族兄弟脱贫致富奔小康,美丽的独龙江成为滇西北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欣欣向荣的生活让民族兄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新时代的美好,独龙族人民衷心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高德荣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独龙族的变化发展,就是民族地区坚持民族团结繁荣进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和生动缩影。
唯物辩证法认为,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点和关键。“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性工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和发展民族教育,青少年是重点,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的教育扶贫,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还相对落后,由于师资薄弱、家庭贫困制约、父母教育缺失、教育资源缺乏等困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
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与发展民族教育相融合,大力发展民族教育。这既是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更是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自觉的需要。
坚持与发展民族教育相融合,一是要认真落实《教育法》 《教师法》 和《义务教育法》,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让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要积极挖掘利用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教育资源和教育传统,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助力精准扶贫,绝不让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三是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工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上好思想政治课,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理论基础。四是要把培养各学科核心素养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五是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分年级、分阶段进行系列教育,积极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国旗下的演讲、道德讲坛、知识竞赛、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和形式,生动鲜活、丰富多彩地渗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此相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如何看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目标、制度规范和评价标准,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软实力支撑,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去弘扬和践行,是对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生动诠释和体现,无疑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在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援助下,通过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政府治理效能等进一步得到加强,充分体现了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自然条件较差、人才缺乏、竞争意识不强、自我发展能力弱、市场经济发育不够成熟、经济发展落后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仍然任重道远。
这就需要我们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推进,作为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花大功夫,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抓实。主要是做到以下三方面:
1.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民族地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全面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要推进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充分发扬民主、巩固基层政权、培育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管,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和践行自由、民主、公平、法制的政府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要重视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多途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严肃诚信失范惩戒,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国家之德、社会之德、个人之德的价值体系。坚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美德相融合,进一步沟通道德和价值认同,突出道德建设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可以极大地凝聚全社会的道德力量,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与流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古文、古诗、词语、乐曲、戏剧、书法、传统节日等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内容,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融入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普世价值,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则是把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梦想,上升成为国家意志。
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云南各民族相互交融、团结友爱、共同发展,不仅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其中就包含了从思想意识到行为习惯、从衣食住行到节庆活动等随处可见的众多优秀民族道德品质,如崇尚自然、爱国自强、诚信友善、和睦相处等,这些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的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也是发展的环节,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要披沙拣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把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才能更好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营养,增添靓丽的色彩。善于在弘扬民族文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优秀民族文化一样,成为各民族的价值和道德认同,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代代相传。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广大人民群众改造环境、转变社会风气、建设文明生活的成功实践,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地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融合,将更好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思想基础。
事实证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只有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才能更好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了解、认同和践行。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根本任务,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有机融合、顺势而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实上下功夫,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巩固和深化,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积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渗透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地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融合,就要“知行合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共同认可遵循的“良知”,转化为自然而然的行动和实践;就要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寨、文明景区等创建活动,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城乡全覆盖;就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以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传统民间活动为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就要通过开展最美母亲、最美教师、最美家庭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就要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营造浓郁的精神文明氛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心、外化于形,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求全体市民熟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要抽查,大家很认真,还通过小手拉大手让中小学生督促家长背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进而转化为共同的文明行为习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成效显著。市民的文明习惯更好,街道更干净,交通更有序,城乡环境更优美,社会环境更优化。这就是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地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融合带来的新变化。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责无旁贷。但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从实际出发,与实现民族团结繁荣进步相融合,与发展民族教育相融合,与推进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融合,与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相融合,与民族地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融合,才能突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落实在经济的发展中,落实在社会的治理中,进而落实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