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亮
(郑州大学 历史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52)
2009年《读书》杂志第9期、第10期、第11期上发表了拙作《高陵揭秘》一文。在论及该墓中两个女者时,认为其中一女者应是曹操的嫡妻丁夫人。由于当时时间仓促,论证并不完善,今作补充论证如下:
首先介绍一下曹操高陵墓中出土的人骨的基本情况。该墓中共有尸骨3具,一男两女。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明辉研究员的鉴定,1号头骨是男性,年龄为60岁左右,2号头骨和3号头骨是女性。2号头骨比较年轻,年龄在20—25岁左右。3号头骨年龄比较大,其年龄在50岁左右。[1](P279-280)
根据目前所见史料,曹操的妻室分为夫人、昭仪、姬、妾诸等,计有15人之多。《三国志》卷二十《武文世王公传》记载了她们分别是:卞夫人、丁夫人、刘夫人、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孙姬、李姬、周姬、刘姬、宋姬、赵姬、陈妾共15人。其他未生子的妻室未被提及,缘以母以子为贵。这与《汉书·武五子传》中所提及的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后改封为海昏侯)有妻十六人差不多,数量相当。曹操的妻室在《三国志》中提及较多者有三位,这便是曹昂的生母刘夫人、养母丁夫人、曹丕之母卞皇后。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在曹操众多妻妾中,哪两位女性有可能与曹操同穴埋葬在一起呢?如上所知,2号墓共有3具人骨个体,其中1具是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人骨编号为1号,学界认为这具个体应是曹操,大家没有什么异议,因为文献记载曹操死亡年龄66岁。人骨编号为2号的女性个体,年龄在20至25岁之间,[1](P278)学界认为她应该是曹操之长子孝廉曹昂的生母刘夫人,她还为曹操生下了长公主和相殇王铄。编号为3号的女性个体究竟是谁呢?朱绍侯先生在《史学月刊》2010年第5期上发表的题为《曹操与曹操墓》一文,最先认为是曹昂的养母丁夫人。[2]拙文《高陵揭秘》亦认为是丁夫人。但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王素研究员认为曹操墓出土的两位女性尸骨,“年轻的应该是卞夫人的侍婢,年老的应该就是卞夫人本人”。[3]另有潘伟斌研究员认为高陵墓中所葬的两女者中年长者是卞夫人。[4]
潘伟斌《曹操夫人卞氏年龄考》(以下简称《年龄考》)这篇文章共分四个部分,撮其要点是说史料记载的卞夫人的年龄有问题。《三国志》正文没有记载卞氏去世的年龄,后人之所以推定卞氏去世的年龄是71岁,“主要根据是裴松之所引的《魏书》上的注解,并没有其他资料作旁证”。[4](P310)故潘伟斌研究员认为根据曹操的性格,他应该是十分宠爱卞氏的,“在当时崇尚传宗接代,没有有效避孕的条件下,能够坚持七年不怀孕,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情况,恐怕只能有一个理由来解释,那就是上面裴松之所引注文中,卞氏的出生时间有问题,从而造成了据此推断的其嫁给曹操的时间也有问题”。[4](P311)《年龄考》云:“曹丕生于187年,也就限定了曹操纳卞氏的时间应该不晚于公元187年,更合理的时间应该是在此之前的一两年。而曹操赋闲在老家的时间,也正好是在公元185年至188年之间。如果按照曹操纳卞氏在曹丕出生的头一年来算,曹操的年龄应该为32岁,此时卞氏年龄在20岁,曹操要比卞氏长12岁,卞氏出生的时间应该在公元167年前后。卞氏去世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此时卞氏的年龄应该在64岁左右,而不能为71岁”。[4](P314)《年龄考》最后说,现在考古学上的年龄鉴定主要是从头骨、盆骨、肢骨等来进行的。具体到曹操墓中所出土的骨架,因为已经被扰动了,三个人的肢骨都混杂在了一起,不易区分开来,主要是从头骨特征鉴定的。并引用中山大学李向军先生的经验,有的误差可能在10岁左右,故其认为卞夫人的“实际年龄应该在60多岁”[4](P314),否定史料卞夫人年龄是70岁的记载。对于上述观点,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下面从两个方面阐述拙见。
卞夫人的年龄史书均有明确记载,《三国志》卷五《后妃传》记载:“武宣卞皇后,瑯邪开阳人,文帝母也。本倡家,年二十,太祖于谯纳后为妾”。[6](P156)东汉时期的瑯邪开阳,约在今山东临沂。对于上述文字,裴松之注引《魏书》曰:“后以汉延熹三年十二月己巳生齐郡白亭,有黄气满室移日,汉延熹是汉桓帝的年号,延熹三年是公元160年。至于十二月己已日生,有点疑问,因为该年十二月的朔日是辛卯,查该月无“己巳”日。但有“乙巳”日,也可能是“乙”“巳”字形及字音相近,恐怕是转抄时的错误所致。除此之外,《三国志》卷三《明帝纪》记载: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六月戊子,太皇太后崩……秋七月,武宣卞后祔葬于高陵”[6](P97)。如此算来,卞夫人是活了70岁,而2号墓中3号人骨的年龄经鉴定为50岁左右,其间差距甚大,故不可能是卞夫人。
《年龄考》认为,史书中关于卞夫人年龄的记载,仅有裴松之注引《魏书》一例,是孤证。否,我们还可以再找出一条史料来佐证,而且还是出自卞夫人的口述。《三国志》卷五《后妃传》载:建安“二十五年,太祖崩,文帝即王位,尊后曰王太后,及践阼,尊后曰皇太后,称永寿宫”[6](P157)。裴松之对此句话又加引注,其内容是卞夫人告诫外戚的话语,裴引《魏书》曰:“吾事武帝四五十年,行俭日久,不能自变为奢,有犯科禁者,吾且能加罪一等耳,莫望钱米恩贷也。”[6](P157)建安二十五年是公元220年,卞氏是20岁时被曹操纳为妾的,时在公元180年,从此时开始事奉曹操,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以事曹40年计算,这时卞夫人的年龄应该是60岁。卞夫人的死年是公元230年(魏明帝太和四年),那么再次证明卞夫人是活了70岁。
《三国志》卷五《后妃传》中记载了魏明帝太和四年,“其年五月,后崩。七月,合葬高陵”[6](P158)。同是《三国志》,但在卷三《明帝纪》中的记载却有所不同,其载为:“秋七月,武宣卞皇后袝葬于高陵”[6](P97)。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对上述两种提法均未采纳,而改写为:“秋七月,葬武宣皇后”[5](P2261)。司马光写《通鉴》之所以史料价值高,是因为它弥补了正史的不足之处。有人作过统计,两汉部分弥补处超过10%左右。至于《明帝纪》中所载的“袝葬”作何解释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袝”为“后死者合食于先祖”,那么什么叫“合食”?《辞海》说:“合祭也,祥‘祫’字注”,而《辞海》给出的“祫”字的解释是:“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周礼》‘三岁一祫’,见《说文》段注”。其中“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这句话是抄自《说文解字》的“祫”字注。转来转去,看不出有同穴合葬之意,“祔”字似乎是把神主牌位供奉在一起罢了。
有的学者认为,高陵2号墓没有二次葬的迹象。刊于《中国文物报》2010年1月13日焦南峰研究员的《安阳西高穴墓地应是曹操高陵》一文指出:“总之,我个人认为,发掘者对墓地的名位、规模、形制、出土及薄葬的研究判断基本是正确的。至于有人热心质疑‘合葬高陵’的问题,实际上两汉以前,特别是西汉以前所谓‘合葬’并不是埋在一个墓内,而是‘同茔异穴’的合葬。曹操与卞王后葬期相差10年,发掘中除盗洞外,又未见墓道填土有二次掘开再填埋的迹象。”不但焦南峰研究员有此看法,朱绍侯先生在撰写《曹操与曹操墓》一文时,也曾与考古界的朋友交换看法,同样否认2号墓曾有二次葬这个问题。因此,墓中的两具女性个体均非卞夫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卞夫人年龄与墓中女性的年龄差距太大。
关于2号墓3号人骨究竟是谁,最早提出是曹操的嫡妻丁夫人者是朱绍侯先生,可见《曹操与曹操墓》一文。本人在撰写《高陵揭秘》时,也认为高陵2号墓中的3号人骨可能是丁夫人。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一问题,今作一补充论证。《三国志》卷五《后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中有一段较长的记载,为了便于分析且避免断章取义,今照录于下:
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脩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脩。子脩亡于穰,丁常言:“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后太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太祖却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祖曰:“真诀矣。”遂与绝,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初,丁夫人既为嫡,加有子脩,丁视后(指卞夫人)母子不足。后为继室,不念旧恶,因太祖出行,常四时使人馈遗,又私迎之,延以正坐而已下之,迎来送去,有如昔日。丁谢曰:“废放之人,夫人何能常尔邪!”其后丁亡,后请太祖殡葬,许之,乃葬许城南。后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6](P156-157)
上述引文,我们认为它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这段引文是曹操的临终遗嘱,曹操病重,感到死亡不可避免时,他言说回忆个人这一生,除了对曹昂、丁夫人和刘夫人有歉疚外,其他没有什么对不起人的地方。战宛城时,自己人马俱受伤,若非曹昂献出自己的战马,恐怕性命难逃,正因如此,爱子蒙难。如果死后魂灵见到儿子,子脩问及自己的两位母亲今在何处时,如果不把丁、刘二夫人同自己葬在一起,怎么向曹昂交待呢?这句话其意甚明,就是只有把刘夫人、丁夫人和自己葬在一起,才能对爱子有个答复,这是弥补内心愧疚之举,也是良心之发现。
其二,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曹操对这位嫡妻丁夫人是很有情意的。由于丁夫人失去养子曹昂哭泣不止,曹操想利用改变环境的办法来转移丁夫人的哀思,于是便把她送回娘家。过了一段时间后,曹操还亲自去接她。当时丁夫人正在织布,外人告知她说:曹公来接你来了。丁夫人听到之后毫无反应,动也不动,仍旧坐在织机上照旧织自己的布。曹操走到织机旁,手抚其背,和声细语说道:“转过身来看我,我是特意来接你的,跟我一起回家吧!”丁夫人不抬头,不转身也不回话。曹操无奈,退到户外,又恳切地说:“真的不愿跟我一起回去吗?”丁夫人仍然不语,曹操只好离去。上述话语,都是引文的演白,看似画蛇添足,但再加以演白也是必要的。一来是丁夫人守节,二来是丁家也不敢,丁夫人始终未改嫁,除了身份地位有所改变外,她仍然是曹氏家庭中的一员。因为她死后丧葬的办理是由曹家操办的,埋葬的地理方位也得到了曹操的允准。所以曹操在死前的遗言特意提及这位往日的嫡妻也不是无缘无故的。
其三,卞夫人仍然把丁夫人的地位看作是曹操的正嫡。丁夫人当初虽然未遂曹愿,但她在众人的眼中仍然尊贵如常,特别是从卞夫人的态度中可以看得出来。当曹操领兵外出的时候,卞夫人会派人给丁夫人馈送食物,而且还“常四时”这样做。四时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除了馈送物品之外,还把丁夫人接过来,让其就位于上坐,而自己居于下坐。“迎来送去”非一时之举。对丁夫人的尊敬程度如同以前,没有什么两样。
其四,曹操与丁夫人相诀后,她仍属曹氏家族中的一员,我们之所以提出上述看法,是有根据的。丁夫人后来亡故,卞夫人还请示了曹操如何择地殡葬的问题。经曹允许,埋葬在许昌城的南面。如果丁夫人不属曹家之人,那么卞夫人为何要料理她的后事呢!实际上历代后宫妃子们得宠和失宠是常事,废立皇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被废者未必都驱之宫外。曹操名义上虽不是皇帝,但已越制非为。
其五,丁夫人的死亡年龄可能是46岁左右。关于丁夫人的死亡年龄问题,史无明载,我们只好细心求证。
曹氏父子在纳妻方面都是以姿色为重,似乎不太在意年龄的大小。当打败河北的袁绍拿下邺城后,曹丕抢先冲进邺宫,《三国志》卷五《后妃传》注引《魏略》曰:“熙出在幽州,后(指袁熙之妻甄夫人)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6](P160)同书还载,甄氏是生于东汉光和五年(182年),她比生于中平四处(187年)的曹丕大了整整5岁。甄氏后来生下了魏明帝曹睿。甄氏赐死后,曹丕所纳的郭皇后是生于中平元年(184年)也比曹丕大了3岁。曹操的以色取人也不亚于儿子。汉献帝建安二年,操领兵战宛城。据守宛城的张绣降,操纳张绣叔父张济之妻。绣恨之,夜袭曹营,杀了曹昂。[5](P1994)建安三年,曹操与刘备合攻屯于下邳的吕布。当时关羽向曹操提出,取胜之后,“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啓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6]《三国志·明帝纪》青龙元年条,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曰:“(秦)朗字元明,新兴人。《献帝传》曰:朗父名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羽屡请於太祖,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曹操的尹夫人曾是何进的儿媳,难怪后代的诗人杜牧写下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文中之所以举出上述诸多看似多余的锁事,实非多余,因为关系到对丁夫人年龄的估测。总之曹氏父子是以色取人的,不在于女方的年龄大小,因此在判断丁夫人的年龄上难度较大,丁夫人与曹操的年龄相比存在如下可能,可能比曹大,或比曹小,或与曹同庚。如众所知,文献记载曹比卞夫人大6岁,卞夫人之前还有刘夫人,刘夫人之前还有曹的嫡妻丁夫人。假若以曹比丁夫人大2岁推测,曹生于154年,那么丁夫人可能生于156年。建安二年(197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6](P114)裴松之注引《魏略》曰:“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6](P15)同时还注引《世语》曰:“昂不能骑,进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6](P15)曹昂的死年丁夫人是约41岁。
曹昂之死,丁夫人十分悲痛,每天没有节制的痛哭,泪奔不止。并且还说:“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三国志》中的这两处引注,当然反映了在曹昂死后发生的,但是曹昂死后多长时间内发生的呢?从注文体现了丁夫人对曹操的不满来看,这句话是发生在建安四年(199年)之后。因为建安四年十一月,曹操做了一件令丁夫人不满的事情。《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6](P17)《资治通鉴》建安四年条也记载了这件事且较为详细,“冬,十一月,绣率众降曹操。操执绣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子均是曹操的周姬所生,事见《后妃传》,此即曹操为儿子曹均娶了张绣之女儿为妻,两位仇家此时又骤变为姻亲。《三国志》卷八《张绣传》还载:“官渡之战,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于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户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6](P262-263)我们认为“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就是对此事而发,表现了丁夫人对丈夫的不满。正如《资治通鉴》所云:“夫有霸王之志者,因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曹操将前仇释怀,这一年丁夫人约为43岁。
曹昂死后,丁夫人本来就伤心不已,特别是张绣降曹、受封、联姻,丁夫人更难以接受,于是便发出了“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的怨言。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才暂时把丁夫人送回娘家。丁夫人此后未嫁人,卞夫人常派人去看望她,并常迎之。死后的丧事由曹家办理,葬地是许昌城南,而且还请示过曹操。那么,从张绣降曹到丁夫人离世,这中间又经过了几年呢?如果能查到大致年代,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丁夫人的死亡年龄。
曹操有几十个儿女妻妾,这支家属队伍庞大,当初其安营地是在许昌。曹操也是有儿女情长的,每当战事的间歇时间,他会回到许昌驻地。后来其家室就搬到了邺城,并建铜雀台以处之。那么曹操是从什么时候才把他的家眷从许昌迁到邺城呢?我们不妨追寻一下历史的线索。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建安六年(201年)夏四月,曹操攻袁绍,破之,“公还许”。[6](P22)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建安八年(203年)夏四月,曹操攻打邺城,“五月还许,留贾信屯黎阳”。[6](P23)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平定邺城,同年,“天子以公领冀州牧”。[6](P26)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平定冀州后,“冬十月,公还邺”。[6](P27)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建安十二年(207年)春二月,“公自淳于还邺”。[6](P28)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打败乌丸后,正月“公还邺”。[6](P30)
此年十二月还发生了赤壁大战。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西北作铜雀台。《水经注》言其高十丈,有屋百余间。
从以上所列的时间顺序可以看出,从建安四年(199年)张绣降曹到建安十年(205年)之前史书均载“公还许”而无公还邺的记载。从建安十年之后,方见“公还邺”而无“公还许”的记载。
这说明自建安十年,曹操的家眷迁到了邺城。同时也说明丁夫人是亡于建安十年之前及张绣降曹后的某一年。因为若亡在建安十年之后,她不可能葬在许城,或许是葬在邺城某地。
估算一下时间,从张绣降曹受封联姻,到丁夫人发出怨言“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从曹操将丁夫人送回家,到卞夫人一年四季都派人去看望,乃至曹操外出打仗时她不断“送往迎来”接待丁夫人。估计丁夫人的亡故之年应在建安八年(203年)前后,她的死亡年龄大约是46岁左右。这与高陵2号墓3号人骨约50岁左右的鉴定数值相仿。
根据以上分析,曹操高陵2号墓3号人骨极有可能是曹操原来的嫡妻丁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