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生活在别处”(法国诗人兰波)。自古以来,每个正常人的心中,或多或少,大概都有一种对于“别处”的想象和渴望。这个别处,可能是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状态,也可能只是超越了当下或“这一刻”束缚的另一个理想化时空;它也许会持续地占据人的心灵,影响人的现实行为,也许,只是在不经意间划过人的脑海,呼应人们对眼前生活的感慨。不管具体呈现为何种状态,这种想象和企盼,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常有的心灵反应,无论那个人是贫穷还是富有,是幸福还是痛苦。
数字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与不断普及,为许许多多普通人实现有关别处的梦想提供了可能。随着虚拟空间影响的日益扩大,这种想象中的别处,不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桃花源,而成了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游戏或虚拟社区等各种互联网平台实实在在去尝试和感受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的时空有显著的不同。它是陌生的、新鲜的,充满多种可能性,既虚无缥缈又实实在在,既富于冒险性又有可重复性,尤为重要的,是可以按照参与者的理想化模式来建构和发展,而每个参与者又来去自由。
在这里,现实世界的各种传统,会得到十分广泛的传播,更可能被改变和转换,其最终的遭遇,完全取决于参与者的喜恶及虚拟空间本身的要求。总体来看,这类空间最常见的情形,是颠覆现实生活的秩序,并根据新的规则或参与者的意愿来建设不同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建构一种“别处”的生活。现实社会中的普通职员甚至还在上小学的孩子,可以在游戏世界里成为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将军,或在社交媒体中成为众人仰慕的意见领袖;而一些有着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士,到了虚拟空间,却可能只是一只“菜鸟”。至于大量迥异于日常用法的各种语词和符号等的发明和使用,更是以一种最基本的方式表达着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区隔。可以说,虚拟空间对参与者而言具有“狂欢”(巴赫金)的意义。它能够让人摆脱现实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能力或自由,使得现实中无法达成的愿望、无法宣泄的情绪,都在这里得到满足和释放。
不过,在颠覆真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与具体规范的同时,任何一个虚拟的空间,又必然要确立另一种关系结构与规范,来保证发生于其中的各种交流的正常运行。从具体内容来看,这种新的结构和规范同现实世界可能会有很大差别,并对后者具有调整或修正的意义,但从本质上来说两者之间又并无二致。比如,在一个虚拟社区,标志参与者身份的称谓可能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每个参与者的地位也和真实世界大相径庭,但其中形成的层级关系、交往礼仪、升级规则等等,却无一不效仿既有的现实,并遵从为现实世界所认可的基本逻辑或交流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空间实际上具有通过对具体现实的颠覆和超越来维护现实世界的功能,也就是说,“别处”与“此处”,在这里本质上其实处于同构的状态。这也是虚拟空间所具“狂欢”意义的另一面。
进而言之,别处的生活大概只能存在于想象当中,一旦付诸实践,它不见得会比此处更加完美。理想化的完美桃花源,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作为匆匆过客,武陵渔人当然会感慨羡慕一瞥之间的那种“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但假如他能够在桃花源生活一段时间并进行深入观察,就一定会得出截然不同的认识。当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苛求。幸运的是,作为民俗学研究者,我们今天却能够通过对虚拟世界各种民俗现象的观察,来切实体验和探索别处的生活,理解和思考生活在别处的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这一点,正是本期前沿话题的组织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