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融州志、明代融县志编纂及流传考述

2020-12-01 01:43刘汉忠
广西地方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县志广西

刘汉忠

(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柳州545001)

北宋融州《图经》编纂年代

宋代融州志编纂出版,之前学者研究考录出三种:融州《旧经》、融州《图经》、《玉融志》(杨昱),详见《广西方志佚书考录》(陈相国 秦邕江编著,199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方志编纂史》(雷坚编著,2007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旧志出版年代只注明为宋代,未有南宋、北宋以及大体年代的确定。融州《旧经》,《广西方志佚书考录》作:“未详纂修人,约修于宋代,卷帙失考。”融州《图经》“未详纂修人,约修于宋代,卷帙失考。”《玉融志》:“杨昱纂于宋代,二册。”依据文献主要主要为南宋《舆地纪胜》、明代《文渊阁书目》,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论述。

除此研究之外,自文献利用而言,可据古代地方官员或文人读阅志书记载,推考旧志出版时间、流传及毁佚时期。融水苗族自治县城郊玉华洞有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望日李珙题记:“政和中,广州观察使黄公知融州,因披览《图经》,见囗玉华山之名,意其必有神仙洞府藏于其间。暇日与僚属游,芟剔榛莽,而得是岩,遂名之曰玉华洞。洞前建阁,南望田亩,以为劝农之所,与民同乐。岁月且久,兹阁隳弊,僧徒葺之,仅可赏玩。去城郛不数里,政事之馀,何惜命驾。”此“广州观察使黄公”即黄忱,字君锡,大观四年(1110年)时已任融州知州。融水真仙岩(老君洞)有北宋大观四年五月癸卯黄忱《平南丹寇记》,题款“大观庚寅仲夏癸卯黄忱君锡题”。又有黄忱等四人题名一段,位于《家人卦》旁:“将仕郎试融州军事推官钱慎、儒林郎行融州军事判官陈戬、通直郎权通判融州军州事朱天申立石,广州观察使广西黔南路马步军副总管知融州军州黄忱。”李珙题记“政和间”黄忱读阅融州《图经》,时间可届定为大观四年(1110年)至政和间(1111至1118年)之间,以大约任期三年而论,则应该是政和初年。因此,融州《图经》可推定出版年代,不晚于北宋大观年间。

这部北宋时期出版的融州《图经》在《舆地纪胜》引用时称为《旧经》。《舆地纪胜》卷一一四《融州·广南西路·融州·景物下》“铜鼓山,《元和志》在城西二十里。《旧经》谓诸葛武侯浮牂江而下,以铜鼓散埋之,以压蛮獠。后得于山,故名。”此《旧经》在《舆地纪胜》虽仅一见,而因北宋时人读阅而得以旁证。南宋时融州又有新志编纂出版,《舆地纪胜》引录时将北宋融州《图经》称为《旧经》,以示区别于南宋(融州)《图经》,并非这部北宋融州志书原称“融州《旧经》”。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胡邦用亦阅见此北宋融州《图经》,见于《题真仙岩诗》:“融州真仙岩,耆旧相传,老君南游至融岭,语人曰:‘此洞天之绝胜也。山石藿佩,溪流清邃,不复西度流沙,我当隐焉。’一夕身化为石,匪雕匪镌,太质具焉。匪垩匪艧,不施彩饰,太素形成,天然素质着焉。丹灶履迹,炳然十分,显著在焉。霓旌云幢,交相映焉。有泉湍激,空山(缺)尝以金丹投于其中,使饮之者咸得延寿,故号寿溪。东流十余里,入一村曰灵寿,其民皆享高年,间有三见甲子者。余被命出守,穷文考古,询访土俗,遂得仙迹之详,皆非《图经》所载,故作诗以纪之,书其始末,勒石以示来者。诗曰:岭南地势富山川,不似仙岩胜概全。石璞浑成尘外像,寿溪直彻洞中天。醮坛风细迎秋月,丹灶云轻压瘴烟。散步使人名利泯,欲求微妙养三田。”胡邦用时任融州知州,见于《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七记载:“绍兴八年十二月十七日,宰执进呈湖北宣抚司乞差胡邦用知靖州。上曰:‘郡守牧民之官,亦藩屏所寄,当自朝廷选差。若皆由将帅辟置,非臂指之势也。”此文因徐霞客记录而得存,《粤西游记》崇祯十年(1637年)六月二十六日:“憩息真仙洞中者竟日。参慧出市中。余拂岩中题识读之,为录其一二可备考者。洞间勒记甚多,而此文纪诸胜为详,录之。”胡邦用感叹所述“仙迹之详,皆非《图经》所载”,即凡此胜迹传说未见记载之意。至南宋融州《图经》,已有详记。《舆地纪胜》“灵寿溪”下引文标有“《图经》云”,“真仙岩”条虽未标示引录《图经》,实承上则省文,为此书通例。

北宋《(融州)图经》大体确定编纂出版年代在大观年间或之前,至南宋嘉定年间尚存,为《舆地纪胜》所引用。

宋代(融州)《郡志》

宋代(融水)《郡志》,《广西方志佚书考录》《广西方志编纂史》未记录。就志名而言,宋代融州志计四种:北宋《(融州)图经》、宋代《(融水)郡志》、南宋《(融州)图经》、宋代《玉融志》(杨昱纂)。

《郡志》见于南宋《方舆胜览》。卷四一《融州·形胜》“黔南帅府。《郡志》:大观初置云云。三年罢。升清远军。”本卷引用《郡志》仅此一见。其他多处条目引用南宋融州“《图经》”,因此《郡志》与《图经》有别,为宋代融州志之一。

(融州)《郡志》是志名专称而非志书泛称。《方舆胜览》广南西路各卷引录州郡志,多有各州《图经》《郡志》,可证两书各有其名。卷三十九《郁林州·形胜》“居三州之境,《郡志》,郁林为郡已并唐牢、党、白三州之境,卷四十《象州》引《象郡志》《郡志》,卷四十《贵州》引《怀泽志》《郡志》《图经》《古经》,卷四十二《高州》引《图经》《旧经》,容州引《容管志》《普宁郡志》,雷州引《图经》《郡志》。广南西路各州引用志书,旁证融州《郡志》为有别北宋《图经》、南宋《图经》的另一种地方志。然而从质疑角度,则如谭其骧先生《方舆胜览》影印本出版前言论述:“中间有些府州的郡志和图经可能实指一书,但也有可能相同的书名所指可能二三种不同的书”。此说“有些”,而非《方舆胜览》引用通例。因此,《舆地纪胜》记载北宋融州《旧经》(《图经》)是否《方舆胜览》的《郡志》(志名泛称),无法遽然确定。考定各志编纂出版时限等特定标志,则有助于事实认定。

既如上述,北宋融州《图经》至迟大观年间时已出版(李珙题记黄忱“披览《图经》”,而非任内编纂志书)。《方舆胜览》“黔南帅府,《郡志》大观初置云云。三年罢。升清远军。”“大观初”即大观元年(1107年),《舆地纪胜》引张维《广西郡邑志》“大观元年置黔南路帅府”等宋代典籍。此《郡志》最早为大观三年(1109年)之后编纂。出版时间既有差异,志名又有《图经》《郡志》之别,由此确定《郡志》是此前未确定的一种宋代融州志。

《郡志》全称或为《融水郡志》。宋代志书冠名往往袭古之称。唐天宝元年,融州曾一度改名“融水郡”,因此宋代志书或用以冠名。其例多见,如柳州之称龙城郡,宋代有《龙城图志》。《方舆胜览》引用当州《郡志》时,通常省称,只取“郡志”,实即“某某郡志”,如上述各州(偶有例外,如贵州引《怀泽志》,当为其志原名《怀泽志》)。

《郡志》另见于宋人阅读记载。嘉定十二年(1219)融州知州杨幼舆《安灵庙诗》小序:“安灵潭去郡治十里而遥,盖灵迹之所也。余来假守是邑,每旱必委县令迎请龙潭圣水,祷祈雨泽,霈然而下,灵响异常。连年屡丰,民得温饱,吏逃罪戾,皆神之赐也。兹以官满,亲诣祠下谒谢,且为融民致永作丰年之请。炷香既毕,小立庙前,忽见双鲤跳跃于清潭水面之上,神龙欣然,领略微诚,真异事也。又闻野老之语,乃《郡志》所未载,遂乱道纪述其详。嘉定十二年岁次己卯端午前一日,郡守庐陵杨幼舆书。”此称“郡志”非志书漫然无别之通称,而是专名。

《郡志》散佚年代不可考。《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元胜览》)卷下《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融州》“黔南帅府”下云:“《郡志》大观初置黔南帅府。升清远军。”(刘按:原误倒为“远清”)。又有条目引录《图经》之处。此书于南宋故土部分多录自《方舆胜览》。因此,本则记录并不能证明元代时(融州)《郡志》仍然存在。

附记:

《方舆胜览》原刻本(《新编四六必用方舆胜览》)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刊行,重订本《新编方舆胜览》刻印于咸淳二年(1266年)至三年(1267年)。两书体裁极相近,成书年代《舆地纪胜》稍早,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认为《方舆胜览》体裁上受到《舆地纪胜》影响,而且据《方舆胜览》原刻本一则《录白》提到“或以节略《舆地纪胜》等书为名,翻开攙夺”,说明编者见过《舆地纪胜》。谭先生考证认为:虽然《方舆胜览》有四分之三的条目见于《舆地纪胜》,“但就内容而言,却跟《纪胜》并没有什么关系,它根本没有采用《纪胜》作为蓝本,当然更谈不上是《纪胜》的节略本或改编本”。既然如此,两书编纂各自引用文献,最主要是当时流传较广的各地图经(方志)。因此具体到某条目所引文献,则有同有异。两书引用的资料,有些是并见,也有或只见于《方舆胜览》,或仅见于《舆地纪胜》。因此,《方舆胜览》记载“《郡志》”而未见于《舆地纪胜》可作如此理解。

南宋(融州)《图经》与杨昱《玉融志》

南宋融州《图经》已见于学者有关考述。此书见于《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引用,刊行时间下限不晚于嘉定年间(《舆地纪胜》初稿约嘉定十四年即1221年之前完成)。《舆地纪胜·风俗形胜》“绍熙庚戌大水,泸州谯楼楼榜从江而下,事见《图经》”,则纂修出版在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之后。又《舆地纪胜·古迹·罗城镇铜鼓》:“嘉定五年,村民掘得铜鼓,阔一丈围。鼓旁水虫极精巧。”此条未注所据,如果出自《图经》,则编纂出版可定在嘉定五年(1212年)之后。

杨幼舆诗(见上文)提到“《郡志》”,而非《图经》,嘉定年间《图经》即杨幼舆在任时已经出版。两部先后出版的志书并存于当时,而杨虽仅提及《郡志》,当然不能排除另一部《图经》同时存在的事实。

《玉融志》见于《舆地纪胜·碑记》:“玉融志,杨昱。”至明初尚存,二册,见于《文渊阁书目》著录。纂者杨昱生平无考,编纂年代不详,以见于《舆地纪胜》记载,可定下限在嘉定年间。除此条之外,未见引用其文。《玉融志》为地志,《舆地纪胜》列于《碑记》,实为此书通例。清人叶昌炽《语石》卷三释之云:“王象之《舆地纪胜》每一州碑目之后,必附以图经若干卷,初疑邑乘无与于石刻,后观唐《吴兴图经》,其先为颜鲁公所书,刻于石柱,始知唐时图经皆刻石,而今亡矣。此碑林中一大掌故,而知之者鲜矣。”如叶氏所言,《舆地纪胜》是以“袭古”方式设目,“因唐时图经皆刻石”,至宋代出版业大兴,地方图经、郡志均付之刊刻。

《玉融志》与南宋融州《图经》是各自一书,或是一志别名,文献所限无法确定。因宋人记载地方志名,既有称之专名,也有记之通名之例。

南宋融州《图经》之后,是否有续志出版,未见记载。不过,某些事实是或否见载于宋、元、明总志(明代广西通志至弘治时始纂修,明代柳州府志、融县志无存),可以提供参证。《舆地纪胜》嘉定十四年(1221年)为时间标志,融州《仙释》记“老君”“戴道者”,却未列入对于融州真仙岩景观及道观修建最有贡献者报恩观住持杜应然传,原因或以淳祐元年(1241年)时杜应然尚在世,因此融州《图经》未入传。既然《图经》未立入传,则《舆地纪胜》无从采纳。杜应然传见于现存典籍最早者为《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三《柳州府·仙释》:“杜应然,宋武林人,随父宦游流寓广西,专心慕道,寄迹黄冠,遍游天下名山。嘉定间始来融州,历数十年,甚有功于岩观,为羽流中之卓然者。寿八十余卒。”此前《寰宇通志》博采宋元至明初方志于景泰七年(1455年)五月编成,未立《仙释》目。《大明一统志》于天顺五年(1461年)成书,实据《寰宇通志》删并,并增设《流寓》《列女》《仙释》诸目。因此,《大明一统志》所据为宋代淳祐年间之后出版的融州志(元代无融州志纂修记载)、或明代至明代景泰、天顺年间之前出版的《融县志》最为可能。

天顺《融县志》发覆

明代天顺年间,柳州府融县曾编纂刊行《融县志》,卷帙不详,编纂者为时任融县知县周纲。然而此《融县志》事实长期幽暗未明,亦未见标志明确出于此志的引用文字。其由在于志书出版时间,正处于明初《永乐大典》《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征集各地方志编录采择之后,因此前未能进入典要记载,天顺年间之后广西形势尤其动荡,明初广西各地出版府州县志大多残毁,至明末时所存无几,而又经明清交替战事,至乾隆年间各地大兴修志之风时,明代初期所编纂之志已百不存一二,此广西全省情形。天顺《融县志》编纂出版既有时间之特定,又遇时代厄运,因此未见于之后续出方志及相关文献记录。此志幸而仅存证于一诗之中,设若知县周纲当时无不远千里投赠友人之举,就结果而言,此《融县志》事实即如泉之潜于深岩,终无破土之时。今先述结果,再回溯事证,稍加详引有关文献,以慎重其事。

天顺《融县志》仅见于明人杜琼《灵岩》诗云:

广右百粤地,胜概惟西融。千峰连万岭,一一摩苍穹。闻有真仙岩,境界如崆峒。周围五六里,其中嵌而空。中高二十丈,天造由鸿蒙。仰视俨云汉,石色罗青红。源溜从中来,激响何玲珑。清甘更冷冽,一饮苏疲癃。岩前列奇观,特立仙人峰。高高凡几仞,冠服如真容。相传有所自,化身鲤犹龙。亘古不改色,直与天地终。所以张孝祥,品第名益崇。后来磨崖石,刻字劳镌工。邑令有贤佐,裔出濂溪翁。抚绥多惠政,政暇寻幽踪。览此发惊叹,采入《图经》中。锓梓布遐迩,寄我来江东。惜哉万里遥,此境诚难通。作诗刻岩下,我欲凌飞鸿。

作者杜琼(1396—1474年),字用嘉,号东原耕者、鹿冠道人。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晚年居于东原,学者因称“东原先生”。通经博学,旁及翰墨书画皆精。山水宗董源,层峦秀拔,亦工人物。好为诗,著有《东原集》七卷,又《耕馀杂录》等。其诗以平正畅达为宗,尤寄意于山水、田园。卷末附正德己卯(1519年)俞弁跋,称“刻本体制未备,此集乃其乡人佥都御史张企翔所辑补”云云。《四库全书》入《存目》,今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出版。

诗句明显可知灵岩(真仙岩、老君洞)情景得之于“邑令有贤佐,裔出濂溪翁”,即周姓知县。此周姓知县即道光《融县志·职官·知县》记载:“周纲,天顺间任。”又《融县志》目录于《灵岩》题后标记“杜琼,天顺间人。”周纲“抚绥多惠政”,融县任上颇有政绩,事实见于卷七《名宦》:“周纲,字文叙,吴人。天顺间,以经明行修荐授融县丞。时有弃舟者十八人,被诬以盗,历岁不能辨。柳守檄纲,一讯而白,其人合五十万钱来谢,却之而去。时河间王忠肃公镇两广,疏其政绩于朝,擢知融县。会岁屡歉,苗寇作乱,流亡者不可胜计。纲保障尽力,境内独安。民始不知陆耕,作诗谕之。每春夏间,躬行阡陌,劝课不倦。于是食足,而寇至可守。初县学宫在城外,纲倡议迁之,以避兵燹。更立条约,训课诸生,士习丕变,多举于乡者。民俗好淫祀,溺邪说,皆严禁之。旧志称:‘纲有卫民御盗之功,祀名宦。’”《柳州府志》卷二十四《名宦》亦入传。两文相校,记事无异。《府志》另有“相传县厢迎恩、信和、嘉庆、兴贤、拱辰、拱北、长庆等坊,皆公所建”一语。(按道光《融县志》周纲传之“旧志”,以称引通例,指乾隆《融县志》十四卷,编纂成书于乾隆二十三年,已佚。《柳州府志》所载周纲传,即出于乾隆《融县志》。

周纲与杜琼同时人,且为同乡。诗述周纲游真仙岩,“览此发惊叹”,而后“采入《图经》中”,即编录入志。《图经》为唐宋方志习用名称,至明代时通常称“志”。“锓梓布遐迩”知已刊刻并且传布远近。周纲将志书“寄我来江东”,杜琼读阅,并于诗中述真仙岩瑰奇情形。作者感叹“惜哉万里遥,此境诚难通”即未能一游,因“作诗刻岩下,我欲凌飞鸿”,请周纲将诗刻于真仙岩之意。

周纲编纂《融县志》并刊行于世的事实可谓明白无误。

杜琼《东原集》七卷有正德刻本,后又著录于乾隆《四库全书存目》。《提要》云:“明杜琼撰。琼有《纪善录》,已著录。其诗以平正畅达为宗,而伤於朴僿,后有正德己卯俞弁《跋》,称刻本体制未备,此集乃其乡人佥都御史张企翱所辑补云。”然而可注意者:此《灵岩》诗未见于《东原集》,杜琼一生并未涉足广西之行。则此诗见于旧志记载,为当时即回赠寄周纲于融县,或刻于真仙石壁。真仙岩大量石刻已毁,记录见于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1963年文物普查《目录》记载“杜琼《题灵岩诗》”。按:笔者考此《目录》有据旧志诗文记录为石刻之例,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拓本目录、民国时期《广西石刻展览特刊》展览拓本目录、《中国西南地区石刻汇编》等均未见收录杜琼《题灵岩诗》,因此,此诗是否刻石于岩,尚不能为定谳。又是否因刻石而记录于之后出版的万历《融县志》亦无考。见载今存旧志最早为嘉靖《广西通志》卷十三《山川·融县·灵岩》引录。明代广西最早为弘治《广西通志》(久佚不传,万历时已未见),嘉靖《广西通志》纂修时多据引录弘治通志,尤其山川之类。今存周孟中弘治六年九月序记修志时“适侍御山阴祁公司员来,按历所至,悉取郡邑志付孟中”,周孟中“遂取郡县旧志参互考订”(程廷珙序),弘治修通志直接取资各府州县志。因此,杜琼诗来源于天顺年间至弘治年的文献(旧志等)记载,后为《广西通志》采录入志。

万历《融县志》至清康熙时尚存

道光《融县志·选举·岁贡生》:“李先芳,官知县,辑邑志。”即万历《融县志》,久佚不传。《广西方志佚书考录》著录,《广西方志编纂史》未记。

万历《融县志》,卷帙不详。至康熙年间万历《融县志》,尚存,且为官员所阅读,见证于融水真仙岩《仙岩小记》(道光《融县志》卷三《古迹》未记)。文云:“予尝以公诣柳郡,暇游立鱼峰,叹其玲珑,孤耸以为域外奇观,因作诗以咏其胜。及癸丑秋,承乏摄融,阅《邑志》载仙岩甚悉,心窃向往之。”题款“时康熙拾二年岁次癸丑八月戊戌朔越四日辛丑谷旦,赐进士出身柳城令兼摄融篆古赵翟廉棘麓氏识。”翟廉,字静生,号棘麓,赵州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历官布政使参议。题款“赐进士出身柳城令兼摄融篆古赵翟廉棘麓氏”,知为柳城县知县,兼摄融县知县。所记“阅《邑志》”,即万历《融县志》。

至乾隆年间,万历志残存散页抄件。乾隆《融县志》(已佚)所存广西巡抚鄂宝序云“明季李先芳旧本,又同落叶飘枝,消磨殆尽。虽有莫自馨辈纂辑、抄白二篇,其中讹者、诞者、抵牾者、缺略不备者犹伙。”道光《融县志》刘斯誉序:“明季李先芳旧本,残缺不可考。”

猜你喜欢
县志广西
广西贵港
壮美广西
习主席视察到广西
《广西戏曲》
县志里的乡贤
浅谈地方县志精品诗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谈县志编纂如何体现地域特色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