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锐博 王钦旭
摘要:在机械加工高度发达的当代,绝大多数手工生产已被机械生产所代替,使得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不仅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也提高了时间利用利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机械原理背景知识,设计了一种自动绝缘纸嵌入机,代替了手工的重复劳动,运用合理的机械方案配置,达到高效生产的要求。
关键词:电机转子嵌绝缘纸机;机构;方案;模型
1、电机转子嵌绝缘纸机的功能及要求
电机转子嵌绝缘纸机的工艺动作主要有:
(1)送纸。将一定宽度、卷成一卷的绝缘纸送一定量到位;
(2)切纸。按要求切下一段绝缘纸;
(3)插纸。将插刀对折切下的绝缘纸插入空槽内;
(4)推纸。将已有部分绝缘纸插入槽内的绝缘纸推到要求的位置;
(5)间歇转动电机转子。间歇转动转子使之进入下一循环工作。
2、电子转子嵌绝缘纸机的方案以及方案的确定
2.1送纸机构的方案
該机构所要完成的具体动作工艺为:将一卷的绝缘纸送出,同时有一定的间歇运动。在送纸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保证送出的纸的工整性,以防给后面的裁纸和插纸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降低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对于送纸机构,送纸和间歇运动不同方案评价:
1.传送链:链传动为啮合传动,不存在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且能够较好平衡平均传动比,但传动平稳性较差且无法保证传递纸的工整性。
2.滚轮:通过一对滚轮的配合,可以很好的压住绝缘纸,别于后面机构的裁纸动作。橡胶材质外壳极好的保证了绝缘纸的工整性,但传递动力较小。
3.槽轮机构:槽轮机构的尺寸较小,结构较为简单,机械效率高,并且能够较为平稳和间歇传动。但其在传动是产生柔性冲击,故常用于速度不太高的场合。
2.2切纸插纸和推纸机构的方案
该机构所要完成的具体动作工艺为:将送过来的绝缘纸按要求切下一定的长度,用插刀将对折切下的纸插入电机转子绝缘槽内。对于裁纸和插纸机构的选型方案如下:
1.平面六杆机构:优点运动形式多样,可实现平面空间、转动摆动等复杂运动;制造简单方便;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较小,润滑容易,磨损损耗校小。缺点是可能会发生自锁现象,高速运动时会引起较大的动载荷和振动失效,只能用于运动速度较低的场合。
2.曲柄滑块机构:优点是设计制备简单,易实现运动。缺点是占用空间大,存在死点,对于平面度和耐磨性要求高。
3.凸轮机构:凸轮机构最大的优点是通过对于凸轮轮廓尺寸的设计,即能实现期望动作,设计方便、结构简单,广泛应用于自动化企业和设备生产当中。缺点是精度和粗糙度要求高,易磨损;固定不可变,适用于速度不高的场合。
2.3各机构方案的方案以及方案确定
根据上述各机构的选型,根据设计要求、各机构的相容性以及机构尽可能的简单的原则,组成电机转子绝缘纸插入机运动方案如下:
1.送纸机构:选择了滚轮作为送纸机构。尽管传动力较小,但依然可以满足绝缘纸的传送。而且滚轮的使用寿命长,更换简单,传动部分选择槽轮机构,虽然有柔性冲击,但是结构较为简单,而凸轮机构制造较为困难。
2.切纸和插纸机构:在裁纸和插纸工艺过程中,对执行机构的运动精度要求较低,且不需要很大的工作力。所以选择了曲柄滑块机构作为裁纸和插纸的执行机构。
3.推纸机构:相对于四杆机构,凸轮机构误差相对较小,运动也较为稳定,但是凸轮机构制造较为困难,本着节省成本的原则,选择了误差完全可以承受的四杆机构。
4.分度转位机构:在分度转位机构上,尽管不完全齿轮机构简单制造方便,槽轮机构存在柔性冲击,但处于运动的许可范围之内。比较而言不完全齿轮机构不适合设计要求,所以选用槽轮机构作为分度转位的执行机构。
3、电机转子嵌绝缘纸机机构运动循环图的确定
4、样机模型建立
根据以上关于送纸、切纸和插纸、推纸分度转位机构的选型和尺寸设计,最终设计了电机转子嵌绝缘纸机。下图为示意图:
其运动的过程如下:
1、送纸:将一定宽度、卷成一卷的绝缘纸通过滚子送到平台上,后静止,等待切刀和插刀等下一步动作;
2、切纸:按需要切下一段绝缘纸,然后作急回运动,等待下一次的运动;
3、插纸:将插刀对折切下的绝缘纸,插入空槽内,其运动过程与切刀相同;
4、间歇转动电机转子:间歇转动转子60度,等待使之进入下一工作循环。
5.参考文献
[1]机械原理教程,第3版,申永胜,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基于ADAMS的凸轮机构分析与动态仿真,唐琼,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第4期;
[3]龙门式压力机执行机构的设计,黄健,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18,第4期;
[4]曲柄导杆传动运动装置的创新研究与模型制作,袁恒、王云鹏、高海强、信丽华、唐佳,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第22期;
[5]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赵满平、马星国,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5.10;
[6]精密机械结构设计,蒋秀珍,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4;
[7]工程创新与机器人技术,李卫国、郭连考、王利利,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05;
[8]机械设备修理工艺学,晏初宏,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0;
[9]理论力学(第4版),郝桐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