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0-11-30 08:52袁北芳
健康大视野 2020年22期

袁北芳

【摘 要】 目的:探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82例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1例。对照组给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7.56%(40/41)高于对照组的85.37%(35/4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5, P=0.048<0.05)。结论: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效果满意, 能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改善患儿免疫功能, 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

【关键词】 醒脾养儿颗粒;双歧杆菌;消化不良性腹泻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2-260-01

消化不良性腹瀉是婴幼儿常见消化道疾病, 其发病多与消化不良和机体消化功能异常有关, 该病是造成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及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治疗该病以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保护肠道黏膜、调整饮食结构为原则[1]。醒脾养儿颗粒可缓解患儿症状, 但单独使用效果欠佳, 复发率高[2], 双歧杆菌作为人体有益菌, 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作用。目前, 关于肠道黏膜保护剂联合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小儿腹泻研究较多, 但两药联合是否可改善腹泻患儿免疫功能尚不清楚, 为此本研特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1例。观察组男24例, 女17例;年龄1~9岁, 平均年龄(4.83±1.96)岁;病程3~32 d, 平均病程(17.52±6.49)d。对照组男21例, 女20例, 年龄1~8岁, 平均年龄(4.78±1.94)岁, 病程3~29 d, 平均病程(17.41±6.42)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科即刻调整饮食, 维持酸碱平衡,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1.2.1 对照组 采用醒脾养儿颗粒(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 Z20025415, 规格:2 g/袋), 服用方法:年龄1~6岁患儿, 饭前温水冲服, 2袋/次;年龄>6岁患儿, 3~4袋/次, 2次/d, 持续治疗9 d。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 S20060010, 规格:0.5g/片), 服用方法:年龄1~6岁患儿, 饭前温水送服, 1 g/次;年龄>6岁患儿, 1.5 g/次, 2次/d, 连续治疗3 d。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痊愈21例、显效11例、有效8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56%(40/41);对照组患儿痊愈19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85.37%(35/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5, P=0.048<0.05)

2.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所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1例腹胀、1例便秘、未见大便干结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2/41);观察组出现2例腹胀、1例便秘、1例大便干结, 发生率为9.76%(4/4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9, P=0.396)。

3 讨论

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恢复慢等特点, 其发生率占全部小儿腹泻的39%以上。由于婴幼儿机体尚未发育成熟, 一旦发生腹泻, 不仅会加重胃肠负担, 还会削弱机体对细菌和病毒的防御能力, 对其消化功能和生长发育均有不良影响, 需及时诊治。

中医学将小儿消化不良性腹瀉归入“积滞”范畴, 中医学认为, 脾升清降浊动能失调为其病因, 健脾止血及清热调气为治疗之本。醒脾养儿颗粒是由一点红、山栀茶、毛大丁草及蜘蛛香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制剂, 具有醒脾开胃、固肠止泻、养血安神作用。消化不良性腹泻与胃肠功能紊乱互为因果, 腹泻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 而胃肠功能紊乱则会加重腹泻,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消化不良性腹泻会导致胃肠功能失调, 胃肠功能失调又会加重腹泻, 两者形成恶性循环, 进一步加重胃肠黏膜损伤。应用微生态制剂可抑制肠道内病原菌, 改善患儿症状。双歧杆菌成分包括乳杆菌、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 上述成分均是腸道主要益生菌, 经肠道吸收可与其黏膜结合后, 在肠道内形成生物屏障, 对于机体对糖、脂肪、维生素及蛋白质吸收和利用具有促进作用, 并能调节宿主菌群失调, 加快肠道菌群恢复, 改善肠道功能紊乱, 增强肠黏膜局部防御能力。双歧杆菌能够补充人体正常生理性细菌, 并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抗体, 从而抑制或拮抗多种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 对于恢复机体内生态平衡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联合用药疗效优于单独用药, 原因是联合用药可起到标本兼治作用, 一方面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另一方面强化症状改善效果, 两者协同, 疗效满意。

CD4+和CD8+均为T淋巴细胞亚群, 前者为辅助性T细胞(Th1), 后者为杀伤性T细胞(Th2), CD8+ T细胞亚群可抑制CD4+细胞功能, 当CD4+和CD4+/CD8+降低或低于正常水平, 提示机体免疫力降低, 感染风险较高。本研究结果提示, 观察组治疗后CD4+、CD8+、CD4+/CD8+改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双歧杆菌可改善患儿免疫功能。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用药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 临床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采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双歧杆菌效果满意, 能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改善免疫功能,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洪汇.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30(12):1437-1439.

[2] 张卓.联合应用醒脾养儿颗粒和西药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1):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