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丽 杨亚辉
【摘 要】 目的:分析和研究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150例永久性肠造口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社会影响量表分析患者产生病耻感的因素。结果:全部患者的社会影响量表分数为(69.42±7.51)分,其中社会隔离、社会排斥、内在耻辱感等条目分数较高。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情况、工作情况患者的社会影响量表分数差异较大,出现不良反应如排气声响、粪便泄露、身形变化患者的社会影响量表分数大于未出现以上情况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病耻感主要体现在社会隔离、排斥和内在耻辱方面,所以应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措施消除患者的病耻感。
【关键词】 永久性肠造口;病耻感;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2-197-02
病耻感指的是患者因为自身疾病而产生的内心羞耻感,是一种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多表现为患者感受到歧视、隔离和不被理解。病耻感也是社会部分群体对疾病错误认知和歧视的体现,同时也是患病人群羞耻感的体现[1]。目前,癌症、艾滋病、精神疾病患者具有病耻感的概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并且身体具有缺陷和疾病表现明显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病耻感。因为手术的作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排便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具有括约肌的控制功能,并且无法控制排泄行为,对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从而会产生病耻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7.10-2019.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纳入标准:(1)进行永久性肠造口手术患者,手术成功;(2)知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具有其他严重性脏器疾病患者;(2)具有严重意识障碍,无法进行有效交流患者。150例患者中男、女例数分别为87例62例,最低年龄35岁,最高年龄81岁,平均年龄为(62.51±10.23)岁。本次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使用社会影响量表(SIS)对全部患者的病耻感现状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社会隔离、经济歧视、社会排斥和内在羞耻感四项评价指标。总分为96分,分数越高则表示病耻感越强烈。采用问卷调查法由护理人员向全部患者分发SIS表,发放数150份。回收数150分,调查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较大,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SIS分数统计 全部患者的社会影响量表分数为(69.42±7.51)分,其中社会隔离、社会排斥、内在耻辱感等条目平均分数较高,而经济歧视的平均分数较低。
2.2 不同资料患者SIS分数对比 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情况、工作情况患者的社会影响量表分数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3 不同疾病体征患者SIS分数对比 出现不良反应如排气声响、粪便泄露、身形变化患者的社会影响量表分数大于未出现以上情况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下直肠癌使消化系统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并且年轻群体的发病率也在逐渐提高,对于该病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永久性肠造口术。但是形成肠造口很容易导致患者滋生病耻感,患者通常担心被发现。并且患者公开自己的造口信息较为困难,可能会对自己的名声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患者越来越不愿出门[2]。并且患者将其作为秘密进行保守也会失去群体的支持和鼓励,不能有效了解大众对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真实想法。所以消除和缓解患者的病耻感对于临床护理干预来说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可以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开展学习,促进相互启发,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对于消除和缓解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病耻感都有一定的帮助。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永久性腸造口患者社会隔离、社会排斥、内在耻辱感等条目分数较高。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情况、工作情况患者的社会影响量表分数差异较大,并且出现疾病特征患者的病耻感要强于未出现疾病特征的患者。
综上所述,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具有较强的病耻感,主要体现在社会隔离、排斥和内在耻辱方面,所以应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措施消除患者的病耻感。
参考文献
[1] 韦聪云,姜毅,高佳晨, 等.直肠癌造口术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0):48-50.
[2] 张灿芝,陈美,刘腊梅.胃肠外科造口患者的病耻感及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1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