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记红 王艳伟 宋文刚 张延新 张艳 刘恩娜 张印坡
摘 要: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在病理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教学反思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反思意识淡薄、反思途径比较单一以及反思层次较低。为弥补教学反思存在的不足,笔者拟从叙事性反思、探究性反思及反思的反思三个方面实施教学反思。其中,叙事性反思主要用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探究性反思尝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反思的反思对反思的前提重新审视。
关键词:教学反思 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10-0-01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學反思,是指教师以自身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身教学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著名教育家曾提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经验的累积之外,还必须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活动是一种反思性实践,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我的专业认识和教学策略,书面的研究以及理论并不能或不能充分提供这些,只能通过对自我的实践的反思来获得。因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之一。
随着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为高等教育带来新的难题,很多教师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不爱学习。在线上教学期间,互联网学习给了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能否抛开各种干扰因素主动学习、思考,能否使用适合的学习方法,高效地学习,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变革,都为教师带来新的、巨大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学会教学,还要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而教学反思是将二者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教九年,专业发展似乎进入了瓶颈期,当重新看待自己的教学生涯时发现,在教学反思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身边类似的情况,列举如下。第一,反思意识淡薄,刚入职时,对教学反思的概念、意义理解不够深刻,在教学实践中有反思,但都是零星的、偶尔的,且还没有形成写教学日志的习惯。第二,反思途径比较单一,目前实施的教学反思的途径主要是教案里的课后小结,以及回忆曾遇到的问题。第三,反思层次较低,因反思未形成习惯,且仅停留在表面,未深入探究所遇问题的原因,很多时候反思变成了抱怨。从近几年笔者教学研究热情不太高、教学改革进展缓慢及学生学习情况改进不明显等,均可反映出,教学反思存在一定问题。
三、教学反思的策略
针对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在大量阅读文献及著作的基础上,参考Taggart反思性思维金字塔,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教学反思。
1.叙事性反思:发现问题
叙事性反思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疑惑记录下来,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如实记录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所惑,较常用且有效的方式为反思日志,还有教案里的课后小结。例如,一节课中你觉得讲得精彩的地方,教学中的亮点,收获的感动、满足感、欣慰感以及活力感等,这些经验的累积可以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体会到作为教师的喜悦和自豪;当然,还有讲得不好的地方,也如实记录,以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剖析,如讲课过程中有些点流于平淡、目标没有达到、学生的注意力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时间没有把控好、设计上没有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学生积极参与的话题,或者积极性较差的地方;教学内容上、教学设计或教学实施中存在的疑问。叙事性反思不仅能帮助教师体会到职业的乐趣,也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记录,容易遗忘,并且当问题越积越多时,再去探究其原因就比较困难了。
2.探究性反思: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叙事性反思的基础上,尝试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并探寻解决之法。教师可借助自己及同伴成功的经验、通过查阅文献、应用教育教学理论或剖析教育家的典型案例展开分析,深究可能的原因,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首先,通过对叙事性反思的总结,选取要解决的问题,提取出曾经历过的类似的成功经验,或与同行进行交流,或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带着问题去听课,深入分析优秀教师成功解决该问题的原因。
其次,展开教学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心理学或教育学书籍,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文献及理论知识能帮助教师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审视自己的教学,增加反思的深度。例如,在阅读文献时,笔者发现一个案例,范钦梅老师说,在学“算法”时,总认为“算法”对于刚接触VB的学生非常抽象,因此第一节举了课本上已有的两个例子进行诠释,且没等学生思考,就急于把答案公布了,辛辛苦苦讲了一节课,最后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算法还是很茫然。范老师经过反思后,对照建构主义关于学生自主建构所学知识意义的理念与做法后,重新进行教学设计,把思考、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居然拿出了五种计算方法。因与该案例中的教师有相似的困扰,参照文献中的方法,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对建构主义理论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再者,还可以通过阅读教育家的著作,与大师对话,剖析他们的典型案例,汲取他们的实践智慧,并应用于自身反思,会有透彻的理解。如笔者近期阅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感触颇深,灵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从作为一名教师的喜悦由何而来,到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帮助学生学习,都有了新的领悟。
3.反思的反思:提高教学反思的水平
反思的反思是对前两种反思进行的更深层次的分析、审视。构成叙事性反思及探究性反思的前提需要进行反思,包括潜在的假设、知识系统及背景因素等。大多数人头脑中存在一些不易察觉的、想当然认为是对的理念,即潜在假设,如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就是年复一年的机械重复,是“认知学徒制”式的经验传递,而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对学生放任不管等等。这些不合理的假设如不进行反思和重构,必然会阻碍教师的成长。从书本或他人那里学习、借鉴来的知识,并不完全是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从书本上及同行获取的经验,仍需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才能内化为自身的教学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还要考虑这些潜在假设、知识产生的背景,环境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因素,某一理念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有其合理性,但当我们走出这个阶段,也许是更广阔的天地。
经由深刻的教学反思,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均会有所提升。例如,笔者最近在探讨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明白了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查阅文献、阅读书籍,寻找解决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收获,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教学研究有了新的思路,为职业发展的瓶颈期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钱露露.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03):123-125.
[2]王蕾.反思性教学:教师发展观的整合与反思的特殊性[J].教育探索,2009(05):78-79.
[3]杨明全.反思性教学:步骤与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3(24):16-17.
[4]仪琳.培养反思性实践者的行动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3(08):28-30.
[5]谭呈宏,李伯山.成长原在“经历与反思”中[J].当代教育科学,2004(14):35-41.
作者简介:王记红(1985.6—),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个性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