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问题进行深入阅读的策略研究

2020-11-30 08:54盖艳辉
中文信息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发现以学定教

盖艳辉

摘 要:当今的语文课堂中依然还存在着“教师中心论”的现状,教学模式程式化。开展基于学生问题进行深入阅读的策略研究,旨在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基于学情的阅读教学新课堂。基于学生问题进行课时目标设计,基于学生问题,进行深入阅读。

关键词:学生质疑 发现 以学定教 深入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10-00-01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

1.构建基于学情的阅读教学新课堂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学习汉语的主阵地,肩负着育人启智的重要使命。语文课程的授课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但是我们看到,虽然改革之风从未停息,语文课堂上依然存在着很多弊端。“教师中心论”,教学模式程式化,机械、沉闷,学生被动接受。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缺乏鲜活的思想在课堂上的碰撞,难以让学生感受到乐趣。我们培养的人才,应是充满智慧,富有挑战精神和质疑精神的,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学习机器。我们要构建基于学情的阅读教学新课堂,基于学生问题进行课时目标设计,基于学生问题,进行深入阅读。

2.关注学生的发展

有老师说,现在的初中教学“摧残着自己,折磨着他人”,钱梦龙老师也说现在的语文教学“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许多教师认真的备教参,网上下载资料,认认真真的备课只是对文本知识进行鸡零狗碎的静态剖析。而学生的反馈却是“老师上课讲的我们已懂”“教师所讲的问题,我没有兴趣;我有兴趣的问题,老师没有涉及”。教师没有唤醒学生对课文的直接体验,没有让他们产生质疑而引发学生对文本文字和情感的独特感悟,无法深入阅读,当然无法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二、课题的实践策略

结合以上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开展《基于学生问题进行深入阅读的策略研究》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1.基于学生问题进行深入阅读的教学模式

1.1学生课下充分预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行设计学生的问题本,也可以提前让学生将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课代表收集,交给老师。教师研读文本,利用学生的问题分析学情。

1.2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课堂实践高效化

这种“以学定教”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的预习一定是细致的,没有认真阅读文本,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独立思考,才能提出有个人特色的高质量问题。教师的精心设计,基于学情,讲授内容必定是学生感兴趣的,实现课堂实践的高效化。

2.学生问题梳理

2.1三维目标之内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会有知识层面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瀚海”;有内容方面的“老王”,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什么内容?有情感态度方面的“孔乙己”鲁迅先生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为什么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呢?

2.2生发性的问题

师生的“最佳福利”是在课堂上有生发问题的意外之喜。有位六年级的孩子学完“狼牙山五壮士”会问:老师,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是真的?那五位壮士都跳下悬崖,是谁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的?对课文的理解可延伸至课外。学习“开国大典”,有学生提出,“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艳的国旗”为何不用“一起”?从而体会出,人民群众对主席的爱戴,对新中国的热爱。

学习课文“孔乙己”,四班共36人,有16位同学提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作为九年级的孩子来讲,根据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应该是大部分同学都掌握的技能。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笔者发现一是部分同学分析浅。比如:我认为孔乙己是诚实的,因为文中说“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孔乙己是很有文化的,他知道茴香豆的四种写法;孔乙己很好学,他偷书是他好学的表现等。还有的一类学生思考的就比较深入。他觉得孔乙己和我们曾经接触的人物不太一样。比如:一看韩麦尔先生这个名字,我们立马想到他的爱国思想;藤野先生,我们就想到他教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观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神机妙算。但孔乙己呢,好喝懒做、穷困潦倒、迂腐穷酸、热衷功名、鄙视劳动、思想迂腐、自欺欺人、死要面子,但是,文中唯一让我们感受到的一抹善良的亮色,却只能从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体会到。对孔乙己,爱恨相间,哀怒皆存。

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我们没有倾向性的评价和感情。笔者的发现是,原先课本上接触的人物形象有脸谱化倾向。所以,鲁迅先生创造的孔乙己不是一个扁平化的人物,而是一个圆形人物,他是一个很饱满的形象,“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儿”。他如一把匕首,插入当时那个让人窒息如困牢笼的社会,引发我们诸多的思考。

这是很奇妙的体验,表面上看同一个问题,折射的学生思考角度截然不同,所以输送给学生的知识,也应该有所不同。关注学生的问题,结合学情来设计课堂,教师自己也收获很多。“以学定教”的最佳点在于把握真学情,推动深阅读。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我们希望听到“好问题”或者“好主意”的鼓励,少点“好答案”的赞语。

三、课题的成果

1.激发了学习兴趣

美国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问题。”利用学生问题进行深入教学的策略,可以让学生熟读文本深思熟虑,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自主和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解决如今语文教学重书本知識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辨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的弊端。

2.教学相长,教学方式多样化

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老师的头脑中注入清流活水,改变备课模式“一张老脸”的形式。此次课题的开展,彻底转变了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让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缺点得以改变。

3.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

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情因素,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感受、质疑和发现中。学生为了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熟悉文本,积极思考,从而进行深入阅读,解读作者的意图,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真正享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神思飞扬的乐趣。

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深入阅读;小组讨论和阅读交流中,推动深层阅读;师生互动中推动深入阅读。通过学生的问题,对课本解读,拓展了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发现以学定教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