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的护理

2020-11-30 08:52谭安琪
健康大视野 2020年22期
关键词:腹腔镜护理

谭安琪

【摘 要】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多需急诊手术。而传统手术并发症多,随着腹腔镜设备和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简称LA)具有安全、痛苦少、创口小、感染率低、康复快及术后肠粘连少等优越性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

【关键词】 腹腔镜;护理 ;阑尾切除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2-154-02

1 护理问题

1.1 疼痛 与阑尾刺激腹膜及手术创伤有关

1.2 体液不足 禁食、呕吐、腹膜炎有关

1.3 体温过高 炎症刺激、外科吸收热有关

1.4 潜在并发症 出血、腹腔脓肿、粘连性肠梗阻、切口感染及慢性窦道等

2 护理措施

2.1 减轻或控制疼痛 根据疼痛的程度采取非药物或药物方法止痛。

2.2 指导病人有节律的进行深呼吸,达到放松和减轻疼痛的作用;

2.3 药物止痛 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以缓解疼痛。

2.4 体位

术后根据麻醉的要求,给予适当体位。无论全麻或持续硬膜外麻醉均应平卧位,持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应去枕平卧位6小时。全麻病人可垫一软枕头,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血压平稳后,采用半卧位。

2.5 心理护理

2.5.1 患者出现情绪烦躁时,使用安神静志法,指导患者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也可指导患者通过欣赏音乐、书法、绘画等移情易性,保持乐观开朗情绪。

2.5.2 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2.6 饮食

LA术后与一般开腹手术最大的不同是,因手术中灌入二氧化碳,以造成气腹方便操作,所以术后容易在腹内残存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术后应增加蔬菜及高纤维质的水果的摄取,并避免食用产气的食物。阑尾切除术对胃肠道干扰小,肠道功能恢复快,肠道功能恢复后可饮少量温开水,而后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清淡的流质饮食,注意少食多餐。如患者有恶心、呕吐等,应适当延长进食时间。

2.7 早期活动

应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轻症病人手术当天即可下床活動;重症病人应进行床上活动,待病情稳定后及早下床活动。

2.8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协助处理手术后并发症 出血:观察患者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情况,一旦发生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急救处理。切口感染:多因手术操作时污染,坏疽或穿孔性阑尾炎尤易发生。术后3~5日体温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病人感觉伤口疼痛,切口周围皮肤有红肿触痛,则提示有切口感染。应配合医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和干燥。加强观察:注意观察手术切口情况,一旦出现切口感染,应配合医生做好穿刺抽出脓液,伤口换药。腹腔脓肿:病人表现术后持续高烧,感觉腹痛腹胀,有里急后重感,进而出现中毒症状。预防和护理:①采取适当的体位:术后病人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坐卧位;②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有效引流;粘连性肠梗阻:与局部炎症重、切口异物,术后长期卧床有关,术后肠蠕动恢复快可减少肠粘连。粪瘘: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和常规护理后,多数病人可自行愈合。如病程超过3个月仍未愈合,应考虑手术。

3 健康指导

3.1 指导病人术后应摄取营养丰富宜消化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餐后不做剧烈运动,避免腹部受凉。

3.2 鼓励病人早期床上或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发生肠粘连。

3.3 阑尾周围脓肿者,待病情稳定后3个月,再次住院行阑尾切除术。

3.4 自我监测,发生腹痛或不适及时就诊。

3.5 观察术区切口愈合情况,如出现体温升高,切口发生红肿热痛应及时就诊。遵医嘱正确服药和复查。

4 小结

LA为患者减轻的痛苦,术后疼痛轻、对胃肠道牵拉少并且术后疤痕小,满足了患者对美观的要求。LA手术虽然很多优势,但是并发症也是存在的,除做好病人的术前准备外,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发症的监护,及进行饮食和活动的指导,做好出院的指导,对疾病的康复由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贾美丽.浅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的临床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15):16.

[2] 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 235

[3] 赵平武,王东,罗华,等,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80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06.7(6):84.

猜你喜欢
腹腔镜护理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
腹腔镜在普外急腹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腹腔镜用穿刺器》行业标准的若干思考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