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课程,其对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品质、认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与指导作用。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一系列的现实案例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参与到思想道德理念、法制观念的学习之中,使其深入理解道德、法律的实效价值,从而达成学生思想品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运用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243
前言: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以“讲授”为主,教师往往围绕《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法制理论的内容教学,既无法调动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目标。基于此,对原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出改革创新,选取通俗易懂的案例展开实践教学,便于学生更快的理解道德与法律课程知识,大大提升案例教学的课堂效率、教学质量。
1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多数初中学校在不同学科教学中,通常更加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重要学科的内容讲授。因而相比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非重要的副课,往往会采取“讲授式”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案,由教师按照课程教材的内容设置,进行思想道德理论、法律知识的讲解,取得的课程教学效果较差。
1.1 《道德與法治》教学内容陈旧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教材知识内容而“教”,整个教学流程的政治说教意味过浓,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的积极性较低,甚至产生厌弃理论学习、概念理解不到位等问题。
1.2 《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单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一般以政治教师作为教育中心,教师采取“灌输讲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应试知识内容的教育和培养,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不断的理论知识记忆训练,掌握相应的理论考试内容。这一形式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思想认知规律、学习能力形成,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由此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成效。
1.3 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升
部分初中学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并未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是由主课教师兼任教学,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思想文化素质都很不够,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这也造成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缺乏特色与时效性。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2.1 方向针对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实际事例的教育方法,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必须遵循正向价值导向的方向原则。首先教师应针对课程教材的具体事件,或者在课外搜集的教学实际案例,向学生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塑造学生正确面对困难的态度与勇气,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理想理念。其次,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案例教学,要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现象解释,尽可能做到课堂导入、讲授的针对性,以有效提升学生思想认知与情感共鸣。
2.2 实践性原则
初中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案例实践教育中的参与度,决定着最终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引导者,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讨论与实践环境。如对于“拾金不昧”、“诚信友善”等思想价值观的教育,可以通过邀请不同学生扮演情景剧人物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道德理念、法律法规的思考,逐步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内涵的认知和理解。
3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3.1 依托明确的教学目标展开案例情境创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教学中,要在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挑选《道德与法治》教材内的经典案例,或者选取《中学生学习报》、《中学生时事政治报》、《读者》、《意林》等课外书刊中的案例,创设具有生活化、现实意义的课堂情境,简洁生动的向学生传达本节课、本单元讲授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法规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案例情境设计、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进而增强典型案例在教学中的真实性、说服性,保证《道德与法治》教育思想价值理念的有效传达。
3.2 巧妙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进行案例呈现
相比于传统的“讲授式”课程教学,依托网络课堂、多媒体软件、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媒介,运用文字、图片、视频或音频等传播方式,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育教学形式,增强思想道德力量、法律知识呈现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将抽象的思想理论具象化,使学生树立起遵守思想道德、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如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不同案例,包括街道抢劫、入室偷窃、吸毒等违法行为的危害,有效提升学生对违法行为的认知与理解,从而规范自身行为。。
3.3 运用大量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自学、讨论交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遵纪守法意识。因此通过一系列具有指向性的典型教学案例,可以围绕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课题,展开爱党爱国、诚信守信、公德秩序、服务社会等思想内容的教育,培养起学生端正的思想道德素养、行为习惯。如教师可以提出“乘坐公共汽车让座”、“遇到危险怎么办”等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思考、展开讨论、进行交流,使学生完成思想道德理论、法治法律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4 结语
当前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内容革新,更加强调对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学习的指导作用。面对数学、物理、化学等主要学科的挤压,教师通过围绕《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结全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成长规律等,设置大量的实践演示案例,进行多种典型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讲授,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思想道德观念与法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长兵.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教书育人,2017(26).
[2]陈劲松.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7(65).
[3]步洪波.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15).
作者简介
刘晓俊(1974-),女,汉族,四川南充人,本科,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